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行不退”,是指菩萨。菩萨修六度万行,“行”念去声,念“hèn”,当动词讲。他不会退转到二乘,这叫“不退”。由此可知,权教菩萨有的时候还会退转到小乘。他为什么退转到小乘?众生难度,这往往叫菩萨退心,菩萨对众生耐心不够就退转了。必须到大菩萨他才有这个耐心,他修菩萨道能够与一切众生相处,他的定力、慧力够,决定不会退转到二乘。这是“生方便土”。
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二乘人不能成佛”。我们经典涉及多了,对佛这句话我们会同意,我们能够肯定。为什么他不能成佛?成佛一定是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二乘有障碍,二乘不圆融,二乘自己修持很不错,但是不能够跟大众接触。跟大众接触,他就觉得不耐烦。不耐烦就是障碍,这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够达到圆融自在。因此我们要想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要证得《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换句话说,九法界众生一定要接触。接触这些众生实在讲就是修行,修什么?把自己看不惯的,要修得看得惯,把自己在这里面起分别的、起烦恼的,统统要磨得干干净净,要把它磨平,这叫修行。所以菩萨修六度法门,度众生也度自己,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把自己一切分别执着在境界里都磨得干干净净,这才能成佛道。
所以一个会修行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里,环境是逆境也好,是顺境也好,对自己都非常有利益。但是我们从经典的教训,从事实上来观察,实在讲,修行应当先修苦行,就是在逆境里面锻炼自己;一切都看不惯的,一切都看不顺眼的,要从这里面去炼。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在这上真正下功夫,什么都能忍。最后修顺境,顺境就是样样都称心如意。顺境难,顺境比逆境还要难。逆境能淘汰人,实在讲并不严重;顺境淘汰人不得了,样样都称心如意,人满足这个境界,向上奋发的心就没有了。在佛门里面,佛弟子当中有表演给我们看的。须菩提尊者在般若会上,他是代表苦行者。禅宗初祖大迦叶尊者也是代表苦行者,从逆境锻炼出来的。可是《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他是从顺境里面炼出来的。逆境里头修什么?修忍辱,修瞋恚心,把瞋恚心断掉。顺境里面断贪爱,难,比逆境难得多!经上讲善财童子出生时,他们家里面连草木都变成七宝,福报大!在那里面能够不起一点贪爱,这是功夫圆满成熟,比苦行不晓得要高多少倍!总而言之,都是帮助我们断贪瞋痴的一种手段,在佛门里面讲是“善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