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法师开示 - 文章正文 │文章推荐
无住生心集四(52-59)

【五十二】

五月六日,《大乘无量寿经讲记》校订圆满。这次用了很长的时间,将全经仔细的看过一遍,不妥之处皆予改正。对于初学佛者,特别是修学净土,无论是理论、方法、因果、境界上,在此书中都讲得很详细、很透彻。熟读深思,依教奉行,决定能获得真实的利益,这也是我们对于现代佛教一点微薄的贡献。

净宗经典中,古今大德无不赞叹《无量寿经》是净宗的第一经。此次详细校正,实际上等于又重新讲了一遍。过去十年中曾经讲过九遍,这一次的校正可以说是第十遍。我相信海内外有不少同修对此经皆已念得很熟,这是修学佛法的第一个阶段,是好的开始。但究竟能有多少的利益,还是个未知数,这要看我们对于佛经上讲的“受持”的深义,了解多少。“受持”的意义是信、解、依教奉行。

熟诵是预备受持的开端。念熟之后,最要紧的是领悟其中的义理。如果只是熟诵,而不晓得佛在经上讲的究竟是什么,怎能去做呢?所以一定要“深解义趣”,也就是对于经典要有相当深度的理解,然后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我们领悟多少就要做多少,领悟一分就做一分,领悟两分就做两分。自己真能做到,再帮助别人领悟,帮助别人也能行之于日常生活中,这就是“解行相应”。解与行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趣入佳境。不但将来决定得生净土,现前即生真实智慧,获得幸福快乐美满的生活。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修学纲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定能生起;“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之乐,定可获得。这是修学真实的利益与受用,即是方东美先生所谓“人生最高的享受”。如果解行不能相应,就得不到这个享受;必须解行相应,才能真正契入这个境界。

【五十三】

末法时代修行,法弱魔强,我们必须有能力辨别。什么是魔障?其实魔障不在外面,魔障就是自己的“烦恼、习气”。佛在《八大人觉经》上讲四种魔:第一、“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第二、“烦恼魔”。第三、“死魔”。死魔是指修学功夫尚未成就而寿命到了。换句话说,这一生所修的也等于白修了。再投胎时也有隔阴之迷,何况人身难得,来生不一定能得人身,不一定能闻佛法,所以死魔的障碍非常严重。第四、“天魔”。以现代话说,天魔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是外面的。

四种魔,有三种是自己身心主宰的。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心里没有妄念分别执着,外面的魔力再大也无可奈何。外境若会障碍我们,实在是因为自己内心有烦恼。妄想烦恼是内奸,遇到外面染缘,里应外合,外魔才起得了作用。如果自己内心清净,外面魔的势力再大也不起作用。因此,降魔最重要的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尤其要注意的,我们学佛将来是想作佛、作菩萨!还是要作妖魔鬼怪。这一点,必须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提醒自己真正觉悟,学佛万不可学成魔了。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诸位静观现代社会,许多学佛的同修不知不觉皆堕入魔道。他们有善心,也是好人,可惜不明佛陀的教义,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再加上没有殊胜的因缘,没遇到正法;或者遇到正法,不遇善知识,曲解了经义,依旧随顺烦恼习气,这样学佛,学到最后还是落在魔道。这是很值得惋惜的一桩事,所以我们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谨慎。修行一定要从断烦恼习气下手,就是要克服自己不好的习气,要培养清净、平等、慈悲心。如果以此为方向、为目标,就不容易堕落在魔道。

【五十四】

佛法常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两句话的意义很深广,决不是凡夫能思惟想象的。释迦牟尼佛教导一切众生是以此为目标,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同样以此为目标。虽然目标相同,但是方法不一定相同。方法无量无边,所谓“法门无量”。

如果我们破迷开悟了,所过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生活就是离苦得乐,究竟圆满的生活。虽说“离苦得乐”,这个境界,我们还是无法想象;原因是我们生活在相对的世界里。不但六道众生是生活在相对的空间里,即使是声闻、缘觉、菩萨,甚至十法界中的佛也不例外,还是生活在相对的空间里。如近代科学家发现的四维,乃至十一维空间的存在。不过空间维数愈高,其境界则愈不可思议。总而言之,种种不同维数的空间,皆由众生妄想分别执着而变现的幻象。由此可知,十法界的生成,即是众生对于一切事理分别执着差异所生的幻象而已。实际上,就是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必须能透过这一关,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真正对一切事物不分别、不执着,再也不打妄想。这样就能突破种种不同维数的界限,而进入另一个空间。此空间在佛法里称为“一真法界”,是对“十法界”而说的。如果我们把十当作数字看,那就错了。十代表无量,无量维数的时空。

我们暨知十界六道(无量维数的空间)是怎么来的,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来的。所以,妄想、分别、执着皆放下,就是无量的时空全都突破了。突破之后,不得已称之为“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众生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们是不是证得圆满的境界,是不是究竟圆满的“明心见性”?不是。佛告诉我们,因为习气尚未完全断尽。这句话很不好懂。

什么是“习气”?古德以比喻说明这桩事。譬如酒瓶,现在把酒瓶的酒倒干净了,也用干布把瓶里擦得干干净净,确实没有一滴酒在里面。这就好比将妄想、分别、执着断干净了,即脱离十法界,进入一真法界;可是闻一闻这个瓶子,还是有酒的气味。以此气味比喻习气。气味擦不掉,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自然消失。一真法界里,从圆教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四十一个阶级,他们断的就是这个习气。实际上,圆初住菩萨的妄想真的没有了,只要习气减少一分,他的地位就往上提升一阶。四十一品无明(习气)断尽了,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究竟真善美慧圆满的生活。

“一真法界”里的菩萨们如何修行,则非下凡所能思议。但见佛于经中说,他们与无量法界众生和光同尘,无有条件,大慈大悲。入一真法界即是圆教初住菩萨,心清净,心平等,他的慈悲心是从真性里生出的。大慈大悲,绝对没有分别执着,只要众生肯接受,没有不放光的,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我们现在求佛菩萨,是有心、有分别、有执着的求;可是佛菩萨的应,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此事也很难懂,古人也举一个比喻说明这桩事。

佛门乐器最主要的是钟鼓,早晚课诵之前皆须击鼓鸣钟。以击鼓为比喻,击鼓的人有心,可是鼓响应则无心。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比喻凡夫之感如击鼓人,诸佛菩萨响应就像鼓一样,并没有心。若敲得重,响声大;敲得轻,响声小。同样道理,因为诸佛菩萨没有心,所以就能普遍的感应。十方世界众生起心动念求佛菩萨,佛菩萨同时感应,一个也不漏;因为他没有心,没有妄念。如果有心、有念,要应付这个,再应付那个,就应接不暇,太辛苦了,也许会漏掉。因为佛菩萨没有妄想执着,没有起心动念,所以感应是决定靠得住,决定不会落空的。

明白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这一切疑惑即断除。疑惑也是妄想,只要有妄想存在就是麻烦。所以,佛为众生说一切经,目的是帮助众生断疑生信,也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把妄想打掉,而后才能入佛境界。佛境界就是不二法门。试问,我们几时才能入佛的境界?《金刚经》上说得很好,如果我们“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分别、执着、妄想”,就无法入佛境界,就不能过佛菩萨的美满生活。

怎样才能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是大圆满的生活,真善美慧!世间人讲“幸福美满”,佛菩萨才是真实幸福美满,才真正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怎样离妄想分别执着,必须入“一真”。离相离念就是一。起心动念就落在二、三,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我们在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不用分别心,不用执着心,就过相似的佛菩萨生活。这是佛法修学最困难的。凡夫起心动念就是我,念念不忘我,与我相关的,我所有的。几时能忘掉“我、我所有”,就入“一真法界”,《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永离了。

世间人为什么不肯认真修行?大多皆有恐惧感,“我所有的”没有了,明天生活怎么办!他不知道诸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就是还没有看破。如果知道一切法是空的,身体也是空的。我们这个身体在世间是业力变现的幻象,是业果因缘的相续。命里有的,怎么丢也丢不掉;命里没有的,怎么保也保不住。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会“种善因,得善果”。念念都种善因,念念都得善果,决不可能没有受用。

修行人恢复一心时,自性里无量的智慧德能皆现前。这种果报即大乘经上所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真正能参透此理此事者太少。真参透的,就真放下,就真得自在。这种人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大受用。我们学佛不能不留意,应当向此处体会学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

【五十五】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几千年之中,许多圣者留下宝贵经验的教训与智慧的结晶。不仅帮助世人在一生中真正获得幸福、自在、美满,实在还能利益未来,这就是真实的大学问。

约于两千年前佛法传至中国,为古圣前贤作最好的见证。因为诸佛菩萨是圣中之圣,古人称他们是出世间的圣人。他们对于一切众生教诲的目标,与中国古代圣哲可说是完全相同的。佛法之所以伟大,是它不仅教导我们这一生得真实的利益,如同《无量寿经》上所说的“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这种真实是永久的,生生世世的。若这一生得利益,来生不得利益,在佛法里不能称为真实利益。如果这一生得利益,来生得利益,后生不得利益,佛法也不承认这是真实利益。其实这种利益一定是永恒的,一定是超越时空的。以此标准而言,的确唯独佛法究竟,世间大圣已经不能为比了。

利益的标准,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教的核心,“戒、定、慧”三学。这三桩事包括整个佛法。“戒”是佛教导我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处世待人之中如理如法,也就是中国人常讲的“合情、合理、合法”。这是戒学的精神,所以持戒就是守法,如理如法,这样才能得定。“定”是心安。心安是真正的享福,身心安稳,自在快乐。一个人身心安稳就开智慧,所谓“因定开慧”。一般人看不到的,他看得到;一般人迷惑,他觉悟了。其中的境界无限深广!如以现代科学来说,能使我们的概念更为清晰。

现代科学家知道,宇宙是由许多不同的时空组成。一般说,这个世间的人生活在三度(又称三维)空间。而四度(Four dimensional space)、五度、六度空间,直到无限度的空间,我们对他们的生活状况完全不能理解。世法、佛法皆承认有“六道”,也就是六种不同的时空,这是大的分类。若细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空间,即是佛法讲的“共业”与“别业”。《楞严经》里讲的“同分见妄,别业见妄”,此讲法以现代不同时空的维次说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要能突破种种不同的时空,必须靠“定慧”,尤其是甚深的“禅定”。换句话说,禅定就是很深的“身心安稳,自在快乐”。以这八个字解释禅定,就不会感觉“禅定”很神秘。

禅定功夫愈深,人的智慧就愈高,就有能力突破时空的界限。生活的空间、领域扩大了,就可以与天人往来;更深的定慧,亦可以与他方的诸佛菩萨往来。这些事实,我们时常在经典、传记里见到,甚至在古人的笔记小说里也见到不少。如《阅微草堂笔记》、《夷坚志》、《聊斋志异》等,一般的笔记、传奇小说里更多,俱非虚构,皆是事实。唯有超越时空,才知道事理的真相。对于不能超越三度空间的人来说,觉得非常神奇,不可思议;因为这不是他们的境界,不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学佛,读圣贤书,所求的是真实的幸福美满。幸福美满确实是在大乘佛法之中,才能真正体会,而以修德证得的真实受用。

我第一次访问大连时,当地的友人对我们的来访感到好奇,尤其是听说从美国来的,他们都非常羡慕。问起美国人的生活,我就老实告诉他,美国人的生活不如你们,他们听了非常惊奇。他说:我们的生活这么苦,你怎么说美国人的生活不如我们,真是令人大惑不解。我就问在座的许多友人,你们那一位是负债过日子的?大家彼此看看,结果没有一个是负债生活的。

美国人从出生就负债,直到老死,债都还不清的。不要看他们住的是洋房,铺的是地毯,出门开的是轿车;他们日常所需全是赊账来的。中国古人讲,“无债一身轻”,他们过的是什么生活?债台高筑,日日年年皆在偿债而永远偿不清的债务中讨生活,所以他们生活有很重的压力。你们有没有压力?大家笑笑,我们生活没有压力。每天工作完了,轻松自在,几位朋友相聚打打牌,聊聊天,喝几杯酒,生活是何等的潇洒!你们这种闲情逸致,才是神仙生活;这是美国人无法想象的。你们只看到一面,没有看到第二面。若是依我选择,我一定选择你们的生活,而不会选择美国人的生活。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压力非常痛苦,非常可怜!神仙过的是什么生活?神仙住山洞里,或在山上搭个小茅篷,过得就更自在了。

那一种生活美好,实在没有一定的标准。高楼大厦、宫殿楼阁,有人认为很好。依我说,不如住个小竹屋,多幽雅,山明水秀,小桥流水人家。身心生活在诗情画意里,身心没有一点负担,没有丝毫压力,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才是真正的人生。

美国各地同修请我去讲经,他们招待我住在他们家里。有不少同修房子很大,庭院广阔,他们的生活不如你们。因为房子大,住的人少,人就变成房子的奴隶。天天要打扫,天天要收拾,天天要整理,费了许多时间。他们的工作又那么忙,那有一点悠闲的时间坐在这里喝一杯茶,聊聊天,那有你们这些住在农村的人这么自在快乐。我这么一说,他们都很开心。我不是安慰他们的,否则就错会意思了。我讲的,句句实话,所以两个世界相比,美国人的生活比不上中国人会享受自然的乐趣。

若只看表面,觉得美国人赚的钱很多,其实一个月赚几千美金还不够他们开销。中国人赚百十圆人民币,生活过得很惬意。两地的生活程度不同,所以只要自己心安理得,自在快乐,生活悠闲,没有任何压力,这一生岂不是幸福美满。负债过日子,债务永远还不清,来生还要还债。不但这一生不舒服,来生、后世都更苦恼、更不自在。

“欠钱的还钱,欠命的还命”,因果定律,因缘果报,谁也逃不了。这是我们学佛的人、读书人应当明了的,如此才会有真正幸福美满的一生,幸福美满的来生。也许有些同修对于我说的,不以为然,但假以时日,你会慢慢的在生活中体验,我相信你们会觉悟。如果再能读古人的书与大乘经典,你们不久就会同意我的看法,会体悟到我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五十六】

众生修学不能成就,在生活上得不到真实受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情执”太深。“情”就是妄想,“执”是执着。所以,归根究底还是妄想、执着。大乘经中教导我们如何将“情执”化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唯有真正发菩提心才能化解情执。情执深的人,起心动念皆想到自己,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想尽方法争取;对自己无益的,就想方法回避。如是妄想、执着在日常生活中,不但障碍自己修行,也障碍自己的智慧,而不能领悟佛法所说的真实义。这就是“业障”。

发大菩提心的人,起心动念皆想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如何帮助众生开悟,帮助众生修行,帮助众生证果。常存此心,情执自然淡薄。我们有慈悲广度众生的心,则无尽的烦恼自然淡薄了。由此我们能体会经上所说的“境随心转”。从前是自私自利的心,当下一变,变成纯为众生之心。

凡是存心自私自利,他在生活环境上,冤家对头一定很多。何况过去无量劫中,冤亲债主无量无边,于是一举一动都有许多人事环境上的障碍,这些障碍是果报。果必有因,念头一转,转到念念都为一切众生,而从根本上忘了自己。无量劫至于今生的冤对化解了,因此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如果能坚持念念不忘,久久观纯,即古人所谓“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未发菩提心之前,我们的烦恼、习气、情执是熟处,不须作意,起心动念,情执就现前。“菩提心”即为众生的心,此心很薄弱,非常生疏。菩萨的功夫没有别的,就是将为众生的心变成成熟;将无量劫来为自己的心转成生疏,两者交换。若能有此想法,就是真正觉悟;真能有此作法,就是大修行。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将情识消除,而达到《金刚经》中所说的“破四相,破四见”。四相是分别、执着;四见是迷情、妄想。佛在《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妄想即是“四见”;执着即是“四相”。我们能发大心,修大行,不知不觉中四相四见皆破除,自然契入诸佛菩萨的境界,“一真法界”。以这样的功行念佛求生净土,当然是上上品往生,成就不可思议。即使尚未往生之前,这个身子还在世间,他所显现的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幸福、美满的生活,也足以使世人羡慕、觉悟,而发心向他学习。这便是发大心、修大行,如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自行化他,无二无别。

【五十七】

我在学校的时代,前校长周邦道先生,曾以教育部督学的身分回到学校两次。我与他老人家见过两次面。而得时亲教益,还是在台湾这一段长时间。一九五八年我离开工作,赴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学佛。当时老校长也住在台中,任教于农学院。他也学佛了,于是我们见面显得格外的亲切。

李老师在台中创办慈光图书馆,老校长也是董事之一。出家之后,我再回到台中求学,老校长勉励我,学业未成就前决不可离开善知识,学道最要有坚忍,李老师是当代希有的大善知识,我辈有缘亲近,实为大幸。慈光图书馆每星期三例行讲经,老校长听经从未缺席,他老人家听经很用心,而且写笔记,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最佳榜样。最难得的是李老师在台中莲社开办经学班,培养讲经人才。我到台中时,机缘很好,也参加了这个班。班上的同学都是初学佛法的人,当然也是第一次学讲经。那时我们共有二十多位同学,年龄都很大,学历都很低,其中几乎三分之一是小学程度。年龄最大的是林看治居士,当时已经六十岁了,也是小学程度。李老师将男众、女众分开练讲,男众是每星期天在台中灵山寺练讲;女众是每星期六在台中莲社练讲。学生们练讲,老校长也是每次必来听讲,也非常用心,与听李老师讲经的态度没有两样。当时李老师曾多次对我们这些年轻的学生讲,周老居士是位长者,无论国学、佛学皆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为人实在是今人最好的模范,确实如佛经上所说的“菩萨不轻初学”,对于初学的人决不敢轻慢。回忆庆公当年在学校时,爱护学生超过自己的子女,这是每位同学皆能称道的。我们作他的学生,对他老人家的恩德终身难忘。我们要纪念老师,一定要学习老师治学、办事、处世的精神,尤其是他老人家大公无私,慈悲博爱的德行。

他曾经担任过教育厅长,在台湾曾任考选部政务次长。公家配给他一辆轿车,而他老人家除公务之外,私人出门办事决定不乘坐公家的车辆,为国家节省汽油,他还是坐巴士。在这个时代表现这种美德之人,我从未见过第二人,也从未听说有第二人。他确实做到公私分明,绝不浪费公家一分钱。如果国家的官员都能像他老人家一样奉公守法,社会自然繁荣安定,国家必定富强。我于台中学成之后在全省巡回讲经,时间约有二十多年,而在台北讲经的时间最长。我没有道场,因此讲经都是租借场所,常常变换地址。但是老校长迁居到台北之后,我讲经的法会,他老人家从未缺席,令我非常感动。他对我爱护倍至,我讲述有不妥之处,他会告诉我。告诉我的时候,决不会有第三者在场,显示他真正对于学生的爱护与关怀。这些年来,我在台北先后创办华藏图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承蒙老校长慈悲允任基金会的荣誉董事长。晚年他的眼睛不好,晚上出门不方便,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来道场听经的次数逐渐减少。他告诉我,实在是因为体力与视力的关系,才没有再来听经。但是对于我与基金会,他一直都很关心、照顾,使我非常感激。

今天怀念老师的德泽,正是佛陀在大乘经上常说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老人家都做到了。我们应当效法老校长为人处世的精神,与奉公守法的美德。“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不轻初学”,这句话即是大乘经典里的“菩萨行”。我们在这一生中,能真正见到老校长为世人、为学生,确实做了活生生的榜样,使我们对于佛经中讲的菩萨行,有更深刻的领悟。老校长虽然离开我们了,然而他的教诲与精神永存在人间。我们身为他的学生,应当身体力行,将老人的慈悲德行发扬光大,深信必定能嘉惠后学,利益社会广大群众。

【五十八】

前几天我接到马来西亚的一位同修来信,告诉我蔡荣华居士往生了,这个消息令我感到非常惊讶。今年初我在新加坡讲经,蔡居士曾经两度从麻坡来到新加坡看我,我看他的精神、气色都很好,没有丝毫异状,何以突然往生了,我感到很难过。

一九六二年,我认识蔡居士。那时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他是政大中文系四年级的学生,以侨生的身分来台湾读书。六二年暑假,他与另外一位侨生李相楷居士(澳门人),还有两位台大的学生,四个人到台中向李老师请教,其中蔡居士的话最多,问题也最多。当时,我们与李老师周边的人几乎感到厌烦,而李老师对于这些年轻的学生们爱护倍至,真正显示“教不倦”。古书上说的“学不厌”,我们在周邦道老居士身上见到;而“教不倦”,李老师为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他不厌其烦,反复的向学生们开导。

不久李老师为他们正式开了一个小班,学生就是他们四位。李老师预先以表解的方式,为他们编一份讲义,“佛学概要十四讲”。最初的构想是每一讲,一小时,也就是十四小时的课程。因为他们在台中居住的时间很短,每天讲两小时,一个星期就圆满了。我与他们有机会住在台中慈光图书馆,生活在一起,上课也在一起,研究讨论也在一起,而后慈光大专佛学讲座就正式成立了。李老师为这桩事编排课程,聘请讲师。这些事,我都有幸参与,所以我对蔡居士很熟悉。他毕业之后回到马来西亚,我送他一套线装本的《瑜伽师地论》。另外一位马来西亚的侨生刘南生,比他稍晚离开台湾,我也送他一套商务印书馆早年印的线装书《法苑珠林》。这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珍藏书籍,送给他们作纪念。

蔡荣华居士一直在南洋从事于教育工作,其间有几次来到台湾,他一定来看我,曾经到图书馆参观。这一次我在新加坡,他特地来看我两次,告诉我,离开台湾之后,曾经在新加坡从事教育工作;以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也一直服务于教育界。公余之暇,他也在马来西亚传播佛法,只要有地方请他讲经,他一定不辞辛劳。所以,他在马来西亚的佛教界是受大众尊敬的居士。在我的记忆中,他应该还不满六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没想到他走了。在新加坡时,我还极力勉励他,希望他从教育界退休之后,专门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应该在当地建立一个小型的道场,他听到我的建议也非常欢喜。我们也乐于尽力帮助他,希望佛法能在马来西亚发扬光大。他也是李老师非常关怀爱护的学生,也是非常好学的学者。蔡居士对于李老师给他的教诲、信件、答问的文字,他都能完整的保留着。他拿给我看,我非常感动,使我们回忆当年相聚在一起求学的往事。其中有两封信是我代李老师答复他的,也保留至今。他的往生使我感到世事无常。我们当年在一起的同学,几乎一半以上都不在了。同学当中,大多数比我年长的,还有少数年龄比我小的,也有几位都不在了。回忆当年,就像是昨天一样。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使我们对于佛的教诲领悟更深。唯有依教奉行,如经上说,“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才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生命。只有如此,才能报答佛祖与老师之恩,才能报答同参道友的深情。同时,我也以此勉励现前的同学道友们,人命确实在呼吸之间,万事万法皆是无常,时时刻刻有所警惕,认真努力修学,现前续佛慧命,他日往生净土,才不辜负这一生希有难逢的大好因缘。

【五十九】

我们在报章杂志上时常见到,不少有学问、有见识的大德们指出现前社会的种种危机,提出警告,目的是希望社会大众警觉,明了消除灾难的业因,期望能免除人类的浩劫;至少也能将劫难的时间延后,劫难程度的减轻。这是志士仁人悲天悯人的胸怀,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菩提心、菩萨心的圆满流露,实在令人敬佩。然而客观的事实摆在眼前,危机与劫难,正如李老师往生前夕所说,“即使是诸佛菩萨,神仙下凡,也无法挽救”。

我们要度此劫难,须从根本救起。根本是劫难的起因,是众生对宇宙人生错误的认识而引发的迷惑颠倒,形成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因此造成今日之危机劫难。如何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唯有令一切众生觉悟,明因果,别是非,改过自新,断恶修善,才能免除劫难,由此可知,佛陀教育是最有效的良药。不但我们自己要尽全力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更应集结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尽我们的心力推广大乘佛法的教学,希望能收到效果。在台湾,已有不少同修非常热心的在推动,特别是电视、广播、计算机国际网络的传播。

一个地区接受佛陀教育的人多了,必能缓和社会大众的分别执着,减轻人们的妄想烦恼。佛经中常说,“依报随着正报转”,这是事实。如果细心冷静的观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之处,也能明显证实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今天全世界的人同一命运,过去的灾难是局部性的;现在的灾难是全球性的。因此,我们弘法的对象,不能再局限在某一地区,必须要突破地域的思想,突破国家、种族、宗教信仰的种种界限,要念念想到一切众生。以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应当将此使命看作是我们的生命。生命与使命结合成一体,决不能分开,要认真努力的做,遵守佛陀教导我们的态度。如《金刚经》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且不妨碍自己念佛往生净土,真正做到自利利他。我们若能如是理解、如是肯定、依教奉行,前途自然一片光明,果报自然殊胜、幸福美满。这是诸佛菩萨对我们真实的教诲,若能深信不疑,依教奉行,改造命运,改造体质,改造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即是所谓的风水,这些皆在自己一念之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性德的流露。从自性变现的境界,即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由此可知,入佛境界不是不可能的难事,重要的是要深明道理与事实真相,依教修行,无不成就。愿与我同学共勉之。

→ 有关其他文章
· 无住生心集5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