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佛学基础 - 正文 │ 文章推荐
○ 认识佛教

济群法师讲于西园般若堂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 法○功一度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为什么一个李○志就能够蛊惑大家的心?实际上, 他欺骗世人的手法相当简单, 只不过是利用了人们对心性和传统宗教的无知。由此可见, 对心灵问题的了解, 是我们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

对于有一定佛学素养的人来说, 李○志的歪理邪说根本无法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因为邪不压正。在李○志的欺骗手段中, 心理暗示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按照他的说法, 他可以给每个学员的身上安装一个“法錀”。由于人们对心性的无知, 听他如此一说, 就真的在身上寻找“师父”所安装的“法錀”。这个寻找法錀的过程, 就象佛教里的“观法”:当我们观想一个物体时, 整个心念都集中在上面, 久而久之, 只要一闭上眼睛, 我们所观想的对象就会显现在意识之中。那些法○功的修习者也是同样, 总是在身上找所谓的“法錀”, 时间一长, 就觉得身上真有“法錀”的存在, 因而对李○志顶礼膜拜, 奉若神明。其实, 那只是我们心念所产生的力量和作用, 并不是师父的法力所至。另外, 人在内心安宁的时候, 常常会获得一些神秘体验, 这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但一般人对此缺乏了解, 无法对这些体验作出解释, 难免疑神疑鬼。李○志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宣称这是他的“法身”及他所安装的“法錀”在起作用。

长期以来, 宗教作为封建迷信活动, 始终被排斥在以科学为主导的学院教育之外, 五六十年代后的高校毕业生几乎都是“宗教盲”。法○功信徒中高学历的不在少数, 尤其是高校中的理工科, 简直成了法○功的重灾区。据互联网有关报道:美国有十几位博士联名写信推荐法○功, 其中大部分是学理科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很简单, 我们一直以来所接受的唯物主义教育, 使我们忽略了对心性的了解, 忽略了心灵深处的宗教需求, 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困惑。又因为困惑, 因为对传统宗教缺乏正确了解, 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盲目地寻找解决之道, 以至于被邪教趁虚而入, 使得包括法○功在内的各种邪教在国内外大行其道。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在接受高等教育,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了解一些生命常识, 了解一些宗教知识, 对于幸福人生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来说, 对宗教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肤浅印象之上, 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 所以常常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误导。看见信众到寺院烧香, 就以为学佛仅仅是烧香拜佛;看见影视作品中反映的寺院生活, 就以为出家人都是功夫非凡的侠客;更有甚者, 看见某些寺院有抽签卜卦之类的项目, 就把佛教等同于迷信活动, 以为佛法就是用来看相算命的一门手艺, 其实, 这些项目不仅不是佛教的传统, 正相反, 它们恰恰是佛教所反对的, 经典中明确规定, 算命之类的谋生手段属于邪命, 不是佛教徒所应从事的正当职业。

佛教和迷信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有必要先对迷信的概念有所了解:迷信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 迷信就是盲目而缺乏理智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凡不是在智慧指导下产生的信仰, 都属于迷信的范畴。对运程流年的测算, 虽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并非无稽之谈, 但完全地依赖于它就不足取了, 因为佛教的命运观和宿命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 命运是因果的产物, 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正因为命运是因果的产物, 所以,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说明。

通常, 我们总是以科学来破除迷信, 认为科学是万能的, 认为科学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真理, 这也是值得我们反省的。事实上, 从科学诞生的那天开始, 它就始终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始终在面临新的挑战, 谁也不敢保证, 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一些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如果科学可以代表最终的真理, 科学的脚步也就停滞不前了。当然, 在对物质世界的改善方面, 科学有它的独到之处, 有它的不可取代的贡献, 但对于人类的精神危机和心灵问题, 科学就显得无能为力。当我们烦恼的时候, 再先进的仪器也无法用来消灭我们的烦恼;当我们困惑的时候, 再精密的设备也无法用来解除我们的困惑;当我们痛苦的时候, 再尖端的科技也无法用来改善我们的痛苦。由此看来, 科学不是绝对的权威更不是万能, 如果我们将科学奉若神明, 是否是另一种变相的迷信?

所以说, 迷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都有自己的所迷, 当这种迷信发展到极端的时候, 会使我们的心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有人觉得金钱是万能的, 有人觉得权利高于一切, 有人觉得知识就是力量……无论是哪一种, 都是偏执于特定角度造成的迷信。除此以外, 我们的各种嗜好也是迷信的又一表现形式:有人是球迷, 有人是财迷, 有人是色迷……凡夫总是或都或少地生活在迷的状态, 那么, 迷的危害是什么?也许有人会说, 如果缺少了这些兴趣和爱好, 生活不是很枯燥、很乏味吗?但我们要了解, 无论你在乎的是什么, 它都会成为伤害你的潜在的敌人:在乎地位的人, 地位的沉浮会对他构成伤害;在乎感情的人, 感情的波动会对他构成伤害。俗话说, “酒不醉人人自醉, 色不迷人人自迷”, 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真正伤害我们的是什么?不是客观环境带来的变化, 不是物质生活造成的影响, 而是我们心中的执著。如果我们对一切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对, 世界上也就不存在能够对你构成伤害的东西。

一般宗教都是有神论, 无论是原始的多神教还是其后的一神教, 神祗始终是宗教的主角。佛教也承认有神灵的存在, 但神作为六道之一, 他的生命形式和人类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除了生活环境和物质享受的优越而外, 也和人类一样在业力的牵引下流转生死。所以神不是万能的, 神也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 我们的命运是随着业力的推动在发展, 而业力又是由我们自己的善恶行为带来的。

业力思想是佛教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如果将佛法的基本理论作一最简要的概括, 那就是因缘和因果。李○志在传教的过程中也盗用了佛教的业力思想, 但他对业力的解释机械而偏执一端。他认为人生的一切灾难、疾病都是由业力决定, 而从业力转化为疾病的过程包含着一种理, 所以生病不能治疗, 治疗是对理的破坏;又因为理的发展规律是必然的, 所以病是治不好的, 即使暂时治好了, 过几天还是要复发, 因为理还在, 你所要承担的后果是不可避免的, 即使病好了也会通过其他途径反映出来。李○志强调业力说的目的何在?很简单, 如果大家练法○功, 师傅会给你们消除业力。

稍微有些佛法常识的人都知道, 李○志的说法和佛教的业力思想有着天壤之别。佛教认为, 疾病的发生是由众缘和合的结果, 一方面和往昔的业力有关, 另一方面, 也会由现在的四大不调造成, 比如饮食不当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中, 因果也是存在的, 饮食不当是因, 疾病是果。所以说, 因果可以是当下的, 而不像李○志所说的那样, 完全是由过去的业力决定。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决定的, 主要的条件为因, 次要的条件为缘。从春天播种到秋天结果, 种子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 但光有种子能不能结果?还需要有其它相应的条件, 要有生长的土壤, 有水份和阳光的滋养, 甚至还要有人工的呵护, 这些外在的条件就是种子生长的助缘。从万物的出生、成长乃至消亡, 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 都离不开因缘的规律。因缘决定了事物的存在, 也决定了事物的消失和毁坏, 这在佛法中叫做“缘聚缘散, 缘生缘灭”。

在我们的认识中, 有和无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有就是有, 无就是无, 两者非此即彼。但佛法以缘起来解释有无——“缘聚则生, 缘散则灭”, 也就是说, 条件具备了就出生, 条件败坏了就消失。但所谓的有只是条件的组合, 并不是有独立自性的事物;而无也不是完全的消失, 桌子坏了, 木头还在, 即使木头烧成火, 所散发的热量和木炭还在。所以,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 有和无是统一的, 无论是从有到无, 还是从无到有, 都是因缘所生, 不能离开有来谈无, 同样, 也不能离开无来谈有。

很多人对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无法接受, 他们总是要看到一个具体的结果才愿意相信。其实, 结果并不是没有, 正相反, 结果常常就在当下发生, 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而已。比如, 不善的行为会导致不善的结果,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 当嗔恨心现前的时候, 受到最大伤害的是谁?不是对方, 而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愤怒的时候, 当下就会对我们的生命系统构成极大的破坏, 使我们失去基本的理智。所以说, 当贪心、嗔心炽盛的时候, 最好不要处理任何事情, 无论你做什么, 都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当我们的心中充满嗔恨的时候, 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会缺乏应有的制约, “一念嗔心起, 百万障门开”;而当我们的心中充满贪婪的时候, 我们的所作所为只会围绕个人的一己私利, 毫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人生的烦恼就象电脑上的病毒一样, 我们知道, 电脑感染病毒后, 程序就会被破坏, 系统的正常运行也要受到影响。同样的道理, 当我们的内心被烦恼占据的时候, 我们的生命系统也会随之发生紊乱。人生的烦恼在哪里?是物质的匮乏还是地位的低下?都不是, 烦恼的根源在我们生命的内在, 每个人对物质的需求不同, 究竟有多少钱才可以幸福?究竟有多高的地位才可以满足?这无法通过科学来进行一番论证。我们的人生只有靠自己去实践, 科学是无能为力的。科学已能使卫星上天, 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方便, 但我们的人性并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提高, 我们的贪婪、我们的本能还是和古人没有什么区别, 烦恼来的时候还是烦恼, 痛苦来的时候还是痛苦, 被人骂了还是难过, 被人夸了还是高兴, 人类还是生活在传统的习惯之中, 还是被欲望所左右。

在佛法的修学中有自依止和法依止,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 虽然很多事都要依靠别人, 从衣食住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没有他人付出的努力, 我们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但也有很多事情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吃饭的时候不能请人代替, 生病的时候不能请人代替, 烦恼的时候更不能请人代替。“个人吃饭个人饱, 个人生死个人了”, 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所能依靠的就是佛法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 两者缺一不可, 这也是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区别所在。

当我们说到佛教的时候, 总是将其归于宗教的范畴。这就有必要对宗教的概念有所认识, 现在通行的关于宗教的定义是:宗教是人和神的关系。这是西方人所下的定义, 和他们的信仰有关, 基督教就是人和神的关系, 但这样的定义并不能适用于佛教。在佛法中, 宗和教是两个概念。宗属于心灵的体验, 教属于理论的总结。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超自然的神秘体验和纯粹的心灵需求之上, 而把这种神秘体验表达出来, 就是言教, 属于理论性的指导, 这就是佛法关于宗教的定义。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重要宗教大多建立在主宰神的崇拜之上, 如上帝之于基督教, 真主之于伊斯兰教。主宰神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 不但世界由其所创, 人世间的所有吉凶祸福也都是来自他们的安排。这一点, 也和佛法的认识有着本质的不同。佛法的基本理论是三法印,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诸法无我”, 我是什么?就是主宰神。无我主要是否定主宰神的存在, 按照佛法的理论, 世界上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由相互的关系所决定, 而不是神灵的旨意。我们的心理活动, 我们的身体行为, 乃至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都是由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并由此导致未来的生命状态。一般的宗教都是他力的思想, 人类作为上帝的子民, 必须仰赖神的拯救, 通过对神的祈祷和崇拜获得救赎, 而佛教是属于自力的宗教, 在根本上否定了主宰神的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看, 佛教可以说是无神论。

在当今社会, 佛法的现实意义在哪里?过去, 曾经将佛法当作迷信来破除, 这与人们对佛教的误解有关, 也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流弊有关。事实上, 佛法的修行是使我们转迷成悟的过程, 所以说, 佛法是用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有力措施。

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在我们的生活中, 又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人生?从前只知道有智商, 将智商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 可结果常常与我们的判断不符。后来才发现了智商之外的情商, 了解到情商对决定我们前途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这与古人所说的“知、情、意”是一致的:知是理智的认识, 情是情绪的影响, 意是意志的力量, 这是生命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 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必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才能在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就像一滴水, 必须溶入大海之中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而, 在我们的人生进程中, 对情绪的把握往往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人都是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导致人生的失败。针对“以情为本”的人生, 佛法提出了“以智为本”的理念。智是以理性、知性为基础, 因而, 它显得更为稳定。

科学的发展, 使人类从宏观上可以研究宇宙, 在微观上可以研究电子, 但这一切对于人类认识自己却没有多少帮助, 我们对自己的心理不能准确地把握, 对自身的生命更缺乏必要的了解, 对未来的命运更是充满了困惑。我们不知道生从何来, 不知道死往何去, 和漫长的历史相比, 人类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这个命题在相反的意义上一样成立。当我们对死亡有了一定了解之后, 对生的理解也会更有深度。根据我个人对生死问题的研究发现, 对死亡的关注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破除我们对生命的困惑, 一方面可以解决我们对人生的执著。

无论是生命的问题、心性的问题, 还是生死的问题, 在佛法中都有非常深刻的阐述。我们在经典中了解一下就可以发现, 佛法有着非常丰富的哲学内容, 对于人类精神现象的分析, 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透视, 在佛法中不但早已有之, 还有着比哲学家们更为深刻的见解, 哲学中所探讨的认识论、本体论和现象论在佛法中都有非常精辟的说明。所以说, 通过对佛法的深入学习, 可以破除我们人生中存在的各种困惑。我们的心时刻都在烦恼的状态之中:贪婪的状态、嗔恨的状态、猜疑的状态、自私的状态, 我慢的状态……我们时常被它们所左右, 使它们成为我们生命的主人。当我们没有金钱和地位的时候, 觉得这就是人生的最终目的所在, 可得到这一切的时候还是同样烦恼, 甚至更烦恼, 原因是什么?我们很少考虑心灵的需要, 我们很少考虑心灵健康在我们人生中的真正作用。如果说, 我们为挣钱影响到身体健康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那我们为挣钱影响到心理健康就更是不足取的。当有了金钱和地位之后, 却没有了享受的心情, 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由此可见, 从人生的幸福来说,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远比外在的物质条件要为重要。

学佛又是通过什么手段来解除我们人生烦恼的呢?由于我们认识不到烦恼的危害, 不但不懂得对治它, 而且一味地纵容它, 使它的力量在我们的心中越来越大, 直到左右我们的身心。佛法提倡内观, 要求我们通过对自我的反省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平时, 我们触目所及都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 内观则是反观自己的内心:在我们连绵不断的心理活动中, 究竟哪些是健康的、有益的?哪些是不健康的、有害的?每种心理的形成, 不仅是当下的一念, 也来自于我们无始以来的积累。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习惯的积累。贪婪的人并不是生来就贪婪的, 只是对自己的贪心产生了执著, 又因为执著而不断地鼓励、发展自己的贪心, 使贪的力量越来越强, 以至于使贪婪成为性格中最强烈的特征;吝啬的人也不是生来就吝啬的, 当你的心中埋下一颗吝啬的种子时, 每一次吝啬的行为就是往这颗种子上浇一次水, 直到有一天, 吝啬就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主人, 使你成为一个十足吝啬的人。对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也是同样,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都是由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所谓勤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而是不断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 这也是各行业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通过对佛法的学习, 我们可以知道哪些种子是恶的, 要让它萎缩;哪些种子是善的, 要使它生长。要使我们的心灵从烦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需要靠智慧的力量, 而不是情绪。所以说, 学佛是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是迷信而是智信”。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文化的同时, 对生命问题也有所关注, 这关系到你们人生的幸福。我们有什么样的观念, 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状态。从小, 家庭环境会影响我们的成长;稍后, 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又会影响到职业的选择;而职业的成功与否更能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 今生又和过去、和未来有着承上启下的联系。所以说, 生命是环环相扣的, 也正因为如此, 每个人来到世界的起点不同。我们只知道生命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基因, 但事实上, 生命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系统。物质系统来自父母的结合--身体肤发受之父母;而精神系统则来自于生命中无始以来的积累。为什么同样的父母会生出秉性完全不同的儿女?因为我们的生命中带有无始以来的诸多信息。苏东坡曾叹道:“书到今生读已迟”, 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先天的生命素质对后天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生命的积累始终在进行之中, 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 都和现在有着密切的关系。无始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 无尽的未来又以现在为开始, 正因如此, 我们要重视今生的努力, 要善于把握当下。过去是什么?离开现在找不到过去, 现在就是过去几千年历史的沉淀;同样, 离开现在也找不到未来, 我们希望未来的生命有什么样的蓝图, 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祖师云:欲知过去因, 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 今生做者是。所以,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好好地珍惜生命, 提高生命的素质, 这才是我们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

→ 有关其他文章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