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上人讲述
前言
释迦牟尼佛为了救济众生而示现人间。
世间的宗教有些是有组织性、有教育性的,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然而,在这些有组织的宗教中,教育内涵最丰富的,莫过于佛教。佛教的团体与组织非常殊胜,其教团最显著的特色是——僧团庞大,弟子杰出。如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都是当时印度社会代表性的人物。大约有千馀人常随佛陀到处说法、弘扬教义,而且每位弟子都依自己的本性特质,接受佛陀应机普被的教育。
佛陀是一位大觉者,成佛之后,应机应缘——也就是应机施教、应缘施法,因应每个人的根机而施予教育;所以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领受并且身体力行,从而再教化他人。因此,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教团组织最庞大,且人才济济的宗教。
佛陀教团最初成立之地是鹿野苑,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说法度众的地方,所以此地是三宝具足的发祥地。慈济功德会会歌开头第一句:‘慈济发祥地,礼拜静思堂’,所以慈济功德会的发祥地就是在台湾省花莲县的静思精舍。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徒又可称为‘三宝弟子’,因为我们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宝。何谓‘宝’?凡是稀奇珍贵者皆称为宝。释迦牟尼自成佛至今,已将近二千六百年,在此漫长的时间里,人间没有再出现第二尊佛,因此,‘佛’即是宝。佛陀是一位大觉者,除了能‘自觉’之外,更能‘觉他’;世尊不只是自己透彻了解宇宙的其理、物理与众生的心理、生理,更以这些其理教育他人,使后世的弟子能源源不断地接受佛陀的教育,一直到今日仍然绵延不绝。所以,佛陀是一位旷世的大圣者,是超越世间凡夫智慧的大圣者。
我们信仰佛法、身为佛的弟子,应该将佛陀圣化,切莫将佛陀神化;因为佛陀是一位圣人,并不是神。佛陀——是人,只是他的智慧超越一般人,他的毅力与勇气更是超越常人;我们学佛也一样可以成佛,只是我们的意志不坚强,毅力与自信心也比较差,如果我们能与佛一样有信心、有毅力、有坚强的勇气,也可以成圣成佛。
我们既然身为佛弟子,就不能迷信,要有智慧的信仰。所谓‘信’,就是以佛陀的其理来抉择自己的心理观念,对外无所求,而自身有所付出。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有非常丰富的潜能,所以要不断地发挥自我的功能、付出自己的力量,此即是佛陀的教育。我们不应该祈求佛陀给予我们什麽,也不应该向众生求取什麽,因为‘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付出才是其正快乐之源!
这些都是佛陀对我们的教育,唯有在佛教的教育中开启智慧,才能够解除困惑,且因为不断地付出而得到无限的快乐。
总之,我们佛弟子不可将佛神化,将佛当作神来祈求;我们要将佛当作圣人——一位超越人间,透彻其实智慧的大教育者,以做为我们学习的对象与榜样,这才是其正踏实的人生,也是佛法内涵的丰富教育。
人应该追求的是确实存在的事物,两不是虚幻缥缈的假相;佛教的意义在于求真求实,此即是佛教的价值观。
佛弟子,要学佛的大慈悲心,深入佛法具足智慧;学僧人的清净懿行,早晨做早课,下午做晚课。课诵时皆要‘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皈依后,要体解大道,与佛一样拓展智慧、启开心性,追求宇宙的真理,接受佛陀的教育,了解三理四相:
宇宙有成、住、坏、空四相
心理有生、住、异、灭四相
人身有生、老、病、死四相
大地万物、宇宙物质,都在演说‘成、住、坏、空’四种道理。花莲的太鲁阁、长春祠,天然峡谷景色壮观,山崖峭壁奇绝美丽,不仅是台湾的风景名胜,更是世界闻名的观光胜地。然而昨天发生山崩(民国七十六年七月六日),长春祠的庙宇全被山上落石击毁掩埋,有三名游客不幸被压死,受伤的人亦不少。像这种突发的灾变,就称为世间无常,也就是‘成、住、坏、空’的道理。
宇宙有物理四相,两人的生理则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谁来引人间能够常住不灭呢?人生寿命长短不一,若能够透彻四相之理,对于生、死就不会感到惶恐不安,也不会觉得烦恼忧虑。
每一个人都会生病,即使是医生也会生病,而且病一来连自己都无可奈何。例如,一位外科权威、教授级的医生,在手术台边为病患进行手术时,突然脑溢血,至今尚未康复;他虽然专门研究有关脑神经方面的病症,但是自己一旦病发也无可奈何。也有耳鼻喉科的权威,自己却罹患鼻咽癌,他平时很能安慰病患,一旦自己真的罹患癌症,精神也变得萎靡不振,消极颓丧。
许多学者虽对病理有相当的研究与了解,但对自己的心理却没有任何准备。而宗教家不但能了解病理,还能够透彻自他的心理。人、我的心理也是一样有四相——‘生、住、异、灭’,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没有常住不灭的,若能够有这种长期的心理准备,则无论发生任何事情,我们都会觉得很平常,因而能淡然处之。我们应该提起勇气,勇敢面对无常的生与死、顺与逆、乐与苦,因为这些事实随时都会来临,不管人愿意或不愿意、欢迎或不欢迎。‘烦恼’徒令人度日如年,日子过得更慢、更苦,若能欢喜接受就会过得更坦然、更自在,我们何不好好来接受人间的事实呢?
总之,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宇宙间的大道真理,而‘皈依佛’最主要的是要体解大道。所谓体解大道,即是教我们要亲身体会,深入教法去研究、了解;若等到发生事故时才临时抱佛脚,那是没有用的。因此,皈依佛之后就要下定决心体解大道。
体解佛法,了悟大道后,必须发无上心——即是发大心。大心就是展开心胸,容纳一切众生。佛教中有‘“四弘誓愿’,教我们发四种大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学有所得时,回馈社会,度化一切众土,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发愿度化普天下无量无尽的众生。例如学生在读书求学时,立下心愿将来当老师,把自己所学都教给学生。一个人若能够如此发大心、立大志,则将来教导出来的学生必然无数无尽,‘桃李满天下’!
学佛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追求佛法无上的真理,其正身体力行去体会,不逃避人生的坎坷,面对现实的考验,就能够学以致用,教育众生。
我从来不祈求佛陀让我事事如意,我只求增加我的勇气、增加我的信心与毅力。我认为,人生要经历许多坎坷才能具足毅力;就好像一个已经失去电力的电池,一定要再补充电力才能够发挥功能一样。
想解开社会人间的‘心结’,必须自己先经历这些烦恼、忧虑,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来龙去脉,而后再将亲身体验到的心得告诉大家。所以,学佛一定要身体力行,体验无量无数的烦恼。
慈济医院的兴建,就是因为我本身也多病,能够体会病痛之苦,所以发愿建院,以解决众生的病苦。我常常生病,病痛随时随地都会发作,在慈济医院尚未落成时,每当我一生病,总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即使是牙痛时,医生也不敢开止痛药,怕我心脏承受不了。每次病情稳定下来,不再作痛时,我总是认为没事了,不必看医生了。
像我这样心绞痛的毛病发作时,临时找不到医师,病痛过后就觉得没什麽大碍的人,可能不少,所以我想:‘人的生命非常宝贵,我应该以一己的生命换取一座医疗设备周全的医院,使东部地区的民众就近得到救治,即使是挂急诊的病危患者,无论日夜都可以马上获得医治。’这就是因为我感受到病苦,所以情愿奉献身命、尽形寿、付出时间来奔走,从事筹建医院的工作。
我一向不求自己平安无病,只希望多受折磨,如此才能深刻体会到人生的苦处是什麽?然后再将接受病痛折磨的心得告诉大家。我们的身体如有病,就不要再在心理上加重心病,如果有心理与生理的双重病症,那就是苦上加苦,的确非常痛苦了!这是我过来人的体验——要放开心胸,欢喜接受现实的考验。
总之,我将所有的病苦、困难、烦恼,都当作是人生的‘再充电’,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我的一天即是日记簿上的一页,每天所遇到人事或烦恼,就是这页纸上的文章;我每日在这些人事中学习,这段人生便这般熬了过来。
学佛就是这样,分分秒秒,每一天、每一年面对人生,都要抱著一份‘我是在学习,我是在磨练’的心情;即使生病或烦恼,坎坷或阻碍,都是对自己的磨练。假如能抱持这种心态面对人生,就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这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毅力、勇气,向著佛陀圣者的境域,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学习。
佛教徒应该要多多体会佛法,体解人道。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人、事、地、物,无一不是佛法,这些都是佛学,都是让我们学习的。所以,我们要‘自皈依佛,当愿众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我们都是佛的弟子,也就是皈依三宝的弟子;既入佛门,就必须学佛——学佛发人心,即发大菩提心。菩提即是‘觉’,因为我们要觉悟,所以要学佛。
所谓学佛,并非学罗汉,也不是学声闻,而是真正的学佛。什麽是罗汉呢?只为求自我解脱而修行的,就称为罗汉;我们要学佛救世,不是学罗汉自了。
什麽是声闻呢?所谓声闻,就是佛在世时,听佛说法而悟道的人。现在有很多人学佛只认为:‘我要找时间多去听经,多闻佛法。’那里有法师讲经就到那里去听;听了许多的经,究竟那位法师的话能深入其心、永远留在脑海呢?这些人只知道‘听经就是功德’而已,对于人生真理,则未必能真正体会。
你们去听经助道场,不知是否有助于自己心中的道场?如果只是去跟人家凑热闹,并没有充实心田中的法味,这样到底对自己有什麽益处呢?我们是要学佛,不是要学声闻。请诸位多多用心思量,希望大众发无上心,真正体会佛陀的本怀与佛教的真理,然后彻彻底底地发大心,如此才是其正学佛的弟子。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每天课诵,除了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之外,还要皈依法,‘深入经藏’,使我们的‘智慧增长’,如海一样广大辽阔、渊博精深。
有人可能怀疑:‘要深入经藏就是要多听经,不听经,如何能深入经藏?’诸位!所谓深入经藏,就是多多体会佛陀的教法,若是能真正体会佛陀的教法,则‘一理通、万理彻’;能探索到佛教的真理大纲,自然就可以深入经藏了。佛陀的教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后,历代累世不断地将梵文翻译成中文佛典,至今流传下来的有三藏十二部经,若只在文字上做研究,那就不对了,应该从佛陀的本怀去深刻体会,以深广心去了解、体悟佛法的大纲。
佛陀说法的大纲不离‘四谛六度’,四谛法的苦、集、灭、道,说尽了世间的真相、哲理。对于小乘根机的人,佛以众生多苦来分析,教导他们看开人生,去除烦恼而得正道;对于中等根机的人,佛也是一样以四谛法的道理来引导他们;甚至对那些向大乘菩萨道业精进的人,佛也是教以四谛六度行法,让他们了彻人生的真理,坚定心中的正念,而能在菩萨道上不断地精进。所以四谛法对修学佛道者有三根普被的助益。
‘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最基本教材,证严在静思精舍与弟子共修时,曾以现实生活的事例,用最浅显的口语字眼,为大家讲说其精义。先是录成录音带流传,嗣后慈济功德会的委员与会员们,以说法浅显易懂,藉小事例说明大道理,亲切易解,有助于初入佛道者,建议整理成文,出版问世。这就是‘三十七道品讲义’印行的因缘,敬祈教内大德不吝指教。
三十七道品讲义 —— 四念处(观身不净)
学佛是有法门的,佛法并非多麽深奥艰涩,但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好好地体会正法。佛陀的教法是以三十七助道品来做为我们修行的基础,这三十七种道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经藏、体解大道。
我们既然是三宝弟子,身心皈依,除了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之外,还要进一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若能体会到佛陀教法的纲领,就可以深入经藏。
我们既然要学佛,就要时时自我警惕,心存正念、行为端正,也就是‘顾念’自己身、心的行为与观点,对自我有一份认识与了解,若不认识自我,如何能认识身外万物的道理呢?所以我们必须先认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而‘四念处’的内容,就是生理与心理,诸位要好好地体会。所谓‘认识’即是‘了解’,要如何了解呢?就是要集中精神,专一心思来‘观察’——分析自我及认识自我。以下将‘四念处’胪列于后:
观身不净
我们必须要有一份正确的观念——人的身躯实在没有什麽值得跟人计较的。世间大部分的人都是为了‘我’而产生计较的心理。‘我’是什麽呢?有身躯才有我,若没有这个身躯,就不必为了‘我’而生烦恼。但人人都以此身为中心、为出发点,处处都要与人计较。所以佛陀教我们看开一切,教我们好好用心,专一精神去分析这个‘身躯’。
现代社会的垃圾问题非常严重,每一个家庭都有这个隐忧,因为目前的家庭住宅大都在高楼大厦里,有的甚至高达二、三十层楼,这些住户的用水都是从地下室抽水上去的;有时电力不足、水压大低,就无法将水输送上楼,而造成缺水现象。我想,一个家庭若停水,不出一天的时间就会令人受不了,为什麽呢?因为没有水可以冲洗啊!要冲洗什麽?相信大家都了解。
九孔常流不净物
水忏文中有一段话:‘九孔常流不净物’,除了五官七孔之外,还有便溺粪屎等排泄物,有那一种东西是乾净的呢?痰液从口中吐出;不如意时眼泪、鼻涕俱下;耳内积有耳垢;鼻中常有鼻垢……;人身有那一种是乾净的东西呢?
又如在医院里,有那一个房间是乾净的?尽管大家都夸赞慈济医院非常清洁,而且清洁人员也打扫得很勤快,但是病患还是会不断地排泄体内的秽物。有一次我在医院看到一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他被一位委员自苏澳送到慈济医院来开刀。原来他自出生以来,双脚的脚板畸型,正常人的脚底都可以踩在地面上,但是这个孩子的脚板却不能著地。他的父母都是小工人,育有三、四个孩子,而他们仍然要将这个天生双脚畸型的孩子医治好。父母爱子之心都是平等的,那一个父母会忽视他的任何一个子女呢?即使是家庭经济困难,他们还是想尽办法送这小孩去开刀治疗,希望医院帮他整型后,能和其他子女一样正常行走。
因此,他出生不久父母即送他去做整型手术。不幸的是,自从开刀之后,孩子双脚的伤口不曾复原,不断地流脓、流血,至今已十一岁了。医生说,孩子的双脚胀满了脓与血,现在既然送来慈院,医生们一定尽量想辨法医治好,使他能正常健康地站起来;但是不得已的话,很可能必须锯掉双脚。当然我们不希望这小孩失去双脚,尽管他的家庭经济非常贫困,我们仍将全心全力地救治,设法使他站起来,健康地走出去,将来靠自己的力量发挥功能,为社会服务。
人生就是如此,甚至有的大开刀之后,必须从腹内接引一条导管用以排出秽物,所流出的东西,恶臭难闻;像这些不净之物,都是自体内排出来的。诸位皆是健康人,但是你们以为健康人的身躯就很乾净吗?其实不然。例如大热天,早上每涸人上殿拜佛早课,做完早课已经满身是汗,等到工作一整天后,晚上一定要洗浴以清洁污垢;所以健康人的身躯也是不净的。
再说,除了有病痛身不由己的人,因不能清洁身躯而肮脏污秽之外,人到了一息不来时,尘归尘、土归土,身躯在几个钟头之后就开始发出一股臭味,尤其是在酷热的天气,很快就会浮肿、臭烂。所以我们究竟为了这个身躯在计较什麽呢?人们为了身躯的爱与欲,不知造了多少业啊!
因此,我们应该依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时时刻刻观身不净——世间一切丑陋的东西,无不是由身躯造作出来的。世间上所有的争斗纷乱及种种的人我是非,那一样不是从‘我’的身躯所发起的呢?‘身’可以作十善业,也可以修行证果;‘身’也能造十恶业,也会堕落到三恶道中。这个‘身躯’,常会使我们上天堂、下地狱,总之,所有的事物都是以此‘不净身’为中心。在这个人间社会,我们若能够先看破自己的身躯,就会将此不净物善加利用;若不能看破这个身躯,而将它视为宝物藏在保险箱里,那麽,无论如何保护,它都不能发生作用。
记得‘慈院’尚未开幕之前,我为了筹建医院,历尽千辛万苦,心怀无限忧愁与万分烦恼,因为医院自动土、开工后,庞大的建院经费来源遥不可期。幸好有许多爱心善士了解我建院的宗旨,鼎力护持。有的人从自己的保险箱中拿出几十年的金块,有的人将祖传的镇家宝及纪念物奉献出来,并亲手交给我;我双手接过这些珍品后就对地说:‘这些东西在你们家是如此宝贵,怎麽会舍得捐出来呢?’
他回答的是:‘这些东西在我手上,只不过是让保险箱增加累赘而已;我听了师父讲法后,已经知道如何利用世间财物。这些稀奇珍品藏在我的身上是一种累赘,如果放在师父的手中,却可以将金块换成砖块,以及无数的钢筋水泥,用来从事救人的工作。’
砖头当然不如金块,但是,金块放在保险箱中一点都不能发挥作用,而砖块却能建造出宏伟的医院,成就有意义的事业。所以,我们若将自己的身躯当作金块,则永远都封闭在保险箱中,少有作用;若将它换为金□子挂在身上,日夜出门都会提心吊胆,没有一点安全感,这岂不是因为将身躯或物质当作宝物而生烦恼呢?同样的道理,我们若太保护自己的身躯,则任何事情都不敢去做。
现在社会能够如此繁荣,劳工界人士居功甚大。看看台北市到处林立的高楼大厦,那一栋不是凭靠那些苦力与建筑工人,冒著生命危险,顶著大太阳,或是冒著严风寒雨,不怕险又不畏苦所盖起来的呢?因为,有了这些劳工朋友,不怕生命危险、不惜身体受风吹日晒之苦,才能成就社会如此富裕的环境。
今天我们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若没有那些在田中汗流浃背、付出劳力播种及收割的农夫,即使有千金万两在身,也无法生存下去。修行必须有农夫的精神;想利益众生,就必须有苦力的精神,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世间、社会,才能使生命得到有价值的利用。
时间会耗损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有一口气在时,只要地、水、火、风四大调合,就称为健康。有健康的身体,就会有新陈代谢,稍多运动便汗流浃背,若用水冲洗乾净,再吹吹冷气或电扇,马上又觉得无比清爽洁净;但是,乾净的身躯又能够保持多久呢?世间所有污秽的东西,都是从人的身体排出来的,人的身躯‘九孔常流不净物’,健康的人都无法终日保持洁净,何况是生病的人,根本对自己的身体不得自主,如何能自己清理?
尤其是医院中的病人,尽管每一个人都夸赞慈济医院的卫生良好,而且每天早晨都有清洁公司的人员来打扫,但是若进去病房里看看,就会了解病人的情况。我有时候进入病房,就感觉有一股很难闻、今人恶心的气味,但每当我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马上想到:要将心比心,假如我是这个患者的眷属、或是患者本人时,对这种恶臭难闻的气味能起厌烦之心吗?而且那些医生、护士及工作人员还得亲手照料这些病患的身躯啊!
我们若常常自认身躯非常乾净,那就错了!有朝一日,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会败坏;那我们何不善加利用今日健康的身躯,能付出生命的功能时就尽量多付出,使生命更有意义与价值!
色身犹为载道器
‘身’,虽然污秽不净,但是身体也是载道器。上天堂或下地狱的业因,都是由身体所造,有此身体才能行十善,能行十善则能上天堂;有此身体,才能修四谛法,修了四谛法之后,才能了断‘分段生死’;有此身体,才能行六度波罗蜜、修菩萨道,发大菩提心而断‘变异生死’。以上这些都是道,也是由于找们有此身体,才能够修行解脱啊!所以,我们要善加利用身体,会利用的人就可得救,不会利用的人就会堕落。千匹了,可能还可以换得二千匹、三千匹锦缎,甚至是无价之宝!如此,我就可以成为大富翁了。我是因为这样而哭的,哭我无知不识宝啊!’
转污染为清净
佛陀讲完这段故事,就跟弟子说:‘你们知道吗?我举此譬喻就是要告诉大家,每一个人都和这位老者一样,有一份丰富的智慧宝藏,但是我们却将这宝贵的智慧用在无所事事上,只为了贪求五欲而不断地空过时光。人生在世仅有短短的几十年,大家却这样消磨时间、浪费生命,岂非可惜?’佛又说:‘那位识宝的商人,一眼就识出这件物品的价值,反而是拥有这件东西的人,不知道自己手中宝物的价值,而不知加以珍惜。’
与此同理,佛陀透彻宇宙的其理,并用佛法开示人们;佛陀开始讲经时,以华严经来教导大众,但由于众人的愚痴与无知,所以佛陀必须再设二乘、三乘、四乘、五乘这些教法来观机逗教。佛陀开示教法,就好像一位大善知识一样,从一、二……至五,慢慢地引导我们,而我们却不能体悟,还在那儿犹豫不决,消磨时光。我们的人生就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掉了。而我们此时尚不知善用手中这个宝,换取更贵重的资生物品。
众生就是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观照自身——人的身体虽然是不净之物,但是我们有一份非常清净的宝物,那就是隐藏在你我内心中的明睿智慧。不要为了不净之身,执著于‘我’而浪费时间,我们应该将此身做为载道之器,因为修行也是要利用这个身躯啊!设若能好好利用色身、把握时间,就可以修得明睿的智慧。
所以,‘观身不净’意谓身是不净之物,不可因为身躯而妨碍了我们的道业。而虽然身躯是如此肮脏污秽,但我们应该转污染为清净,好好把握时间,善加利用以完成道业。
三十七道品讲义——四念处(观受是苦)
观受是苦
人生在世,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喊苦;若世间没有苦,则永远也不会有佛存在人间。佛陀就是因为世间有苦,所以才出现人间;他为了解救世间疾苦,才出家修行,而后成正觉,度化众生。
过去的人虽然知道人生是苦的,但是不知苦源何在?也说不出苦的各种名称,更无法分析苦因。等到释迦牟尼佛找到苦的源头,并解开苦因后,他才以这份超越凡夫的智慧来向人间说法。
受,有几种呢?大约有三种,即苦、乐、中等三受;若细分则有五种,另加忧、喜二受。苦是一种感受,我们唯有亲身处于苦的环境士感受,才能够了解何谓苦?凡夫将如意之事称为乐,不如意事称为苦,究竟世间有多少乐事呢?俗云:‘世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要求达成十件事,但是其正能圆满如意的只有一、两件而已;而这一、两件事完成后,是否能满足人的欲望呢?仍然无法满足啊!
人的欲望就像一个破桶一样,将它注满水放置一旁,仍然会流失掉,而且无论添多少水,过一段时间后,还是一样会漏掉,永远无法填满;人的欲望也永远有不得满足的痛苦。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物质丰裕的社会里,但是一日之中至少有三次的苦——那就是三餐之前的饥饿苦。例如早上吃饱饭后,到了中午将近十二点,即使你忙得忘了时间,不知不觉中仍会由于食物消化掉而感到饥饿,因为你的肚子已经空了;中午再填刨钣,到傍晚时肚子又开始唱空城计,仍需再补充食物。你们看看,一天之中,至少有三次令你觉得不足而有所求,有的人甚至不只三餐,还有五餐、六餐、点心,外加睡前的消夜。
人的一生单为了填饱肚子就无法满足,所以有一句话说:‘世间的大海有涨满之日,而人的鼻下横却无填满之时。’‘鼻下横’就是这张嘴巴啊!无论你填多少东西,也无法将其填满。人再怎麽吃,仍然只有这样的身高体重,再吃多少东西,也是如此而已,但是这张嘴巴却永远都填不满。
浮生如梦可成真
有形的物质从口进入肚中都永远不能填满了,何况是无形的欲心呢?‘欲’即希望,世人的希望无穷无尽,永远无法到达满足的程度。如一个女孩自呱呱坠地,到了读书求学的阶段,心中就开始描画未来的蓝图,她心里可能会想:‘我现在读高中,将来要念大学,那时候,我就要开始找朋友……’不断地编织著少女的美梦。
如果其如她所愿,找到了一位理想的对象,他们就会开始共同计画——‘既然我遇到了白马王子,而你也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将来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美好的家庭……。’当然,此时她又希望自己的先生从事什麽行业、拥有什麽地位,家庭住屋装璜得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结婚之后,她便希望自己有几个子女:‘假如是女孩子,我要将她妆扮得像一位美丽的小公主;如果是男孩,我期待他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小王子。当他们到了入学年龄,我要为他们找间贵族学校,并且安排在智优班级里,让他们能接受最好的教师指导。’如此,朋友或邻人问起他们子女就读的学校时,做父母的就会因这所‘贵族学校’而觉得很有面子,无比荣耀。
念完小学后,他们也是一样费尽心思地要将子女送进‘明星学校’,由于现在的学生是分区入学,所以他们不择手段,以夫妇分居为理由,将户籍分隔两地。只为了使子女就读‘明星学校’,不惜一切地办理夫妇分居手续。等到国中三年级,他们又为子女紧张,担心他是否能考上高中,因为要让子女上大学,不得不找一所好的高中。父母为了子女的高中联考,受虑到席不暇暖、食不知味,虽然参加考试的是子女,其实考得最苦的却是父母,被‘烤’得心焦如焚,其是所谓的‘考’者‘烤’也。
等到子女高中毕业,父母又担心他们的大学联考。几天前,电视新闻报导考场情形,在萤光幕上可以看到,考生在试场内考试,父母亲一个拿扇子、一个拿水壶,站在烈日下,等待为子女‘服务’,甚至连祖父祖母都到场助阵、加油,一个考生就有三、四个陪考者。休息时间一到,母亲就拿著扇子拼命扇风,手酸了就换祖母;父亲提水壶提久了,就换祖父。你们想一想,这都是心存‘希望’啊!希望自己的子女、子孙能够金榜题名。而十几万的考生只录取二、三万人,那些考不上的人怎麽办呢?这是不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啊!
苦乐忧欣总是幻
人多数都有这份苦受,所谓‘苦’就是求之不得而产生烦恼、忧怖。佛陀说:‘众生之苦就是从欲所生;因欲生忧,因忧生怖。’由于有欲望所以会生忧愁,有忧愁就会起恐怖惊惶之心,怕‘求不能得’。有钱时烦恼,深怕投资生意大大,遇到经济不景气而损失钱财;没钱时怕生活物资无著落,由于受愁烦恼就产生惶恐不自在的心态,这种感‘受’确实是苦啊!
乐也是苦。你们是否曾经听说‘乐极生悲’这句话呢?有一则新闻,报导新竹游泳地因毒气外□导致几十人中毒的不幸。这种因娱乐而招致的苦果,就是‘乐极生悲’。
有的人是苦受,有的人是乐受、喜受、或受受,还有一种是不苦不乐的‘中受’。因为心中本来就没有很大的欲望,别人的烦恼看起来很可怜,但是那是他的事,与我无关;有人中‘大家乐’的奖金而兴高□烈,那也是他的事,与我无关;反正都是别人的事情,所以我的感受是不苦也不乐,这就是‘中受’。‘受’的类别一共有五种:苦受、乐受、喜受、忧受及中受(不苦不乐受)。若大致分类则有苦受、乐受、中受,谓之‘三受’。
只要好好用心观察,此身躯就是不净之物,世间的人我是非,无不在于个人的感受之中,若能够看得开,则不会有太痛苦的感受;若看不透,就会常常觉得痛苦难堪。
王老师的眼镜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态的感受,而每一个人的感受并不一致,必须视个人的观念而定。有的人常常有快乐的心情,虽然缺乏物质生活,而且环境恶劣,却能时时守志奉道,心胸平静宽广,对自己的人生常常感到心满意足。像这种人即使欠缺物质生活的享受,精神上仍能知足常乐。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王老师和吴教授教导大家拉坯、制作陶瓷艺品,王老师将一团土拉坯制成花瓶,那块土看起来非常不起眼,只是一团椭圆形的土而已,当他抱起这团土时,旁观的人若是用心看,就会体会到这块土有多麽重,若是心不在焉的人,就觉得这只是一团不起眼的土而已,这也是种‘感受’,个人的感受不同。
王老师将这团土放置在转盘上,开始进行拉坯,他浑身使劲,用力地拉、捏、压,做得汗流浃背,满头大汁。当时你若在旁用心观看,虽然使劲出力的人是王老师,但是那份感受是与工作的人付出同样的力气,说不定还出力的人是王老师,但是那份感受是与工作的人付出同样的力气,说不定还比他费更大的劲呢!这也是旁观者的一种感受。若是不认其用心看的人,不会感觉到他是用了多少力气,消耗多少体力与精神。
继续看他努力地工作著,今身汗涔涔,鼻梁上的眼镜不断滑下来,他就拜托旁人拿条橡皮筋帮他把眼镜绑紧,固定起来。我见了此景,实在是十分感动。一个年轻人,戴这麽一副普通的眼镜,而且还用克难式的方法防止它松脱。若是平常的人,大多要求美观、方便,一定要配戴最合适、舒服、美观、大力的眼镜。而他这一副眼镜的两边架上,另外装置了钩环,看起来似乎是长期为了准备眼镜滑落时挂上橡皮筋的装备、
我于是问他:‘王老师,你为什麽不再配一副新的眼镜呢?’他回答的话今我非常感动,他说:‘可以用就好了啦!’这就是他有一份满足的心态,尽管他分分秒秒都必须戴著眼镜,但是他却不求舒适,认为可以用就好了,那种爱物惜物的心理,实在是非常难得!
情与无情同有受
‘生命’,不只是会活动的东西才具备,凡是一切物质皆有命——‘物命’。同样是一张纸,你们可能用一次就丢了,而我使用纸却能使其寿命增加三、四倍,因为最初我用铅笔书写,然后用原子笔、红笔,最后再以毛笔书写,,一张纸能够让我重复使用好几次,这就是爱惜物命。
我们在物质的使用上,应点滴爱惜,更要时时有满足之心,人生在世,一切的物质只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能便利,我们应该对一切物质心存感恩,如此,生活在人间就会处处感到心满意足、时时觉得欢喜快乐。若是心不满足,即使用金、银等珍贵之物做成金碗、金筷、金杯、银盘……,在日常生活上使用,也一样会觉得不满意。像这种不知足的人,他的人生就会不断地痛苦啊!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必须用心‘观受是苦’,心不知足的人,永远会生活在痛苦之中。现在的人大多住在高楼大厦中,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看起来似乎非常享受。我想,生活在里面的人,他们不一定很快乐。反而是乡居的人,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较凉爽之处只有门前的大树下,但是我认为,在大树下乘凉的人一定比在冷气房里的人更快乐。所以说,心满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无不是美景春光,亦觉得非常快乐满足;不知足的人,即使享受人间天堂中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有心灵空虚之苦。这即是佛陀所说的‘观受是苦’。
三十七道品讲义——四念处(观心无常)
观心无常
心理有四相——生、住、异、灭。
‘生’——我们的心理有时生欢喜之念,有时起怨怒、仇恨之念,为什麽心中会有这些念头呢?因为我们面对各种不同外境的缘故。若面对一位我所喜欢的人,心中就会‘生’起一份爱念。爱是苦啊!世间有多少人为了爱而受尽苦的折磨,造成终身的遗憾呢?尤其是男女之爱,很多人因为不能获得对方的爱,而造了杀业,不只是一对一的由爱生恨,甚至许多的灭门血案,都是由于这男女之间的爱恨而引起的。
死者已了,而活著的人,却是苦不堪言啊!谁无父母、兄弟姊妹,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姊妹为了一个人而造成人生的悲剧,实在是今他们痛苦难堪。所以说,人为了一份自私的感情,会造成终身的遗憾,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受痛苦之煎熬。一个爱念尚且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仇恨、怨怒,更是会造成重大的煎熬。这些悲剧都起于一念之间,所以称为‘生’——心念之所生。
‘住’——即是心念时时执著于心中,不能解开。例如,心里恨此人,一看到他就心生厌烦;即使分隔两地,还是记恨他,并且不断地发誓要报复。记得有一则报上的新闻说,二十几年前,一个学生被老师打了一耳光,怀恨在心二十多年,如今他找到机会报仇,便拿刀杀死这个老师。这份仇恨的‘念’放在心中二十多年,无法解开,就是‘住’——心念执著。
‘异’——即变迁转移。人对于仇恨能够永远记在心里,对于恩情却无法长记不忘。现在这个人对他恩重如山,但是他的感受却是很短暂的,只在此时此刻会说:‘你对我这麽好,将来我一定会报答你……’等到环境变迁,事业发达时,过去对他有恩的人,现在有求于他,他却忘恩负义,完全变心了。
所以说,人的爱念,不是变质就是迁移了。如同爱一个人,有时候会由爱生恨,毁灭了许多人,这称为爱的变迁——本来是爱念却变成恨意。有的人接受别人的恩惠,却很快就忘记,反恩为仇,这称为异——变异。世俗人常用一句话来形容说:‘十餐米糕饭,一餐吃稀钣’,即使以前享用了许多丰富的美味佳肴,却全部都忘得一乾二净,只记得他今天让我吃了一终剩下的稀饭,而愤恨难消。这就是‘异’,变异的凡夫心,反恩为仇。
‘灭’——完全消灭殆尽。有的人可以将别人的恩情一笔勾消,全部忘记,最初受惠时还发誓说要报答恩情,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却忘得一乾二净,这就是善念灭除。
以上是心理的四相——生、住、异、灭。
三十七道品讲义——四念处(观法无我)
观法无我
我们除了要了解心理的四相之外,还要透彻字宙万物的道理,所以必须‘观法无我’。世间上有那些东西是‘我’所拥有的?又那一样东西永远是‘我的’呢?人有一口气存在时,就有占有心,‘这个人是我的什麽人,这间房子是我所有的,这些田地、财产、地位、名衔……都是我的。’
万古金城一废墟
等到‘我’这口气断了以后,这个‘我’,是否还能拥有这些房屋、财产、土地,甚至包恬自己的身躯……呢?这时候连‘身躯’都不是自己的了!因为一个死了的身躯,家人不会永远将他留在家里,更不可能继续爱他,甚至很快就被埋掉或烧棹——这个‘身躯’根本不再属于‘我’,那些亲朋好友也不再是‘我’所拥有的了!
这些房子、家圉,是我辛辛苦苦、费了多少心血赚钱,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房子富丽堂皇如同皇宫,而田园建设得又多又大又宽广;但是一旦一口气不再来的时候,这些房子和田产能带得走吗?有些子女为了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为他们建立美好的家园,于是烧一间大纸屋让父母往生后居住。烧了这间纸屋,难道父母带得走吗?阴间若是其的有房屋可居住,那麽在阳间的人是否应该查查阴间的都市计画,看看这间房子会不会造成违章建筑?否则临时烧了这麽一间纸屋,要安置在何处是好呢?该不是要让父母扛在身上到处走吧?
其实,灵魂一脱离躯壳时,任何物质都不需要了,因为灵魂脱壳时,其所到之处,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质依存寄托。所以说,世间一切的物质,究竟那一项是我们的呢?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啊!’这就是‘观法无我’。
世间一切物质是四大假合所成的,过去我曾经分析物理的分离法,世间的物质是由种种的因缘与物理和合而成的,若将‘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则究竟那一种东西能真正存在呢?当我翻阅介绍世界风物的书籍时,总有一种感慨——那些世界闻名的建筑物,在公元几千年前多麽雄伟威严,但是如今都成了一堆废墟。世间有那一样东西能够久留于人间呢?
前面提过‘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法’是世间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道理,有形就是色,无形就是声、香、味、法等。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接受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见、闻、吃、尝、觉、知等分别作用,称之为‘六识’。例如我坐在这里,你们在对面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我的‘人’,此即是‘色’——有形体的物质。与‘色’相对的是‘见识’,眼睛接触外物会产生‘视’的作用,即是‘识’。眼睛亦称为‘眼官’,在佛教中的名称是‘眼根’,医学上则称为‘视神经’。‘色’是有形体的物质,‘识’则是感觉神经所产生的感觉作用。
我们有几种感觉神经呢?有六种。例如眼根的视神经能分辨一切动静事物。而舌根的神经可以尝出味道。舌根也是有形体的物质,舌神经接受外物而分辨出味道,就是‘识’。现在是夏天,大家最爱吃的是冰凉饮食,这此食物皆是由舌根神经去体味,才产生冷、热、甜、酸、咸……的感觉,这都是‘舌识’。
总而言之,有形体的东西称为‘色’尘,无形体而能分别外物的则称为‘识’,亦即是神经的感受、感官的知觉、或是心灵的意识。所以我坐在这里,你们用眼睛看我,是因为你们的视神经将我的‘人’收入眼底,然后在大脑里发生分辨的作用,这就是‘眼识’。有形色的物质对己称为‘根’,如眼根等;对外称为‘色’,物体无形色但可感觉其存在的,称为‘识’。这就是‘色’与‘识’的分别。
又如我现在在此讲话,你们可以用耳朵听到声音,但是却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的形色,有声音而无形影,所以声音是一种‘无色’的法。
总而言之,有形、无形、有色、无色,字宙间所有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不包含于这个‘法’之中。
众生皆为‘法’所困
众生都在诸‘法’中执著,所以佛陀举一个守门奴隶的故事来譬喻:
佛陀教诫,常守根门,莫看六尘,
守无明驴,著于爱索。
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
静处而坐,一吟意流驰,食看五欲,
为声香味之所惑札,无明复一心,爱索缠缚。
正念、觉意、道品、财宝,悉皆散失。
佛陀举例说:有一位富有的人,他的家中藏了许多珍奇财宝。有一天他想离家外出,便雇请一个奴工帮他看家,出门前再三地交代他说:‘我要出门了,家中有许多宝物,我希望你好好地看门。’但是这个主人知道此人天性愚钝,说一是一,不知应变,于是再更进一步仔细地嘱咐说:‘要守住这个门,家中财物才不会遗失;除了屋内的宝物之外,还有屋外的一只驴也必须看好。’
这个佣人听完此话,就慎重其事,忠实地看守这个门,以及屋外的这只驴。正好隔壁邻居有人在庆祝喜事,请歌伎舞团来助兴,佣人一听到歌声就知道有歌舞表演,便开始蠢蠢欲动、不由自主地想去凑凑热闹、欣赏表演。但是他必须尽忠职守,看好家门、驴子,其是进退两难,不知该怎麽办?于是他绞尽脑汁,想了一个方法:‘我把门好好的绑紧,并且将绳索的另一端绑在驴身上,然后牵著驴到那里去看歌舞表演。如此,驴子和绳索都不会遗失,而门也被绳子绑住,一定非常安全。’
他自以为这样做是很聪明的,于是牵著驴子高高兴兴地去看人家唱歌跳舞,结果乐而忘返,忘记了绳索另一端的门究竟如何。等到主人回家时,看见家门被人打开,而守门佣人也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只见一条绳索掉在地上。于是他沿著绳索一路寻找,终于找到守门人和那只驴子。
这个主人就叫他回家,对他说:‘我叫你守门,为什麽你跑去那里呢?’佣人回答:‘我按照你所说的话去做啊!你看,门依然还在,绳索也没有断掉,而驴子还被我牵著,我那里做错嘛?’这个主人就说:‘我叫你看门是希望屋内的东西不要遗失,你虽然帮我紧绑住这个门,绳索、驴子也是安然无恙,但是门已经被人打开,里面的财宝也被拿光了!’
六根六尘蔽真心
这个故事就像前面的经文内容一样,佛陀示现人间,就是要教诫我们好好守住‘根门’。‘根’即我方才所说的,人的身体有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门’即是我们的意识,眼睛视物、舌头尝味、耳朵听声、身体感触外界环境……,有种种与根门相对的外境,就是因为根缘外境,所叫难免扰乱了我们的意念,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不使意念一直缘著外境而动。
佛陀就是要教我们守根门,因此说‘莫著六尘’,所谓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的眼‘根’所按触的是‘色’,外界的颜色何者较美?我所爱的环境是如何?……这些都称为‘色’,除了我们身体的感官是有形的东西之外,外界的物质也是一样,所以佛陀叫我们‘莫著六尘’。
有的人喜爱听音乐,整天泡在音乐厅里,这就是耳根看于外界的声尘,有的人爱喝酒,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那就是因为他的舌根贪著于酒的味尘;有的人贪图身体的享受,厌恶劳苦,为了此身著于享受,所以在外造出种种污染的尘境。总之,外界事物会引诱人的意志,分散了人的心念,都称为‘尘’。
莫使无明驴乱意
佛陀又叫我们要‘守无明驴’,这个驴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马一样。驴可负载重物,可载很多的宝物,也可以载许多脏物。有如我们的意识一样,心向正道的人,此身就可作为载道器;心失去良性、迷失了道理的人,此身就会造作恶业。所叫我们要好好地守住心意。这里的无明是指人的乱心,偏向罪恶及心猿意马的妄念。
‘看于爱索’,爱是情爱或爱欲,即污染贪著的爱,同样是爱心,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染著的爱,一种是清净的爱——大慈大悲无染著的爱,它的爱非常透彻且清净无色;而我们凡夫的爱,都是有色彩的染著,就像一条绳索一样两头系著。佛陀与菩萨都是觉悟的有情,他们的情与爱普遍于大地,而凡夫之爱只是一对一,像一条绳索系缚著对方。因此佛陀叫我们好好看守住这条爱索,莫将这条爱索牵绑在无明的根门上;否则就像那位佣人守门一样,将绳索的一端系在无明驴的身上,另一端绑在宝藏的门上,其实这宝藏之门已经被人打开了,宝物被偷而绳索还牵系在‘无明驴’的身上。
所以,凡夫就像那个守门奴一样,只看守驴子身上的绳子,却不知宝藏之门是在绳子的另外一端,还一直将这只驴牵在身边呢!这就是我们凡夫,偏于这份无明而忽视了那份宝藏。
磨砖焉能作明镜
以下又接著说:‘而诸比丘,不奉佛教,贪求利养,诈现清白,静处而坐,心意流驰,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这一段文明显地说,既然要学佛,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诫,但是很多人却不肯善加奉守佛的教法。
我们既是要‘学佛’,那就一定要奉教,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好好守持佛陀的教法。纵然一个人发心出家,若不能好好地体会佛法、守持佛的教诫,则必会贪求利养。能奉持佛教的人,必然知道世间一切万物万法,终究归于‘空’,就因为人不能体会佛陀的教法,所以才会贪求利养。
凡夫还没出家时,不断地贪求情爱欲念,一旦看透情爱而出家,若不能断除烦恼,则出家之后所贪求的就是利养,这都是没有透彻了悟佛法的人。所以佛陀说:‘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
有的人刚出家时,乍看之下令人觉得他已显现出清白的形相,并认为他的心已经清净,看开一切而出家。他出家后,口口声声说要修行,于是常常找静处打坐参禅,但是他的形貌虽在参禅,内心却流驰不定。记得我过去曾说一则故事:
有一位参学者到一个禅师的门下去求法,禅师问他欲求何法?他回答说,想参禅了脱生死。
这位祖师就说:‘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参?’
隔天,这个祖师就坐在门口,拿一块砖头拼命磨,这个行脚僧一见此景,就赶快问祖师:‘和尚为何在此磨砖呢?’祖师回道:‘我欲磨砖做镜。’参学者大惑不解地问:‘砖如何磨成镜呢?砖越磨越损,根本不能做成镜子!’祖师却答说:‘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你坐禅难道就会成佛吗?’
这个行脚僧恍然大悟地说:‘对呀!学佛不是只学禅而已,学佛应该学佛心啊!’
参禅若是一味地追求名闻利养,那有什麽用呢?所以说‘静处而坐,心意流驰’就是贪著五欲,只想争一个名气,让人夸赞他的禅功精深!其实,这不是正确的方法。
自家宝藏善珍摄
‘贪著五欲,为声香味之所惑乱,无明覆心,爱索缠缚。’五欲即色、声、香、味、触、法等,贪求五欲者,易被这些色声香味惑乱心念,因此称为‘无明覆心’。‘无明’是不明白道理。我们的心本来像一面镜子,但是被染污的色彩染著,所以不能照见外界清净的景物,这就是‘无明覆心’。
‘爱索缠缚’,由于人被情爱的绳索缠绕,所以无法脱离无明。佛与凡夫本来是平等的,我们不比佛缺了多少,佛亦不比我们增加多少;唯一不同的是,佛陀能脱离无明爱索的缠缚,而得逍遥自在,对大地万物与众生都具有一份平等的爱念。所以我们学佛最重要的是要学得‘平常心’与‘平等心’,一个人若有平常心,则无论遇到任何环境及挫折,都能够安然自在,庄敬自强,把日常生活的一切变动视为很平常的事。
若想对任何事皆以平常心处之,则必须先断除私我的爱念,而佛陀就是已经将私我的爱念断除,有如解开无明绳索,不再受爱索缠缚一样。这是因为佛陀有正念、觉意、道品等超然的智慧。而凡夫则是因为有爱的无明,所以正念、觉意、道品等财宝,全部都散失了;也就像那个守门的佣人一样,只看守住驴子和绳子,却没有看守屋子,而使屋内的宝物被人搬光。
世间的凡夫大都如此,若能看得开,则万法皆能透彻。学佛就是要去掉无明漏。‘漏’即遗漏——没有尊奉佛法而使其漏失。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慧性,才不会使这份宝藏漏失掉,请诸位多多在日常生活上用心,那怕是多麽微细的事物,也要认其地观察分析,这样,才不会散失了自我的慧性。
台风转向,宜哀矜而勿喜
前面已提到四念处的‘观法无我’,‘法’包括有形的法与无形的法;有形者为色,无形者为心,亦即‘色法’与‘心法’两种法。
‘色’——凡是世界上我们能看得到的东西,都包括在色法中,它是由四大元素和合两成的。‘四大’即地、水、火、风;宇宙天地万物,皆不离这四种元素。例如聚土所依止之处就是大地,没有一个人能够离开土地而生活,人必须立于土地上,房子必须盖在大地上,而谷物也是种植在土地上。总之,人的食衣住行……,皆不能离开此‘地大’。
还有不能离开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水份,设若四大调和,物质充足,就容易忽视它的重要性,一旦遇到久旱不雨时,方始忧心水源不足。看看印度、伊索地亚,及非洲国家,皆因缺少水份,农作物无法在土地上生长,结果有无数的人因此饿死。
又如有一年赛洛玛台风接近台湾时,我们都非常担心它是否会带来强风豪雨侵袭台湾。但是刚从日本回来的杜院长却说:‘日本人一听到赛洛玛台风的消息,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一直期待此台风能够为日本带来充沛的雨量,不过却有声无影,还是无法带来一点水分。’在台湾,由于雨量充足,因此非常担心它登陆,而日本因缺少水源,所以很期待这个台风能带来雨水,解决旱象。
结果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个台风本来直扑花东、宜兰等地区,在距离陆地不远的海面时,竟转向韩国而去。第二天的新闻报导播报韩国风灾水患的消息,死亡人数高达七十多人,失踪几十人,而且有六千多灾民无家可归。一场台风带来的强烈风雨,竟然使人间发生这麽多的悲剧,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不能缺乏适量的风与水,但是超过其量时,就会变成灾害了!
四大调和,少病少恼
‘地大’如以人的身体来说,所有坚硬的物质皆可称为地,包括皮肉、筋、骨等,皆属于‘地大’。而血液、唾液、水分等都可称为‘水大’。人的水分及血液不能太少也不能过量,否则会不调和。人也不能欠缺‘风大’,风即人的呼吸,人体必须靠呼吸使氧气流通,促进循环作用,以维持生命。‘火大’即热能,人的身体有一股暖气,就表示生命的存在,设若失去了这股体温,就是生命结束之时,分辨活人与死人,只要摸摸其体温是冷是热,就明显易知了。
以上(地、水、火、风)四大,人体虽不能缺少,但是也不能过量,过量了反而会生病。例如现在有许多人想减肥,因为大肥胖了也是一种毛病,所以要减肥,此即是地大不调和。有的人为了减肥,尽管每天吃得很少,但是却瘦不了,而且造成营养不良,行走时更是晕头转向,站也站不稳!如此,‘地大’不但不能减少,还损坏了其他机能,造成许多病症,这就是‘地大’过量。
‘风大’亦不可缺少。人的呼吸若不顺畅则会造成气喘病,有的人更会形成心脏病。人的生命就是靠这口气,呼吸若不顺畅,一口气不再来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而血液若无法输送到脑部,就会造成脑死。人体的各项组织机能都是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脑的组织细胞是靠心脏输送上来的血来活动循环,而心脏的搏动与呼吸系统有连带关系,在一呼一吸、一进一出之间,心脏的动脉及静脉便利用收缩及舒张作用,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如果血管不坚韧、大脆弱而破裂,或是收张压的速度不平均,血液不能顺利地流到脑部,使脑细胞缺氧几秒钟,那就会导致‘脑死’——即使呼吸恢复正常,但脑部已经失去功能,不能与心脏配合,指挥全身的各部组织。所以呼吸对人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呼吸咋用带动血液的循环,而脑细胞若有充足的氧,就可发挥功能,按受各种外境刺激,并指挥各部位做反应动作……等等。
因此‘风大’绝对不能失调,稍增或稍减都可能造成生命的危险。一个人若处在一间密闭室中,几分钟之后就会因缺乏空气而死亡;若被闷住鼻子、堵住呼吸道、关在冰库或空气稀薄的橱柜中,时间稍久亦会缺氧致死,因为这些空间的氧气含量有限,一旦消耗完毕,生命也结束了。
所以说,生命也必须依靠大地上的‘风大’(空气)来维持,人的鼻孔一呼一吸,将空气吐纳,出人于呼吸系统间,因此‘风大’是人赖以维生的要素之一,一定要使其调顺。呼吸大快或无力呼吸都会发生危险,必须顺畅调私,不增亦不减。
‘水大’即人体中的血液,不能过量也不可大少,大多则会脑充血,大少则会贫血,使循环不顺利,血气不通而致身体虚弱,所以‘水大’不能增亦不能减。
‘火大’也是一样,人的生命必须靠体内的热能(即卡路里)来维持,而宇宙间的能源可以充实人体的能源,这就称为‘火大’。
宇宙间除了土地是众生所赖以生存的要素之外,人、动物、植物……,等还须依靠大地中的水份才能生存。物质也是一样,都是四大假合两成的,例如我们现在所学的‘手拉坯’,要如何制成一件陶艺成品呢?必须将一堆乾土加上适量的水分,然后搅拌均勺,再用手去揉,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使泥土扎扎实实地成为一个橄榄球形,然后安置在机器转盘上,转动开关运转时,再开始压拉、揉捏。
除了泥土加水,再加上手的拉捏之力外,还必须靠热能的风动,例如电力转动机器轮盘,就是热能的作用;除此之外,拉制好的成品还要用高温烘烤。所以,要成就一件物品,不仅需要各种工具的辅助,还必须‘四大’调和。而电源(火)本身也是要具足‘四大’才能产生电力。所以,有许多无尽无量的四大,形成各式各样的物质,用这些无数的物质,就可以成就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
以上这些就称为‘色法’,所有有形体的物质皆属于‘色’,而这些物质,若每一样都将其分离,则不能形成任何物品。例如手拉坯,缺少水就拉不起来了,因为土不加水就无法黏合、没有韧性,所以不可有土而缺水,但是有土有水而缺热能也不行。同理可知,有土有水有热能而缺乏空气也不能拉坯。总之,一切物质若将四大分离,则什麽东西都不能完成了。
人也是一样,必须四大调和,人若四大调和则少病少恼身体健康;宇宙若四大调和则风平浪静,四季调和则人在天地之间,能过著安和乐利的生活。若四大不调和,就会造成不测的灾难,因此四大调和是非常重要的。
善恶唯一心所造
四大的调和与否,是受无形的法则所主宰的,这是什麽法呢?是‘心法’——人的心理。
佛陀、孔子……等圣贤都有相同的说法。孔子说:‘择不处仁,焉得智?’一个人若不懂得选择仁德淳厚的环境住居,必定是个没有智慧的人,因为唯有居处在仁德淳厚的环境,才能安居乐业,平和快乐。
有人跟我说:‘师父,我非常向往静思精舍的生活,能在精舍理生活是我一生最大的期望!我看见大家虽然工作得非常辛苦,但是心中却都很欢喜。’这就是心法,在精舍里的人,不论是义务性或职务所在,甚至是修行的人,都是抱持相同的心态与目标,都是以欢喜心而来的,所以能欢欢喜喜地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心中却很快乐。大家若能欢喜快乐,团体就会非常和睦。
从一个小团体推广到一个大团体也是一样。佛陀说,世间会发生灾害、变动及破坏现象,都是众生的心业所造,也就是众生的共业。众生若有较多的善念,就称为‘善业共聚’;众生心中的善念若减弱,就会增加恶念,恶念一增加,社会作恶就多,‘恶业共聚’,感引天灾祸乱,并且灾害丛生,这就是佛陀所谓的‘众生共业’。
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要救济世间,而救世必须先救心,也就是所谓的端正人心,使人心存善念。人心至善,则世界和祥。若能亲近仁人善士,就会了解‘善’之所以为美的感人之处。
回去以后,赶快回来
例如有一次,我实在深受王老师的感动。王老师随著他的老师吴教授来这里教导我们学手拉坯,我相信他当初要来此地时,一定不了解我们这个团体的情形,只是因为师生之情而应吴教授的邀约而来。他每天尽心尽力,辛勤地教导我们,在他要回去之前,来慈院向我辞行。当时,我与杜院长、王副院长正好在慈济部,他前来跟我辞行说:‘师父,我今天晚上要暂时回家一趟,我在这里拜别师父。’我就对他说:‘回去以后,你要赶快再回来!’他听了这句话之后就掉下眼泪、哭出声音,在我面前顶礼三拜。
当时,我被这一幕景象所感动,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感受良深,很可能是几天以来大家相处在一起,他已体会到精舍为什麽要工作?如何生活?以及种种救资善业的推动情形。他要回去时,我叫他有空就赶快回来,他人概因为这句话触动了心弦,悲心溢于肺腑而声泪俱下,所以我看到他如此诚恳、如此感动的情景,心中有无比深刻的印象。
人就是要互相多接触了解,他来到我们这里,由于我们大家这份挚诚,使他深入了解并深受感动。
怫陀来大间也是要教导众生,使众生能了解何者是‘有色’的法,何者是‘无色’的法。若能透彻‘有色’及‘无色’诸法,则心性自然会不由自主地超向善法,人人都善的话,这个世界不是非常美好吗?昨天的那个景象,在场者都被王老师所感动了!虽然他不了解佛法,但是却能体会到宗教家那份恳切的心态。
真我大我,充盈法界
杜院长曾跟我提起,他在日本见过一位基督徒医生,每日为三百名患者看病,休息日还下乡到各地去布道,将此生心力全部奉献,为大众服务。杜院长说,这就是宗教的力量啊!
贤人、圣者、佛陀……出现在人间,无非就是要使我们了解世间法及体会众生的心理需要。佛陀教我们要‘观法无我’,除了让我们了解有色的物质是四大元素所组成之外,还要我们透彻‘四大假合’。‘我’并没有什麽,世间一切物质,即使是我最爱的东西,在我生命终了时,难道能带走吗?而我最爱的人,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能将我留住吗?
人的至亲就是父母、夫妻、子女,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不但这个身体没有人能为你留住,连原有的这份感情也消逝得今人惊惧。究竟什麽是其正的‘我’呢?若能看透人生无‘我’,只有‘大我’,那麽,就要将‘小我’的生命与时间多付出,奉献给‘大地’的众生。
事实上,什麽都不必留,只要你肯多付出,自然而然,你的精神就会万古长存,永远受到后世子孙的怀念。大家都会常常记起,某个时候,有某个人,为我们做了某些善事,造福众生,利益世人……,那麽,这就是人生真正的‘我’——真我、大我。古今中外,有许多先贤圣哲到今天仍让后人传颂,就是如此。
例如释迦牟尼佛,两千多年以来,他的精神还是永远留存于世间,还有孔子、孟子、老子……这都是曾经出现在世间的人,他们都值得人们的敬仰与学习。这就是留在世间的不朽精神——我、大我。人最后究竟带走些什麽呢?‘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唯有‘业’由不得自己,每个人都会受自己的业所牵引。
三十七道品讲义 —— 四正勤篇
已生恶令断
学佛之前虽然糊里糊涂,心中时常起恶念;但是学佛之后就要赶紧下工夫,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殷‘勤’地精进用功。而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自己的心态——若心生恶念,就要立即断除。
日常生活,不离人与事,对待别人一定要有一份平常心、平等爱。人与人相处,都是以声色来相待:讲话就是声,态度就是色。我们与人讲话(声)要轻声细语;对待人的态度(色)要微笑宽柔。当然,有时候难免有些人对我们粗声粗气地讲话、对我们的态度冰冷无情,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自我要求,达到轻声细语、态度宽柔的程度,并且多以微笑对待他人。
我们不可向别人要求,或跟别人计较,有时对方无意中说的话,自己却有心去接受,两起怨心恨念,那就错了;有时对方粗声粗气地说话,我们就埋怨在心,这也是不对的,说不定对方是无心的,只因为习气影响,习惯大声说话罢了;也有些人表面非常冷淡寒情,没有柔爱的形色,但是说不定他内心隐藏著非常丰富的爱念。我们不可以在别人的形态上钻牛角尖,应该时时善加警惕,和善待人,不要整日在人与事中起嗔、恨、爱、怒的心念。
若对人起了怨恨与嗔恚之心,必须将其断除,甚至达到‘令速断’的程度,不可丝毫疏忽、懈怠,这称为‘已生恶令断’。
未生恶不生
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开始学佛,就要善和培养同情心等善念。
我们若能以平等的爱心对待别人,那是最好的事,希望大家常常保持这种平等心;若对人未起恶念,也要时时保持这不生恶念的心理。有些人在不熟识对方时,彼此都客客气气地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并且和乐相处;等到彼此相处日久,熟悉对方后,就‘熟不拘礼’,不再讲求礼节了。忘记礼节时,讲话就开始发生冲突,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最初彼此客气时,能够相亲相爱,等到熟识对方、讲究客套的礼节渐失时,就会生起计较怨恨之心。
所以,我们要保持最初相识时的那种相敬互让的态度,始终不渝,不可起嗔恨的心念,这就是‘末生恶不生’——尚未生起的杂念恶念,千万不可让它萌生出来,要常常保持一份对人平等、平常的爱念。
未生善令生
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既然开始学佛,就要善和培养同情心等善念。
有一位委员带了一位台北会员回来本会,这位会员对我说:‘师父,我非常感动,慈济这个团体实在是大好了!劝人捐善款、响应善举,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能够做多少就尽量做,希望能够加入慈济委员的行列去劝募善款。但是有件事我想请求师父,不要让我去慰问病患和访问贫民……”我问他:‘为什麽呢?’他回答说:‘我非常有爱心,但是我害怕看到病人,怕被他们传染。而且我听说委员必须帮人助念,我也很怕死人,所以我求师父答应我,让我不用参加这些工作。’
这位会员虽然有爱心,但是他还末生起一份‘同体大悲’的善念。他若能将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自然会了解自己该如何对待病人;若能体会到往生者也是自己‘同体大悲’的亲人时,难道还会坚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吗?
所以,很多人虽然有爱心,但却尚未培养‘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心,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赶紧鼓励他,使他培养博爱、大悲的善念。慈济也有很多委员以前都很怕病人、死人,但是他们加入慈济团体后,受到其他委员们行动的鼓励,慢慢地跟著大家去慰问病患,甚至愿意亲手去扶持、照顾;而且不只跟随大家去助念,甚至敢为往生者换寿衣。这就表示,只要善加培养训练,自然能生起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念。
所以说,‘未生善令生’——让善念尽快地长养;人生无常,再不赶紧结善缘、生善念,还要等到什麽时候呢?因此我们要赶紧鼓励他人,尽快培养‘体解大道,发无上心’的爱念。
已生善令增长
他人若已拥有一份爱心,我们还要积极鼓励他,使其爱心绵延不断。不只是一时短暂的爱念善心,还要使他们能保持长期不断的精进心,去完成菩萨的道路,此即‘已生善令增长’,不仅是行十善道,还可以精进增长到行菩萨道的阶段。
以上就是‘四正勤’。
三十七道品讲义——四如意足篇
欲如意足
欲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愿。我们必须发于大愿,希望我们的愿能随心圆满。学佛要发大愿,有此大愿就会产生大力,有愿有力,则愿力能够圆满。如果只具有希望——愿,却光想而不去做,则于事不能如意,事业难以成就;修行,也只是空“想”而已。我们必须去实行道业、推动道业,有修行而无道业,何具镜花水月?有修行一定要有道业,“修”是发愿,“道”是路,只站在原地不断地发愿,却不肯去行走,就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
所以,若希望自己的愿能如意,就必须发大心,所谓“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就称为“欲如意足”。
念如意足
念即心念。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心存正念,众生的烦恼都从欲念起,所以想去除烦恼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念,心念正确则事事如意。必须存有“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的念,才能圆满如意。
进如意足
进即精进。“千里之路,始于初步”,从凡夫到圣人的境界,距离非常遥远,若是想到达圣人的境域,一定要自起步开始。不过要注意的是,若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在路上行走时,要认清方向,如果方针稍有偏差,距离目标就越来越远了。
所以,“进如意足”就是希望我们精进的方向能够正确,目标方向若正确无误,则能如我们所愿,到达目的地。设若只在原地打转或迷途误入“迷魂阵”,则目标越来越乱,不知所从。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这份“进如意足”——正精进的行动,才能达成愿望。
慧如意足
慧即智慧。我们若能够对佛法有一份正确的认识,那麽,要到达修行的目标就很容易了。“足”字是表示以人的双脚去进行、去实行;进一步而言就是福慧双修。福与慧如双足,若只有一只脚则不能前进,一定要两只脚才能够“进步”;所以,修福之时一定要修慧,修慧的同时必定要修福,福慧双修就称为如意足。有福则有众生缘,有众生缘就能具足一切福业;有智慧则能领导众生,所以福与慧两者一定要双修。
【进入《三十七道品讲义》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