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佛学基础 - 三十七道品讲记 - 八正道 │ 文章推荐
○ 正命

  证严法师著述

  第五、正命

  业的成就是因为众生有活命(生活的命根),有生命就有动作,有动作就会产生业。福业与恶业,无论是幸福或罪恶,都是由于众生有命的存在,才会造就这些善恶的业,我们若能正确的利用生命,则生命力可累积福分。

  蠢动含灵皆是命,有知觉的众生都称为命,有气息的出入就是有命的存在。气即呼吸,呼吸存在则众生还活在世间,当一气不来时,命就断了。一期的寿命称为“分段生死”,如幻的命根也有变异生死;断了变异生死,就是四圣生命的慧根。学佛就是希望能去掉如幻的变异生死,进而延续四圣的慧命。

  四圣的慧命就是出家修行,这里所谓的出家不是形式上的出家。出家有所谓身与心俱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的形式。当然,因缘具足时,身心出家则能延续佛的慧命,假若因缘不具足,宁可心出家而身没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世的精神入世、发挥生命的功能,成为正信的在家居士,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心没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无法自立,反而破坏了佛法,这就是一种邪命。所谓出家,有上述的不同形式,我们都是身心俱出家者,心出家而身没出家的人,也是修行者;总之,发心修行的人,就是真正学佛的修行者。

  ‘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

  真正要学佛修行的人,应该远离五种邪命。五种邪命是指一些人为了自我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争取世人对自己的供养,以求不劳而获。

  佛在世时制定弟子日中一食,托钵活命。佛本是一位王子,他可以享尽人生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为了清净心地,先割舍利养的思想,然后辞亲割爱,离开了利诱的环境,外出修行。经过五年的参学,六年的苦行,终于完成道业,彻悟宇宙奥妙的真理。

  佛自觉自悟之后,便开始教化众生,引度众生。既然要度化众生,就必须先以身作则,虽然它他已成佛,在迦毗罗卫国时,父亲贵为一国之王,富甲天下,但是他仍然以身作则,守持身心、远离名利,他沿门托钵,也领导弟子沿门托钵,没有师徒之别。他的弟子群中,甚至包括他的姨母、妻子、堂弟及儿子。当初印度的社会背景包括四种阶级,划分得非常清楚,地位高低悬殊,若身为奴隶则永远都是奴隶。但是若走入佛的教团,则众人一律平等,没有谁该侍奉谁,或高低贵贱之分,为了生存,就得亲自出门沿路托钵,哪怕是贵为王子、王亲贵族,皆与庶民同等。

  譬如佛的弟弟是王子的身分,佛的堂弟也是王族,身分地位非常高贵。而地位低者,尚有在皇宫打扫、剃头的奴隶;这些奴隶是当时印度地位最低下、最令人瞧不起的人。但是无论何人走入佛门,就完全平等看待,无高下之别,所以佛陀特别制定乞食的生活。

  若僧团中自设灶炉,就会有人做事、有人不工作的情形,这就是不平等。佛制定乞食的生活是为了领导僧团,为了调伏弟子们贡高我慢心,使那些皇亲王族的出家人,去除骄傲自大的心理,也使本来具有慈悲善心者能提高自信心。佛陀为此制戒:“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各自托钵以活己命。”

  这就是所谓的“当以乞食自活其命”,这是原始佛教僧团生活的形式。佛陀领导一千多人的僧伽团体,而能人人相安无事、和睦相处,就是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待遇,才能人人和平相待;这是佛在世时教团的制度。

→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比丘托钵不得超过七家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