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推荐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 正文 │ 文章推荐
合显得名游化

  演培法师讲述

乙二 合显得名游化
丙一 显得名所以
丁一 总标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无尽意用偈向佛请问,‘具足妙相尊’的佛陀,也就以‘偈答’覆‘无尽意’说:‘汝’今‘听’我来略说‘观音’菩萨所修的‘行’门,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那样简单的,而实在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观音所行的各种法门以及所得的各种功德,为什么不说观或说视而说为听?这在前面解释观世音之所以得名观世音,已经说过,由于菩萨的六根互用之故,现在不再重说。

  由于观音在修不可思议的行门中,已经获得不可思议的威德神通之力,所以能够‘善’于普‘应诸方所’。这里说的诸方所,是指的十方国土,意谓观世音菩萨,本于三十三应身,应现于任何一个国土中,亦即在每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观音菩萨的示现,上面说的“无刹不现身”的这话,亦可作为“善应诸方所”的注脚。不但在空间中,无一世界不现,就是在时间中,亦无一时间不现。

  观音能够做到“无刹不现身”的这个程度,是由于他过去开始发心的时候,曾经发过其深似海这样的弘誓,所以说‘弘誓深如海’。弘是广大的意思,誓是制约的意思,就是本著自己所立的大愿做去,不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下,都不因遇到任何阻碍与挫折,放弃自己立愿所要做的一切。法界次第下,有这样几句话:“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也”。一个立志发愿的人,如不自制其心,非要这样去做,难免会要退败下来。唯有本百折不挠的精神,于发誓立愿以后,一心专志的向前奋斗,在未满足志愿以前,决不罢休。

  什么才算弘誓?在佛法说,唯有度生的大誓愿才是。但度生亦不是度一两个众生或少数众生,而是普度一切众生。如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为真正的弘誓大愿。观音在凡夫位中初发心时,曾发十二大愿,如说:“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正好作此弘誓深如海的说明。所以一个真正菩萨行者,不但有他们所应共立的通愿,亦有他们各自所立的别愿,如观音的十二大愿,固然是别愿,就是释迦的五百大愿,弥陀的四十八愿,药师的十二大愿,都是约个别的誓愿说的。

  发了菩提心,立了弘誓愿的观音大士,不是在一天两天之间,就完成其广大誓愿的,而是经过不思议的尘劫,精进勇猛的实践菩萨行,才到达现在一生补处的地位,所以说‘历劫不思议’。劫在印度,叫做劫波,与刹那相对的。刹那,代表最短的时间;劫波,代表最长的时间,而这长时间,不能以通常的年月日时来计算它的。劫波,又译大时,如智度论第十八说:“大时名劫”。向来分有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类。观音自行化他所经历的时间,不是一劫两劫,三劫五劫,可为我人心思口议所能测度到的,而是经过尘点之劫,不是我人所能思议得到的。

  观音菩萨经历不可思议的尘沙之劫,广修菩萨大行,其所经历的时间当然是很长的,正因实践菩萨行的时间极长,所以所奉事的佛也就多到百千万亿,如金刚经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因此颂说‘侍多千亿佛’。诸佛出世,菩萨所以侍奉,一因菩萨是要常随佛学的,虽说佛佛道同,但每尊佛的度生方便,毕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菩萨不得不事奉佛而随之学习。二因菩萨是要助佛扬化的,虽千万亿佛出世,菩萨不得不事奉在佛的座前,听候诸佛的遣使,以助诸佛的宣扬法化。

  侍佛既然很多,积行当然亦胜,所以所发的愿,亦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绝对不含有其他不纯正的杂念在里面,是为‘发大清净愿’。吾人立愿,如果纯为个人谋求发展,那不但内心早就已不清净,且由愿力的推动,而表现于行为的,自亦不是纯洁的。菩萨立愿的动机,向上看,所求唯有佛道,向下看,所求唯在度生,因而身语意三业的一切活动,或暂时的远离一切烦恼恶行的垢染,或永远的远离一切烦恼恶行的垢染,所谓三业无过,名为清净,才是真正的清净大愿,亦唯有这样的清净大愿,方能应身一切国土,普遍救度一切众生。

  通理法师说:“历劫二句,显自修行胜;言菩萨因地修行,所历之劫,已至不可思议;所侍之佛,已至多千亿数,其行可谓胜矣”。那末,发大清净愿,当然是显所发愿胜。“愿大、行大、供佛多,源长流远,根深蒂固,所以具有如是普门示现的应化身,施大无畏,不可思议的妙力,犹如水涨船高,泥多佛大,这是释迦佛赞叹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妙力”。因此,观音菩萨的若行若愿,都是不可思议的,都是值得赞美的,因他不是自身要这样做的,实是为了众生才这样做的,为了一心教化众生令得解脱,以致牺牲自己去证觉最高无上的佛果。

  佛又进一步的对无尽意说:上面我虽为你说了观音菩萨的自他行愿,现‘我’还要‘为汝’要‘略’的说一说观音菩萨的化他之行。观音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萨,无时无刻不关怀我们众生,因此,我们不论是‘闻名’以‘及见身’,乃至‘心念’菩萨,都会得到菩萨的感应,而‘不’致于‘空过’的。通理法师说:“闻名必称,以口业为感;见身必礼,以身业为感;心念必观,以意业为感。三者皆能致应,故不空过”。有人以为口头称名,身体礼拜,心念思惟,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没有一点实益的,这是绝大的错误,亦是没有宗教信念的过失!

  ‘能灭诸有苦’者,这就是显示闻名、见身、心念所得的殊胜利益。诸有,简单的说,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的三有;处中而言,是指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的九有;详细分析,是指三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不还。统称为有者,约其有因有果,因果不昧说的。平常我们把有,当著存在的意思讲,即三界内的每个有情生命体,虽没有实在自我可得,但缘起和合的假相,的确是存在这个世间的,所以说名为有。

  二十五有的不同生命体,从世间的观点去看,当然是有苦乐悬殊差别的,如天上是极乐的,地狱是极苦的,人间是苦乐参半的;可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三界二十五有的众生,同在生死苦海中,没有那个不受苦痛逼迫的。苦以逼恼为义,通常说有八苦,现依智度论第十二,略说二种苦:一、内苦,是指身体上的四百四病苦,心理上的忧愁嫉妒等苦;二、外苦,是指恶贼虎狼等的加害之苦,风雨寒热等的灾难之苦。不论内苦外苦来逼,只要收摄三业,一心称名、身礼、心念,就可得到菩萨感应,灭除二十五有的诸苦以及各项的厄难,而得身心的究竟解脱!

→ 有关“合显得名游化”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能免三灾
· 返回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