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著述
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对于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为大众所知……
◎ 上篇:佛陀示现
· 一、如何理解佛教
· 二、佛教为何出现在印度
何谓佛教
印度的民族
婆罗门教
阶级制度
吠陀
恒河流域的文明
新兴的宗教
· 三、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属
出家以前的悉达多
出家与苦行
菩提树下的体验
鹿野苑初转法錀
· 四、佛陀的教化工作
传道的开始
佛陀的行止
· 五、佛陀的根本教义
何谓根本教义
佛陀的教法──四圣谛
苦圣谛是佛陀的本体论
五蕴
宇宙是众生所造成的
集圣谛和灭圣谛是佛陀的现象论
十二因缘的生死观
十二因缘的解脱观
道圣谛是佛陀的修道论
不苦不乐的中道
佛法的中心思想
· 六、佛陀的教团
教团的构成
在家信徒的生活轨范
在家信徒的处世原则
沙弥生活的轨范
比丘生活的轨范
比丘尼的出现
平等的教团
和平的教团
· 七、佛陀的晚年
佛陀遇到过教难吗?
晚年的佛陀是幸福的吗?
提婆达多的叛逆
释迦族的灭亡
最后的旅程
受了最后的供养
大般涅槃
◎ 中篇
· 一、佛教的信仰与教义
佛教的发源和流传
佛教的信仰
佛教的教义
· 二、因果与因缘
· 三、唯名与唯心
唯心(一) 本体论的心
唯心(二)现象论的心
唯名(一)认识心的名
唯名(二) 修道心的名
· 四、活佛与活菩萨
(一)佛与佛法
(二)佛与佛教
(三)佛与佛学
(四)佛与学佛
(五)历史上的佛和宇宙间的佛
(六)众生都是佛和众生皆成佛
(七)现实生活中的佛
活菩萨
◎ 下篇
· 一、学佛与日常生活
第一学佛要有出离心
第二学佛要有慈悲心
第三学佛要有菩提心
平常生活,修行生活
· 二、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意义
修行的器量
修行的层次
修行的方法
· 三、在家居士如何学佛
佛学与学佛
学习成佛的方法
戒
定
慧
· 四、小乘当真不好吗?
· 五、佛子能拜鬼神吗?
· 六、观世音菩萨
(一)前言
(二)观世音菩萨的出典
(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四)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五)观世音菩萨的形像
(六)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 七、念佛与助念
(一)念佛的方法
共修念佛
平时念佛
念佛三种人
(二)念佛法门的层次
(三)报恩佛七的意义
(四)助念的意义与规则
助念的方式
助念的规则
净土法门略释
助念问答
· 八、您是佛教徒吗?
(一)民间信仰
(二)多神崇拜
(三)灵媒与乩童
(四)佛法僧三宝
(五)宗教的层次
(六)生天与享福
(七)正信的佛教
· 九、学佛的基础
(一)宗教常识
(二)佛教的历史及其现势
甲、佛教发生在印度
乙、佛教自印度向北方传播
丙、佛教自印度向南方传
丁、佛教传向欧美及全世界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义
甲、佛教以三宝为中心
乙、佛教以四圣谛为基本教理
(四)佛教的特色
甲、涵容而有层次
乙、正信而不迷信
丙、神圣而非神秘
(五)佛教与非佛教的区别
甲、无神与有神之别
乙、净化与神化、俗化之别
(六)基础的修行方法
甲、如何修布施?
乙、如何修持戒?
丙、如何修禅定?
丁、如何礼拜?读诵什么?
戊、如何念佛?如何持咒?
己、如何修智慧?
庚、谁有正知正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