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摘 - 阿弥陀经要解文摘 - 正文  │ 文章推荐
○ 藕益大师经文三分的独特见解

摘自《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要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文’是经文,经文分成三个大段落,这三个大段落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个例子,一般批注都注得很详细。最早在东晋时候道安法师,这是跟鸠摩罗什大师同时代,也是跟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同时代。他老人家将佛经分成这三个大段落,但是过去没有这个例子,因此有许多人对于道安法师的作法提出很多异议,认为他不应该把经文分裂。以后印度亲光大师《佛地论》到中国来,《佛地论》是亲光大师批注《华严经》十地品,他也是把经文这样分成三分,于是中国这些大德们对于道安法师见解,认为他是非常的高明,跟印度这些祖师大德不谋而合。从此以后,一切经文都分成三分。

【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这是大师用的一个比喻,三分都善。三分都善是智者大师判《法华经》,底下一段他就说出。蕅益大师对于《弥陀经》三分的看法,跟古来大德们不相同,所以他特地举出《法华经》的例子,说明他是有根据的。下面比喻容易懂,序分好比一个人的头,我们一看到他的面目就认识他是什么人。正宗分当然也是非常重要,五脏六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流通分像是手足,没有手足,人什么也不能做,必须有手足才成为万德万能。

【故智者释法华。】

天台宗智者大师解释《法华经》,智者大师有《法华经文句》,就是《法华经》的批注。

【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引用这一段就是说明,他为什么说《要解》里面的三分:初善、中善、后善,这是引用智者大师判《法华经》的例子来说。智者大师在中国佛教史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传记里面记得很多,诸位可以看《天台大师传》。《法华经》总共有二十八品,分为前半部与后半部,前半部是讲“迹门”,后半部是讲“本门”,讲本、迹两分,就是这两个部门。“迹”是迹相,完全显露在我们面前的。“本”,是说他以往已经证得的果位。像我们佛门讲的观世音菩萨,从迹相上,他是以菩萨身分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弘法利生。如果说他的本,他早已经成佛,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以菩萨的身分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所谓本迹。像世尊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在释迦牟尼佛会上是小乘四果罗汉,他的本也是古佛再来,他早已成佛。本地那是莫测高深,我们只能从迹相来看。

《法华经》在迹门也有序、正、流通三分。第一品是序分;从第二品到第十七品“分别功德品”这一品的上半部,这是正宗分;从下半部一直到最后第二十八品终了,都是属于流通分。这是从全经来分,所以初善、中善、后善。大师又将二十八品经分做本迹两分。迹门是前面十四品,到“法师品”以后的五品都是属于迹门流通。第十五品“从地涌出品”前一半是属于本门的序分,“从地涌出品”后一半到第十七“分别功德品”,这是属于本门的正宗分。从十八“随喜功德品”一直到二十八品,是属于本门的流通分。这是说明,绝对不是这一部经里面,只是正宗分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序分、流通分点缀点缀而已,这是许多人对于经典看法有这么一个缺失。智者大师跟蕅益大师都提醒我们,经典自始至终,所谓“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好像我们有一碗蜂蜜一样,中间很甜,边上一样甜。所以,给我们说出初、中、后皆善。

【盖序必提一经之纲。】

一部经的纲领在序分,从序分看出全经的纲要。

【流通则法施不壅。】

‘壅’是障碍。‘流通’是使它能够流布十方三世而没有障碍。

【关系非小。】

非常重要。

【后人不达。】

以后的人不知道这一个重要性。

【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

意思是分段分得不妥当。

【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哉。】

这样分法,初跟后善就很难讲,当然最重要是当中正宗分这一分。智者跟大师他们两个人的分法就不相同,譬如蕅益大师判本经“六方佛赞”以下很长的经文判为流通分,确实跟别人的分科不一样。分段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几乎很多法师对于一部经的分法,虽然都是分序、正、流通三部分,从哪里起到哪里止,很多人不一样,这是我们要了解的。世尊当年讲经并没有分三分,三分是后人分的。三分对于我们学习有帮助,使我们对于经文的段落、体系能够观察得很清楚。

→ 有关其它文章
· 阿难等集结经藏的权威性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