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经推荐 - 大方广圆觉经略释 - 正文 │ 文章推荐
威德自在章

  太虚大师讲述

  丁二 行法

  戊一 单法门──威德自在章

  上章已明行位之抉择,今明行法,即修行法门之抉择也。本章示单法门,下章示复法门。

  威德自在者,内心具圆妙之德,外能现庄严之威。此菩萨诚中形外,威德成就,故称自在。行与圆觉相应,故问行法。

  己一 长行

  庚一 启请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大悲世尊下,谢前得益。圆音者,佛音说法,于义圆满,闻者随类得解,故称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者,自心圆觉,非依观行,未易开悟,今以承佛广为分别,虽未修习观行,亦能决定了知,决定信入,故为善利。又、闻法得悟,名为善利。悟中之乐,名为法喜。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下,致启请之辞。先设喻以引起问意:求入大城必由四门,喻求圆觉必须悲智双修。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以喻菩萨修行非一方便。此中佛国,非如世间国家具有土地人民之谓,乃菩萨度生,使众生皆有福德,即为庄严佛国。庄严佛国,悲也;成就菩提,智也。然在初修,根性不等,随根悟入,则方便多门,故云非一。唯愿下、正申问词,即紧承前文非一方便,而请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及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下、并陈发问之因,在使求大乘者速待悟佛圆觉、证佛圆觉耳。大寂灭海,即指如来净圆觉性。言游戏者,自在随顺,不假勉强意。

  庚二 许说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庚三 正说

  辛一 总标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自此以下为佛正答,此先总标循性差别三种。妙觉、即妙圆觉心。觉无不遍,故云遍满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者,悟此圆觉,则出生一切净法;迷此圆觉,则出生一切染法;同依此圆觉为体,故云同体平等。放诸修行实无有二者,一切法既以圆觉为体,则修行皆以证此圆觉体为究竟,实无差别可言。顾体虽同而用有别,若随顺众生之根性机宜,则修行方便多至无量,故云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今就机性之差别归纳言之,当有三种行法。

  辛二 别说

  壬一 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自此以下三段,皆冠以“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云者,谓菩萨先悟后修方名真修,所悟之境为净圆觉,能悟之智即净觉心,菩萨既悟圆觉,即以此心而依奢摩他等方便以进修耳。

  别说三种行法,其一、奢摩他,此云止,即以止息一切纷乱烦动为功夫。取净觉心上之寂静为观行之本,故云取静为行。而入手则先由澄清一切妄念,妄念既澄,即可觉得识心上烦动之相。何以念澄反觉识动耶?譬如水然,必待静止时始见渣滓。凡夫无澄念之功,故不能觉知识心之烦动。能觉烦动者,必已在静上用功,如是功用能引静慧发生。言静慧者,以火譬之:凡夫之慧,如风中之火,动摇不定,只名散慧。菩萨由澄念而发之慧,如不动之火,朗然明照,故名静慧。静慧既发,则四大假合之幻身,及六尘缘影之妄心,皆如客尘昏扰不住。此种昏扰不住之相,即从静慧发生而永远息灭,故云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身心幻妄既灭,故能内发轻安。轻安,对粗重言,凡人如负重劳走,不得休息,四威仪中,无论行住坐卧皆难久持,无定力故也。菩萨内依寂静定力而发轻安,如人已释重负,得休息处,故名寂静轻安。而此寂静心体非他,即是湛然常寂之净圆觉心。到此妄念消歇,慧光焕发,无明灭除,法身显露,自心即是如来,故与十方世界诸如来心相应相契,而佛心现于我心,乃如镜中所现之像。修此取静为行之方便,名奢摩他。

  壬二 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其二、三摩钵提,此云等持,亦是定名。或称三摩提,三昧。此经用作观,盖指定后之观照也。

  三种方便,均约已悟圆觉之人而言,故云菩萨悟净圆觉。即以此净觉心,了知六根、六尘、六识皆因幻化而有。此中心性,即指六识。根、尘、识皆因幻化,可参普眼章恒作是念一段。既已觉知根、尘、识皆因幻化,即以如幻之智而为观行。幻者,指幻化所依之无明,起诸如幻之智,即以除灭无明,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复以此如幻之智,发为幻用,作诸佛事以开悟如幻众生──做梦中佛事,度如幻众生──,故曰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大悲轻安者,如实了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同体无二,发大悲悯,故称大悲。广度众生而无度生之相,故名轻安。此大悲轻安,乃从以净觉心起如幻观行而发,故云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通指修如幻观行之菩萨,即从此起行而渐次增进。渐次增进之相云何?即如彼观幻之观慧,因已超诸幻化而不同;再进、则知超幻之观慧亦皆是幻,故云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如是知幻即离,渐次深入,直至得无所离,故云幻相永离。至此、幻境既空,幻智亦亡,心境能所俱亡,而净圆觉性随而圆证。菩萨由浅而深,离一分幻即证一分觉,如苗滋长,故云是诸菩萨所圆境界,如土长苗。修此如幻观行之方便,名三摩钵提。

  壬三 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其三、禅那,义即静虑;静即止,虑即观。盖止观双修,使定慧均平,非如奢摩他之偏修于定;三摩钵提之偏修于慧也。

  修禅那之菩萨,于悟净圆觉之后,以此净觉心,不似修三摩钵提者偏取于幻化之观,亦不似修奢摩他者遍取于静相之止,故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其所以不取者,因为了知幻化身心皆为挂碍,故皆不取也。无知觉明,指净觉心上无妄想分别了知之觉明体也。此无知之觉明,乃绝待灵心而不依于诸碍者──诸碍、统指碍与无碍诸对待相:碍者、幻观涉于烦恼;无碍者、净相同于涅槃──烦恼、涅槃二皆不著。是以不取幻化,则能超过碍境,不取静相,则能超过无碍境,故云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超过碍境,谓离事障;超过无碍境,谓离理障。二障既离,故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虽表观上在尘劳之域,而受用世界及身心,但如器中锽然之韵。此锽然之韵虽在器中,其声已出于器外矣。从此不堕于世法之烦恼,亦不住于出世法之涅槃,观行功夫,即与真如心相应,故能内发寂灭轻安──寂灭者,本不生灭之无生体性,依此体性而得轻安,故名寂灭轻安。妙觉、指净觉心增进至最深时,与寂灭境界已相契合,故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种境界,只能妙觉随顺,而非自身他身、自心他心所能造作、所能识知,故云所不能及。至此、四相皆空,自他、身心所不能及,即无我、人二相;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即无生、寿二相。修此定慧平均观行之方便,名为禅那。

  上来三种法门,亦可名为三止,或名三观。奢摩他,即体真止,空观,依真谛理修也。三摩钵提,即方便随缘止,假观,依俗谛理修也。禅那,即息二边分别止,中观,依中谛理修也。若分言之,则三止名奢摩他,三观名三摩钵提,止观不二名禅那。以配三性,则定从遍计,假从依他,中从圆成,大类不出三种。

  辛三 结说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结说三种法门,随顺修习皆可直证圆觉,故云皆是圆觉亲近随顺。果地之佛,因此而成。因地修行之菩萨,所修种种方便,或同或异,亦皆不出此三法门。但此三种法门,圆融无碍,虽云专修于止,而止中即有观,虽云专修于观,而观中即有止;不可执为定三非一,亦不可说是一非三。要因行者性欲不同,所取方便有异,是以循性差别分为三类。若能圆融修证,即成佛道而圆满觉行矣。

  辛四 显利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示圆觉法门,迥非二乘圣道所能比。修二乘圣道者,无论于己修之外,又能教化成就若干人证得圣果,终滞偏真,实远不及闻是三观短时修习者,转为成佛正因,无有迂曲也。此中无碍法门,即指三种方便。

  己二 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 有关“威德自在章”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辨音章
· 返回 大方广圆觉经略释(太虚大师)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