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佛经讲解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 本经功用:启正智、破邪见、明因果……

摘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第四、论用】

【用谓功用,宗因用果。了用成就,功不唐捐。】

玄义里面第四个项目是“论用”,论是讨论,用是用途,就是说我们学了这部经有什么用处。‘用’是‘功用’,功是讲功夫,你真正下了功夫,当然它有结果。前面讲“明宗”,宗是因,宗是修因,用就是果报,你既然种了因,当然你就有收获。‘了用’是你明了,明了这个用处,知道这部经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有什么样的成就,我们的功夫就没有白费。“唐捐”是古时候的术语,用现在话就是白费。‘不唐捐’就是没有白费,你这个功夫用得有成就、有结果,没有浪费。这是解释“论用”这个题目。

【本经功用】

我们学习《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的用处,第一个是:

【启正智】

启是启发,启发我们真正的智慧。

【破邪见】

你有能力辨别邪正。哪个法是正?哪个法是邪?有能力辨别,你就不会被邪知邪见所迷惑了。现在在中国,大家都知道法⊙功是邪知邪见。需不需要用什么方法来批判它、对付它?有许多人问我,我的答案是不需要。只需要把经典搬出来就行了,只要到处有人能够讲解佛经,佛经是启正智、破邪见的。所谓是破邪要显正,你正法不显,邪破不了,这里头有道理的。这是第一个作用,“破邪显正”。第二个作用:

【明因果】

‘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定律,用现在人的话来说,是一切法的真理,绝对不是说不相信因果就没有因果,没有这个道理。不管你信不信,你决定逃不出因果定律;凡夫逃不出,佛菩萨也逃不出,种善因必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得恶报,这是肯定的。因果通三世,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看到有一些人造不善的因,有些人看到心里面非常痛恨,心里面非常难过。昨天晚上,我们的总务李文华居士跟我聊天聊了很久,也谈到。但是我告诉他说,我们看到人造作不善,这个不善特别是对我来说的,毁谤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欺骗我的,有些人看到很生气,这是不能忍耐,我欢喜接受。为什么?因果通三世,他这一世欺骗了我,骗了我的钱、骗了我什么,他来世会还;这是放债,放来生债,来生还得更多。我们欢欢喜喜的,而且对他的好处我们还赞叹,对他的坏处我们一字不提,慢慢他将来感恩,来世他就报恩来的。

纵然我们出家了,出家没有儿女,谁来报恩?信徒来报恩,他会做我们的信徒,忠实的信徒、报恩的信徒。我们这一生也遇到好的信徒、不好的信徒,好的信徒都是过去世我们这样对待他的,不好的信徒我们要改变他,不能够怨恨他、不能够轻慢他;改变他,让他之后总有一天会想到感恩。他对我们这样子不好,恶心对待,我们还是好心对待他,总有一天他会想到:“这法师对我确实好,我的过失他都没有记在心上,我一点点好的事情,他都念念不忘,到处宣扬。”我们跟人结恩惠,不要跟人结冤仇,要把恶人变成好人,这是佛陀的教育。不能说恶人就把他开除掉,恶人远离他、不要他,这不是教育,这不是度众生的办法。

你看释迦牟尼佛、诸大菩萨对待一切恶行的众生,他是怎么对待的?我们很清楚了解,生命是永恒的,生命是不生不灭的;生灭是肉体,肉体是无常的。昨天也谈到,因为最近有一些人邀请我讲《楞严经》,《楞严经》里面就是讲“真常”,我们要抓住真常,要放弃无常。这个身是无常的,不值得重视;我们的灵性,在佛家讲佛性、法性,儒家也讲真性,性是真常、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不生不灭,要懂这个道理。我们要怎样把不善的因转变成善因,这是佛教;不可以随顺一般人的知见,一般人:“人家对我不好,我总得要去报复他。”这是一般人的知见,这个知见是错误的。

这个知见造成什么结果?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仇恨愈积愈深。报复不会报复得恰到好处,总是过头一些。所以报复决定不能有,这一生当中纵然被人杀害了,也没有丝毫怨恨的心,这个冤才能够化解掉,下一次再碰到就是好朋友了,何必跟人结冤仇?人家骗我们一点钱算什么?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来生弘扬佛法,我们还是需要人力、需要财力,你能够善心对待这些人,来生这些人是忠心的护法,出钱出力来成就佛法,这就是对的。所以我们要晓得,别人不管是有意、无意,造谣生事、毁谤、误导都没关系,我们听了欢欢喜喜,我们还是以善心对人,决定没有丝毫的报复。如果我们还有这个心,我们的佛就白学了;学佛的人还有这个念头,心还平不下来,他没有得到佛法的利益,他学得不够。

这种好处一定要深入经藏。所以,佛经不可不读,读了真的开智慧,开智慧才能够转恶为善,转世间所有的恶人都帮助他们变成善人;转凡成圣,这不是对自己,把一切凡夫帮助他们变成圣人,对自己算不了什么。自己转恶为善、转凡为圣,这算不了什么;要帮助众生,要帮助别人,那才是你真实的成就,这就是学佛的好处。过去我的老师跟我讲“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享受不是自己个人的享受,是让一切众生得到佛法殊胜利益,那个享受大,那才是真实的享受,所以心量一定要拓开。……

佛法里面要有成就,最重要的第一个是把自私自利的观念要抛弃掉。起心动念、一切作为,为一切众生、为整个世界,你就得到三宝加持,你就得到龙天的拥护。所以这个事情决定求感应,不求感应,凭我们自己的智慧、福报不可能,没这回事情。我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跟你们说过,我得力他一句话。方东美先生一句话把我引入佛门,章嘉大师也是一句话奠定我学佛的基础。李老师也是一句话,“至诚感通”,我是得力于他这四个字,用真诚的心,最真诚的心,决定不掺杂丝毫自己的欲望在里头,求三宝加持,这个经教展在面前才没有障碍。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愿不是口头上的虚愿,那个没用处的,至诚恳切就感通了,你才能够解如来真实义。你能够解多少,完全看你有几分真诚的心。一分真诚你能解一分,十分真诚你就能解十分。没有真诚的心,佛菩萨来跟你讲,你也没办法理解,大家学经教要懂这个道理。世间法都不可以用虚假,何况如来的大囧琺?掺杂丝毫虚假在里面,你就全盘失败。所以,我们真正要懂得因果。

【生信心】

你能够对佛生起信心。佛是过来人,从哪里过来?从断烦恼习气过来。他真干!烦恼习气断尽了,这个人就叫佛、就成佛,真心本性显露出来了,这时候才知道真心本性里面含藏无量的智慧、正知正见。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德能,这个德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才艺、能力,圆满的、没有欠缺的,万德万能。自性里本来具足无量的相好,这个相好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相貌、体质,你的身体,身体健康,永远不生病、永远不衰老。学佛有没有成就,我们初学的人最明显的就在这里看:本来身体有病,学佛之后病没有了;本来眼睛看不见,学佛之后眼睛明亮了;耳朵听不见,学佛之后听力聪明了,不要用医药,用什么来调整?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境随心转”,用我们的精神来调整,用我们的意志来调整,这是最高明的。……我们要相信,对佛要有信心,对经典要有信心,对自己修行要有信心,我们才能成就。……

【本经功用:启正智,破邪见,明因果,生信心,求正解,修因得果。即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从这一段文字来看,我们就很清楚的能够觉察得到,解决现代社会苦难的问题,这部经足够用了。今天世界的纷争,原因是缺乏智慧、邪见太深、不明因果所造成的灾难。我们过去也常常说,有很多人问我社会动乱的现象,我用一句话答复他:“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释迦牟尼佛是老人,孔老夫子是老人,孟夫子是老人,他不听,要相信自己的邪知邪见,造成今天全世界的动乱,这个动乱没有人能收拾得了。……

我们希求人与人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国与国之间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族群与族群、宗教与宗教都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样社会才会安定,世界才会和平,人民才真正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我常说,人生的目的、意义在哪里,我们自己要清楚。我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我的目的何在?我们生到这个世间来,选择这个行业,这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帮助自己觉悟,帮助别人觉悟。一般广大一切众生的目的,可以说个人目的是自由快乐,生命的意义是与一切众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欢欢喜喜过这一生,这个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决定要知道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跟慈悲心,绝对不记别人的不善,别人怎么对我,不要放在心上。对我好,我感恩戴德,我们总有报恩的心;对我不好,完全不放在心上。……

求正解的方法是研究经教。要认真去研究,要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讨论圣教,讲解圣教,这样对于我们才会有进步。对于经典里面字字句句,愈深入愈圆融。解得透彻,解得圆融,把它落实到我们自己生活上,我们的生活圆满,落实到工作上,我们的工作圆满;我们对于业因果报看得非常清楚,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我们用的是纯善之心,纯善的行为。别人纵然杀害我们,像《金刚经》上所举的例子,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仙人也没有一丝毫怨恨,完全接受。谁占便宜?忍辱仙人占了便宜,他六度圆满了,他圆成佛果了;这身体算什么!身体丢掉了,他成佛了。我们想想,我们还是爱惜这个身体,还是喜欢成佛?如果条件就那么简单,这个身体毁灭的时候就成佛了,那我这个身体很愿意马上毁灭,用什么方法毁灭我都欢喜,要明白这个道理。

在这个世间,无论受什么样的委屈,不能有丝毫怨恨的心,一定要做到一切顺境、逆境,恶缘、善缘,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是正智。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是邪见;顺境里面起贪心,逆境里头起瞋恚,是邪见,邪知邪见。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真正建立对于圣教的信心、对于自己修学的信心、对于老师指导的信心。以这样的心态来读经,你才能够了解经典里面的义趣,正是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跟诸位说,是清净义、是无尽义,清净义是丝毫不染污,我们明白这个,所以求正解就比什么都重要。

‘修因得果’,世出世间法都包括在这一句里面。世间法不离因果,出世间法也不离因果,“因果”两个字统御世出世间一切法,真理!……

→ 有关其它文章
· 初学讲经的原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返回 吉凶经文摘专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