首页 - 佛学文集 - 禅宗文集 - 正文 │ 文章推荐
憨山大师开示参禅误区憨山老人梦游集

示双轮照禅人

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著。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见[糸-八]言妙语杂毒。一齐吐却。次则识得本体了无一法。不可被妄想习气影子。发生种种境界。惑乱正念。次则要看本参话头。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本来面目公案。极力提撕。但有一切恶习现前。即将本来无一语看破。切不可随他相续流转。咬定牙关。此处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摇夺。如此用心。乃是惺惺时著力处。若用心著力太过。则懈怠心生。便起昏堕。此时只须快著精彩。不可落在昏沉窠窟中。急须持咒。仗此咒力。足敌此魔。以藏识中多劫恶习。今被话头逼出变化无穷境界。一切魔境从妄想生。一切昏沉从散乱生。正恰用心之时。忽一念散乱即落昏沉。是须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拣语。最为切要。古人用心。但只将一句本参话头靠定。如铁壁银山相似。若到一念不生处。亦是得力。不可作究竟会。直到工夫任运不假思惟。一念豁然。身心如脱空。方是工夫入手处。亦未是究竟。但能至此自然轻安自在。便生欢喜。然此乃是本分事。未是奇特。若生奇特想。便堕欢喜魔。便起无端狂知狂解。此关最险。此皆老人有所试者。古云。枯木岩前错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非细事也。纵使有力打过种种境界。正好修行。正好保护。未是到家。若以此为足。便起世闲种种五欲因缘之念。此关难过。过者百无一二。所以不到古人田地。正是得少为足之过患也。饶你学人苦心一生得到此地。若被此等恶习所牵。仍是堕落生死坑中。前功尽弃。可不哀哉。如此说话。古人语中所载不少。老人略为拈出。以末法中难得真正学道之人。盖亦曾为浪子偏怜客耳。大段古人住山。不是养懒图快活。单为自己生死大事。所以走向万重寒岩。作没伎俩活计。若在此因循度日。虚丧光阴。岂不更可悲哉。虽然。用心差别。既已知之。其山中目前变幻境缘。即水流风动。猿吟鸟噪。云腾雾拥。枞从在前。更为喧杂。永嘉见道忘山之语。切须看破。老人初住五台龙门时。万丈寒岩之下。冰雪堆里如埋死人。彻骨严寒五内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视从冰中出入。至此返观。觅自心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道之缘。又大风时作。万窍怒号。日夜不休。及雪消涧流。响若奔雷。又如千军万马奔腾之状。如此杂乱境界。初最难当。因思古人有言。听水声三十年不转意根。可许入道。老人遂即发愤于独木桥上坐立。终日听水声。始则聒聒难消。久则果尔忽然寂灭。自此一切境界皆寂灭矣。所谓万境本闲。惟人自闹。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著工夫也。禅人记取。毋忽。

示假幻然给谏请益

诸佛出世。无法可说。祖师西来。亦无实法与人。但为众生种种颠倒执著之情。随宜击破。令舍执著。顿悟本有而已。以众生痴迷执著之心。坚固难破。加以历劫无明烦恼。业障根深。难得顿悟。故费吾佛四十九年无量方便。为设断惑证真之法。从凡至圣。设有五十五位之阶差。非是世尊好作恁般去就。费婆心也。以众生心病无量。故设对症之方。亦无量耳。及至究竟实际。直到知见尽泯。一法不立。始是到家田地。若有纤毫知见不忘。犹在门外止宿草庵。遣之又遣至无可遣。纵然如是。犹是法身边事。未是法身向上事。止是教家极则处。未是宗门极则处。由是观之。修行一事。岂是草草。便以一知半解为得哉。且如宗门自六祖已前。不说参究功夫。只贵当下顿悟。自南岳青原已下。根机不一。多在参求保养。及至五家建立。门庭施设不同。就里宗旨元无差别。其于应机接物。如秦镜当台。照彻肝胆。至若与人解粘去缚。直指法身向上一路。剿绝佛法知见。不到穷源彻底。断断不肯轻易放过。其在禅道大盛之时。天下明眼知识甚多。学道衲子。处处参请印证。故悟者不落邪见。及宋而元。知识虽多。学人邪见不少。不堕生灭则落空见。有体无用。如二乘偏空。甚至拨无因果。堕落外道。豁达断空。或悟心未彻。才见影响。便得少为足。自称菩萨。口口谈空。心心著有。竟造生死之业。而不自觉。如是皆未得明眼知识。勘验提撕。故致禅门凋弊。古德云。不是无禅。只是无师。谓是故耳。大段末法。参禅得少为足者多。纵有真正学人。肯下死手做工夫。十年五年不变其志。亦有了悟自心一切皆空。因无明师印证。遂落空见。或识神未破。堕在光影门头。或习气未净。被工夫逼拶。变现种种境界。将为神通妙用。或见诸佛菩萨现身说法。或使知他心宿命。能见未来之事。或起种种异见。此皆习气变现。若认作奇特。便落魔道。可惜一往工夫。为害非细。此皆不遇明师。又不知佛教中修心方便。故误堕耳。亦有真参实悟。明见自心了无一法。不能开顶门正眼。便坐在净裸裸赤洒洒纯清绝点处。此名拘守竿头。静沈死水。故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又云。有佛处。不可住。无佛处。急走过。正是教人不可坐在无事甲里。便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此正堕在断见。不能离此空见耳。纵然到此。亦是法身边事。未是法身向上事。岂不闻云门道。得到法身边。隐隐的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直饶透过。放过即不可。此语实是修心照胆镜也。故古德云。悟之一字。直须吐却。应知佛祖说法。一味遣众生执情。所谓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棱严经中。五十种阴魔。非漫语也。今时修行既无明师指点。若不遵佛祖言教印证。将何以为凭据耶。始因众生著有。故佛破其有见。二乘外道著空。故佛破其空见。菩萨著空有二边。故佛说非空非有。破二边见。及至入佛法中。又遣其佛见法见。所以遣至无遣。正谓不见一法即如来。岂不见善财童子。参五十三大善知识。已入五十三位法门。入佛境界。不说成佛之事。但云与虚空等。与法界等。与毗卢遮那等。及见普贤菩萨。乃为说十种行愿。此便是修行学佛之大榜样。不以悟后为无事也。今人修行。纵能悟彻法界。若不学善财修习普贤大行。终是不免堕落空见外道。可不惧哉。此上葛藤。特为修行无多闻慧。错误用心。不能入佛知见。故不免饶舌。若视为泛泛语言。不唯有负老僧。且自误不少。

示颛愚衡禅人(丙辰)

向上一路。乃出家人本分事。古人发足超方。只要究明此事。近代以来。概不知出家为何事。安可望为古人乎。颛愚衡禅人。初依五台空印大师。听习经论。久之遂尽屏去。单提一念切究本分事。万里南询。过曹溪。谒老人请益。老人谓此事若不放下身心。苦功根究到水穷山尽处。终无下落。纵到水穷山尽处。古人谓之静沈死水。又谓之[糸-八]妙窠窟。若不回头转脑。则面前如铁壁银山相似。只是得力时。不是受用处。古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须是死中发活始得。要在回机转位。所以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学人到此。只索转身别行一路。方不被他作障碍。禅人唯唯。作礼而别。乃就诛茆南岳。未几老人亦曳杖而至。询禅人则为病魔所挠。业经宝庆就医。老人闻之叹曰。禅门下衰。真实为生死的学人。最为难得。今斯人而有斯疾。岂龙天厌薄法门乎。丙辰春三月朔。风雨夜半。忽禅人冒雨冲泥而至。老人相见大喜曰。此岂病夫所能耶。睹其眉宇津津爽气。是知其疾已瘳八九。因再拈香请益。老人特示之曰。子之病魔。乃子之大善知识。为助道因缘。子知之乎。切以众生之病。病在有我。以执我故。一切烦恼众病以之而生。病生则苦必随之。自古及今无有一人不病是者。唯知病病之人。不为病耳。且四大假合。聚必有散。纵使不病。何尝不病哉。若了病不病者。则病不能病之矣。子知今日之病。不知多生劫劫。病病至今日矣。子若不了今日病。则从此已去。不知病之底止也。子知生死之病。而不知要出生死之病。大有过于生死之病也。夫何故。古人以参禅不出阴界。堕于识情窠臼。纵有妙悟。皆成我见。以执四大为我。病尚可医。今离四大复执有我。此病则医王束手。最难调治。诸佛诸祖特特出世。单为治此一种膏肓之病。费尽多少心力。求肯服药而瘥者。几何人哉。禅人身病已瘳。切不可被禅病侵也。云门谓法身有两般病。其言透过法身。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是病。极言认执之病也。禅人将前所蕴一切[糸-八]言妙语。及参禅执守功勋。一齐唾却。只到一点恶觉恶习不留。定不被他养成病根。直使佛祖无立脚处。岂不见善财童子。南询百城。参五十三大善知识。各授一种法门。到头只落个与法界等。与虚空等。何曾有实法系著耶。又不见毗卢遮那。法身非身。而托普贤妙行为身。普贤无行。但以众生之行为行。故曰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众生。则无菩提。此从上佛祖出世之真榜样。老人因谓禅人四大病身。非病魔不能治。禅病刺心。非众生不能治。从今日去。只将身如大地等。则病魔潜踪。心与众生等。则我见不立。我见不立。则禅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则本不生。不生则一法不立。苟一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见障碍哉。古人云。舍情易。舍法难。禅人舍身即舍情。舍见即舍法。情法两忘。岂不为大无碍解脱之人哉。嗟予老矣。再晤为难。禅人勉之。

示明益禅人

学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见。殊不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驰求。更欲增益其明矣。苟明其明则明亦不立。何益之有。故曰。为学日益。凡言学者。则向他家屋里求安乐窝。纵然求得。毕竟非属己有。既非己有。则乐非真乐。乐既非真。又何从而安之耶。向外求安。自古学人之通病。非特今也。明益禅人请益。将谓无益而欲明之耶。有益而欲明之耶。若言无益。无益则不必矣。若言有益。既有益矣。又何必明之耶。试看明从何明。益从何益。若求明其明。则失本明。若更求多益。则返成无益。凡求益者。如人食已饱。而更贪其味。则伤食而病成矣。若能随食而吐。可勿药而愈。若护病忌医。终成痞滞。凡病此者。虽卢扁不能治。何也。以贪食不吐。一病也。养病讳疾。二病也。病成忌医。三病也。或从而恶药。四病也。或求速效。不信治本之方。即疑医弃药。五病也。或更从庸医误服毒药。而至损生者。此不治之科也。学人自弃本明。而向外驰求。增益知见。大都若此。伤哉。吾少每读医师喻。未尝不三复圣训。窃见近世学者。初为沙弥。即能诵此。老不知宗。竟致虚生浪死者无限。此不明之过也。亦有求明而误以不明强自为明者。诚不达本之咎耳。佛言。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学人苟能息心达本。明不必外求。益不必多增。自性具足。曾何亏欠。明益禅人。果能知此。顿将从前所求多处。一齐吐却。如伤食人中无宿滞。则元气自复。学人刬却知见。可称无事道人矣。试子细捡点从前满腹馊酸。作何气味。参。参。

示灵源觉禅人

禅人住庐山归宗有年。谓自知根器下劣。不能一超直入。但发愿愿此生尽命诵妙法莲华经万部。请乞证盟。未审此行与参究工夫同异何如。愿闻示诲。老人因示之曰。诸佛说法。譬如食蜜。中边皆甜。本无取舍差别。但由学人欣厌不同。故有异耳。所以吾佛出世。特为开示众生一大事因缘。祖师西来。直指单传。亦只令人了悟此一大事因缘。所言一大事者。即指众生本有之自心。名为佛性种子耳。是知经乃佛所开示之路。禅乃欲人循路而行。持经而不悟心。与参禅而不见性者。总非真行。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持经与参禅岂有二耶。是在学人坚持久长不拔之志。持经即参究。参究即持经。所以经中佛意。若求末世持经之人。斯岂求循行数墨者耶。古人参究。必拌三十年苦心。今经万部。非三十年不足。禅人苟能持此一念三十年住山不异。佛祖定为摩顶安慰矣。但辨肯心。必不相赚。切不可作二法会也。

示古愚拙禅人

古愚禅人。自浮梁来参金轮。请益做工夫。老人因问。汝日用如何用心。答云。作唯心观。又问汝作观时。还见有境否。答曰。到这里总不见有境。老人曰。既不见有境。将什么唯心。禅人曰。某甲只是不忘能。老人曰。汝说唯心。是以知见做工夫。其实未达唯心境界。古德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汝于现前境界。还生分别否。若作观时。似乎忘境。逢缘依然分别。逐境生心。如此捺硬说唯心。终是不得实证。纵是忘得前境。若执著唯心。则是不能忘心。乃忘所未忘能。故心境不得混融。是名智碍。况未得忘境。强说唯心。以作实法者乎。古德云。丝毫未透。如隔千山。直饶做到心境两忘。一法不立。犹知见边事。况以思惟心。作究竟想。岂不为自瞒者乎。禅人今去南岳万峰深处。谛观水流风动。鸟语山光。触目盈耳。了无身心世界之相。打成一片。只这唯心二字。亦须抛向十方世界外。更有事在。若堕唯心窠臼。依然无出头分。

示径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只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但佛说一心。就迷悟两路说透。宗门直指一心。不属迷悟。要人悟透。其实究竟无二。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岂属迷悟耶。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即般若无五蕴根尘识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无所得故得菩提。与觅心了不可得。岂二法耶。是知教说一心。所多者凡情圣解耳。参禅顿破无明。是绝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绝圣解也。斯则禅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参禅人从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绝解。提话头不能忘情绝迹。皆在所呵。何其毁教谓不足取耶。今弃教参禅者。果能先解本无凡圣。不属迷悟。是为见地。依此参究。当人一念。若存丝毫情见。及[糸-八]妙知解。总是未透。皆生死边事。岂可便以为得耶。今无明眼知识印证。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及祖师[糸-八]妙语句。当作自己知见。必要参究做到相应处。如经云。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如此便是顿悟的样子。不得将烦恼习气。夹杂知见。当作妙悟也。亦不是别有。只是消尽烦恼习气。露出本来面目耳。故云。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岂不见夹山未见船子时。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是道吾在座。不觉失笑。既见船子后。道吾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这汉此回方彻。此便是伶俐座主。弃教参禅的样子也。海堂主久亲教乘。今弃所习。单求向上一路。且看夹山前后两转语一般。道吾为甚肯后不肯前。试看不肯在甚处。肯在甚处。这里定当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齐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尽。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示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栖讲肆。从少林参诸祖机缘。今尽屏所习。单提向上一路。吊影双径。适老人来。因拈香请益。老人示之曰。此事人人本无欠缺。圆满具足。所以日用不知。不得受用者。直为无始恶习种子。积劫熏染根深。已是难拔。今又新熏言教文字。祖师公案。种种知见。更增一重障碍。虽要求明自己。转求转远。此何以故。只为昧却自己。向他取觅耳。以积生烦恼习气。名烦恼障。[糸-八]妙知见。名所知障。若二障消除。本体自现。今参究向上事。先要将从前所学一切文字语言[糸-八]妙道理。名为杂毒。尽情吐却。单提本参话头。重下疑情。斩断妄想烦恼根源。使内不得出。外不得入。前后际断。中闲自孤。只有一个疑团。作自己命根。疑到疑不去。用力不得处。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看来看去。拶来拶去。自有倒断时也。但存丝毫知见。于中便隔千里万里。但看初祖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便是归家第一条路也。若心不肯死。疑不切当。则千生百劫。终在途路耳。山主但将精神收向此中。管取他日得处。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万万勉之。

示昙衍宗禅人

宗禅人少游讲肆。习性相义。久之以不见自性。起疑参究。有日。未有所入。遇老人至双径。拈香请益。因示之曰。古人云。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所言行履者。趣进工夫也。见地者。了达自心为行本也。行本不明。则趣操失旨。故参学之士。以见地为先。所言见地者。乃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了无一物。不独凡情。圣亦不立。但因无始无明。自蔽妙明。故起种种颠倒。妄想分别。造种种业。譬如醒人无事。而忽于睡中。作种种梦。梦中苦乐等事。宛然现前。及至觉来求之。了不可得。是谓无中生有。岂实法耶。但痴人颠倒。执为实有。此乃见不彻也。及佛出世说种种法。乃破梦之具耳。亦无本也。而学佛法者。又执为己实有之法。此乃梦中增梦耳。今参禅之法。无别妙诀。直是打破梦想颠倒。若了知本无。的信自心清净无物。则达妄想非有。了妄不有。则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药。妄想是病。若药病不立。则本体安然。如此则知药病皆病。今参究所提古人无字公案。乃攻药病之药也。是谓以毒去毒。若知本无物。则参之一字。又下一毒也。岂可将此作[糸-八]妙会耶。若不信自心。纵参亦是误服毒药。禅人能信之乎。当于一法不立处参。

示石镜一禅人

古人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吊影单栖。专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丧考妣。不是养懒图安闲。任意度时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运粪出。不可运粪入。直须将妄想恶习。文字知见。一齐吐却。放得胸中干干净净。了无一法当情。只是一个话头作自己命根。古人三十年不杂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随情放旷。妄想起来。又要逗凑几句诗。作两首偈。当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个养懒的痴汉。如何唤作住山道人。不唯唐丧光阴。抑且虚消信施。挨到腊月三十日。将什么见阎老子。不是将一首诗。一首偈。便可抵得他过也。禅人当思为甚住山。毕竟要讨个下落。方不负百劫千生。一遇之胜缘。古德云。三途地狱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却人身。诚为苦也。可不念哉。

示雪岭峻禅人

学道人第一要骨气刚。次要识量大。次要生死心切。骨气识量。乃夙习种性。苟为生死心现前。立志三事具足。是为向道。至若用心参究。古人教人最初下手。便要离心意识参。出凡圣路学。此语学者皆知。及至用心。才举一念便落意识窠臼。如何离得。以多生习气。一向在身心世界里做活计。堕在五蕴区宇。被他笼罩。超脱不得。至做工夫。现出种种怪事。皆此过也。是须要识量广大。见处超卓。先将身心世界撇过。举起本参话头。如虚空中橛子相似。久久忽然虚空迸碎。便是大人眼界。定不是寻常默照邪禅可比也。此段力量。须是一块刚骨。方才立得脚跟稳当。若是软暖柔懦粥饭气习者。何敢傍其万一。至于看话头最怕落在玄妙知见窠臼。是为黑山鬼窟。才有丝毫玄妙知见挂在胸中。或将古人言句蕴之不舍。便堕外道邪见。以此中纤尘著不得。著不得处。便是得力时也。只须彻底打破漆桶。方是真实。又不可将心待悟。作栏头板也。禅人只么用力去。他日自信老僧不欺。

示非石玉禅人

末法学人多尚浮习。不诣真实。故于佛法教道。但执名言。不达究竟之旨。增益知见。生大我慢。是又以佛法结生死根。良由最初发心。不从生死上著脚。亦不知生死为何物。将谓与己无干。瞢然夜行。故不得正修行路。且佛教人言言句句。乃出生死法。岂意今人反堕耶。此非佛咎。咎在学人无正信正见。向未亲近真善知识。指点说破耳。学人方玉。昔参老人于岭外。真实朴素。老人东游吴越。刻棱严法华新疏。命玉校讎。参详斟酌。得老人言外之旨。老人今归匡庐休老。异日玉能相伴于空闲寂寞之中。参究向上事。当不被宿习文字作所知障也。老人行矣。七贤峰头。有牛粪火煨芋以待。子其念之。

→ 有关其他文章
· 憨山大师法语(参禅提话头、事障理障)
· 《憨山老人梦游集》参禅开示节录
· 憨山大师开示心地法门
· 顿门渐门、如来禅、祖师禅等
· 示参禅切要
· 径山杂言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