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十善业道经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 择法觉支-七觉支

摘自《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今天我们继续看七觉支第二条“择法觉支”,“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不谬取于虚伪法故。”这里面含的意思非常之广,不但是我们修行的方法。七觉支主要是讲修行方法,但是说到修行,就涵盖了整个的全面,决不是局部的,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面把我们一切错误修正过来,这叫修行。哪些是错误的法,哪些是正确的法,要有能力辨别,所以“善能觉了”。善里面包括智慧,你没有智慧,你就没有判断力,你没有方便,你就不懂得怎样去拣别,所以一定要有智慧、有善巧方便。

我们是凡夫,我们没有智慧,智慧没有开,我们怎样去判别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妄、邪正、是非?因此必须要学。中国“学”这个字跟“觉”的意思通,学就是觉悟。好学就是喜欢觉了,欢喜觉悟明了他才会好学,不好学就把这一桩事情疏忽了。我们今天所用的标准,就是圣贤教导我们的标准,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来选择。佛教给我们的标准,实在讲你一入门就教给你。我们一入佛门,第一个接受的仪规是“三皈”,三皈就把标准教给我们:觉、正、净。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传授三皈,他不是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样念法,他教人念的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你们去看《坛经》。然后告诉我们:“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因为讲佛、法、僧,我们往往误会,着了相;说到“皈依佛”,马上就想到佛像,说到“皈依法”,就想到佛经,说到“皈依僧”,就想到出家人,着相错了。所以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法僧的真实义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是佛,正而不邪是法,净而不染是僧,是教我们皈依觉正净,不是皈依泥塑木雕的佛像,也不是皈依经本,更不是皈依出家人,我们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坛经》好!纯粹是中国人的东西,把佛法的精髓统统消化,为我们说出来,里面所说的不仅仅是禅,包括所有的佛法,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所不包,它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我们要懂。所以我们的抉择标准就是觉正净,觉正净是总纲领、总前提,与觉正净相违背的就不是佛法。什么叫“觉”?什么叫“正”?什么叫“净”?大小乘经论里面讲得就太多了,我们读经、研教,无非是把这三个字里头的精义搞清楚、搞明白,如此而已,这个道理要懂。

落实到最初方便,《楞严经》里面讲的“最初方便”,从哪里入门?《十善业道经》,《无量寿经》里面佛教我们善护三业,从这里开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就是口的四善业,“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在《无量寿经》只说出这三句纲领,这三句就是这一部《十善业道经》。我们一定要念兹在兹,一定要真正理解十善的精神、十善真正意思是什么。十善要做圆满了,就成了究竟的佛果。

我们常常看到佛像,画的佛像非常明显,一般画的佛像圆光上面都有“唵、阿、吽”三个字。“唵、阿、吽”是什么意思?就是《无量寿经》上的善护三业。“唵”是善护身业,它是身口意,“阿”是善护口业,“吽”是善护意业;所以十善圆满,就是圆满的佛果。这一本经典分量虽然不多,它的意思无穷无尽,诸位将来果然有契入的一天,你就明了了,一切经论,字字句句都圆融一切经论,确实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决定不可以说《十善业道经》浅,《大方广佛华严经》深,没有深浅,没有大小,平等平等。你能入这个境界,真的你就能善能觉了。这个境界是《华严》无障碍的境界,《华严经》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中国人喜欢简单,这个品题具足翻译在《四十华严》的经题上面,《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不思议解脱境界,清凉跟我们讲四法界,四种:第一种是事、事相,事法界,第二种是理法界,第三种是理事法界,第四种是事事法界。这四法界统统是没有障碍的,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就契入华严境界。这个境界是什么人?圆教初住菩萨,我们一般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入四无碍法界。如果这四桩事情摆在面前还有障碍,你的无明没破,你还是住在六道轮回里头,六道没突破。纵然六道突破,有相当功夫了,事好像没有障碍,理也没有障碍,理事也没有障碍,事事有障碍,这个境界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们事与事还是有障碍。必须再一次的突破,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事事就无碍。再告诉诸位,这是事实: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无二无别,决定不是两个法界,是一法界,一真法界,它是圆融的,它是平等的,它是清净的。

我们今天为什么见不到?是因为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见不到。妄想分别执着淡一分,就与一真法界——就是四无碍法界接近一分。果然把对世出世法一切执着放下,连执着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不再搞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断了。如果再进一步,对于世出世间法连分别的念头都没有了,你就离开十法界,这就是圆初住的地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是妄想,妄想没有断,但是非常淡薄了,粗重的妄想完全没有了,还有微细的妄想;那已经不碍事了,不碍六道的事,不碍十法界的事,所以事事无碍。这是讲“境界”,境界跟法界有差别,法界是从事相上讲的。这本书是法,它有界限,这是法界,境界没有界限。法界有大小、有界限,境界没有;境界属于精神的,法界是属于形相的。法界尽管不同,境界是通的,毫无障碍。你就晓得所有一切障碍,都是我们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非常非常冤枉!

我们学佛要想成就,你要是天天还起心动念,这个是、那个非,你这一生没指望。《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六祖教神会,六祖说:“我只见自己过,没有见别人过。”这是他教导我们,他是怎么修成功的。又明显告诉我们:“他非我不非。”换句话说,他有是非我没有是非,这是真正修行人成就的秘诀。他怎么成就的?为什么那么快速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

求学、求道没有两样,第一个要靠善根,过去生中的善根不具足,那就难了。第二个要靠胜缘——殊胜的法缘,那就是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自己欢喜接受,对善知识的教诲决定没有怀疑,依教奉行,这才行。亲近善知识,《华严经》五十三参“文殊菩萨章”,最后菩萨教诫善财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这我们都讲过,我讲过好几遍了。最近在香港讲《四十华严》也讲过,好像你们有光盘出来了。没有良好的求学态度,纵然遇到真善知识,也当面错过,那就非常可惜了。所以两个条件必须具足——善根、善缘。

在一般讲,过去我求学,李老师常讲:“四十以上学东西就难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四十年这么长的时间,在这个社会大染缸里头,已经被严重污染了,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成见都很深,不容易!真难!但是不是说没有了,少了,四十岁以上开始学,成就的人太少了。最好修学的时候在哪里?二十岁前后,这是最好的年龄,真正遇到善缘的话,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四十岁之前,三十到四十,那要发愤,“困学而成”。四十之后是难,不能说没有。……

七觉支里面“择法”这一条,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无论在世间法或是在出世间法,我们在一生当中,譬如求学、工作,都应当要慎重的选择。读书,学校里面有那么多的科系,社会上有那么多的行业,都要有智慧去选择。选择的标准,佛法里面是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拣别真假,要选真的不要选假的;我们把真假换一个名称,我们要选善的不要选恶的。我们要选择有利于众生、有利于社会的,决不能选择伤害众生、伤害社会的,这样的选择才真正能达到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我们的生活、工作,一直到处事待人接物,要善于选择,现在人讲的要懂得抓住机会,在佛法里面讲缘,要能掌握到缘。殊胜的机缘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机缘现前,你若不能够掌握,剎那之间就消失了,以后再希望有这个缘出现,那不是一个容易事情。所以机会一定要抓住,决不能够轻易把它失掉。修学法门也不例外,要抓住学习的机会、学习的环境,我们才会有成就。

对于修学的法门,那就更应当慎重去选择。一生当中专攻一部经,作专家不作通家。专到某一个程度之后,确实他就通了。古德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一切经通之后,还作专家不作通家。那是什么?那是大慈大悲,给后学做榜样,不要让后学看到:“你样样都通,样样都讲,为什么要我讲一样?”他就产生怀疑。所以为后人做榜样,这叫大慈大悲。这个例子,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了。五十三参任何一位善知识,实在讲他都通,善财童子何必要去访问五十三个善知识?一个就够了,其余善知识那些本事他都会,他为什么不讲?“我只跟你讲一门,另外那一门你去找那个人”,为什么?个个示现作专家不作通家,用意在此地。那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古佛再来的,哪有不通的道理?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他示现的只懂一门,“其余的,我不如某个人”,这些话的真正含义在哪里,我们要能体会到,我们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所以人家的思考都是为利益众生、利益后学,绝不图自己方便。自己的学生想什么我就教你什么,我何必教你到别的地方参学?他用意究竟在哪里?我们一定要懂得。除非在不得已之下,我们同学当中发心想学其它法门,真的找不到人教,这叫逼着没有办法。如果这个法门,现在这个世间还有人在教,教得不错,我们就不教了,就介绍他到某个地方去参学。诸位在《高僧传》,在中国过去这些山志、寺院的历史里头都能看见,学人来参学,见了老和尚之后,老和尚跟他讲:“你的缘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找某一个人。”他到那里住个三年五载,真的成功了,开悟、证果了。老和尚有这种本事,指导他到某个地方去学,他能成就。在他那里为什么不能成就?这里头许许多多的暗示,我们都要懂得。实在不得已,那就是另当别论。……

择法是非常的广泛,学佛更是要选择。许许多多学佛的人,对于佛法认识不清楚,以为驾乩扶鸾也是学佛,甚至于现在把法⊙功也认为是学佛,错了!没有择法的智慧,没有择法的能力,人云亦云,这怎么行!肯定要走上错误的道路。纵然会回头,对自己的时间精力也浪费了很多。

→ 有关其它文章
· 进觉支-七觉支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