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大师《弥陀圆中钞》:
故此经宗,须以四句料简。一、是一心非持名。即寻常修禅,与夫一心修诸众行,又无回向发愿,悉非往生正因。二、是持名非一心。即散心持名,虽是佛乘缘种,亦非往生正因。三、非一心非持名。即悠悠凡夫,作诸善事,亦非往生之因。四、是一心是持名。方是此经所说往生正因。
○宝静法师《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答中初二句,明佛名难思。凡能念佛,不拘定散,无不灭罪。但不定下,明散心念佛。不易往生。悠悠者,似有若无,浮泛不专心念佛也。散心念佛,为有漏善。其力微薄,难敌无始以来,所积重罪。故临终被累,不能往生。当知下,明罪性无体,唯一心念佛能破。爪上土者,佛昔与弟子外游。路中以指甲拈土,问弟子云,爪甲上土多,抑地上土多。众弟子进云,地上土多,甲上土少。佛因警策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今借喻重罪难灭,散心念佛难期收效。唯信愿持名,念到事理不乱,超登极乐。则无量惑业,当体化为无上正遍智觉矣。健人喻至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乱,突破娑婆秽土之重围,速达莲邦之净土。虽有见思尘沙无明之三军,善恶不动之业债。安能制伏于我,追索于我耶。(注:亦是散善难灭定业之义,弥陀不能代人灭定业,不能代人忏性罪。此处一心不乱,最低观行位初品伏惑事一心不乱的水平即可,此人已证决定往生阶位,故能伏住三惑而往生)
释疑:
问:为何蕅祖印祖却又主张,未证一心不乱者仍能往生?答:此处的一心不乱,包括最低伏惑事一心不乱(对应最低阶位为观行位初品;若减去一心持名弥陀增上的效果,名字位后心即可),是指生前即已证得,通过老实念佛精进修行而实证的,与自力定功相应的理事一心。这类实证者,皆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自在往生,属于货真价实的决定往生之人。临终首日念佛稍许即可入定,定中见佛而往生。而未证一心不乱者,生前虽也念佛,却总是停留在名字初心位,一直是散心念佛,未能凭借自力修行证得定心。散心念佛时,本不能见佛;不能见佛,自然不能往生。那么祖师为何却又言其仍能往生呢?因为临终是个特殊时期,只要在第六识渐灭的过程中,能保持散心正念不失,会逐渐过度至定心正念,而进入一种临终特殊定境——没有自力定力亦能渐入的特殊定境。这个渐变的过程,是由临终人肉身及神识逐渐消亡的特殊性,再加专心系念一事,诸缘和合故能如此。这个特殊定境,非是修行人独有,普通人亦可渐入。发菩提心的念佛人,最后可入念佛三昧定境;而普通人临终时只要专注一事一念,只入特殊定境,非是佛教的三昧正定,两者差别如此。此特殊定境中只要有念有想,便会很容易生起相应对境,且异常“真实”而立体感十足,这是定境的共性,定果色的缘故。例如民间弥留之际的临终老人中,多数人皆能“看见”过世父母亲人“在身边”,或是其他的灵异事件。《地藏经》解释为——恶道鬼神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的缘故。如何变作?若是临终后期的特殊定境时期,心作心是,鬼神附念而变即可;若是临终前期的散乱心时期,鬼神须明窍附体依其神通而变。普通人散心念佛时,虽也有弥陀冥加,但其力用相对有限,不具足见佛三力,故而很难在念佛人散乱心境中变现佛身佛相。只有在渐入临终特殊定境之后,随着散心正念念佛自动过度至定心正念念佛,而入念佛三昧定境,弥陀的加持力才显著提升。念佛人必须知晓,自性弥陀与西方弥陀本是一佛,众生自佛与弥陀他佛亦是不二,念佛人三惑罪业障自心佛,即障弥陀他佛。本愿门徒主张的完全割裂自力的纯他力救度,若以正统的佛法而论,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是本愿祖师错判生佛心体所致,详见其他专文。只有念佛人烦惑至少伏住不起现行,三惑相对淡薄,内心相对净定时,弥陀他力加持才得以充分显现,三力和合之下,方能令其三昧定境中得见弥陀真身。临终特殊定境越深,他力加持越大,随着第六识将近灭亡,弥陀他力加持也达极值,最高理论极值可念至理一心不乱。近似于阿罗汉凭自力定力伏断第六识的水平,一心念佛时兼有弥陀加持增上,方可入理一心境界。也正是因为临终后期,有弥陀他力加持这个关键的增上缘,念佛人才能维系定心正念不失,不像普通人那样,临终最后皆入乱心位,这正是二力法门的殊胜之处。修禅者临终最后须凭自力冲破此关,禅定功深者可直接坐脱,禅定功浅者就非常困难。临终最后际,第六识渐渐不行,八识中习气种子皆有顿起之势,现阴末期特殊定境中,生前最重的习气,最贪恋的人,最放不下的事,最舍不得的宝物,此时一一现前,稍有贪恋不舍,已成转世之因。故而永明大师四料简中言:“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印祖提倡净土为归宿法门,就是让其他宗派修行人,临终皆能依凭弥陀他力冲破此关,悲心在此!
《观经》下三品五逆十恶罪人往生,经文皆是写作临终时,正是强调临终修法的特殊性。也只有在临终这个特殊时期,未得定功的普通念佛人才能仅凭临终最后际的至心十念,即可忏净五逆这类极重的罪业。若换作平时,此人必须修至相似位定心,修无生忏实相忏,证入不二,方能真正忏净五逆七逆这类极重罪业。《观经》下三品皆是念佛忏罪往生,并且皆是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善人身份后,方能蒙佛接引。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弥陀虽神通广大,却不能直接灭人定业,更不能代人忏罪。下下品五逆罪人若是忏不净恶道诸罪,根本不能往生。这个念佛忏罪过程,必须是先有自力正念,再兼有弥陀他力增上。本愿门徒提倡的念佛即灭罪、他力灭罪、他力往生、恶人当机、恶人更易生……,完全是悖离佛经原意。九品往生中,下下品五逆罪人是最难往生的,渐入临终最后期的特殊定境后,仍然要至心念佛转心以忏罪,必须念至奄奄一息,念至最后一口气,才能达到极值理一心,方能灭掉五逆重罪。相比之下,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可以预知时至,临终首日即可坐脱立亡,潇洒自在。善人与恶人往生,难易程度显而易见。虽然临终特殊定境中一心念佛,便可入念佛三昧定境,仍可视作《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但是两者性质显然不同。蕅祖印祖虽然也承认散心念佛人临终因缘具足时也能往生,但并不将其归纳入一心不乱的类别。此处必须说明一点,并不是所有念佛人皆能成功渐入临终特殊三昧定境,不能渐入就不能忏净诸罪,必然不能往生。前文提及的第三类不定往生念佛人、第四类绝不能往生的念佛人,几乎都属于这类情形。因菩提心不真实,或是烦惑现行,或是自私贪乐求生,或是念佛时夹杂颠倒妄念……,皆不能感佛。如若发心偏颇,心与佛背,便得不到弥陀他力冥持。再加没有自力定力,第六识又渐灭,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渐失,眼耳鼻舌身根渐坏,自力“正念”会被八识中的重业重习所取代,临终后期的特殊定境反而如同梦境般,随着业力习气乱起,而现各种颠倒之境,神识沉迷其中。这也正是临终助念最常见的现象,很多念佛人临终后期时而清醒时而混乱时而昏迷,皆是未得弥陀冥加的缘故。
当然,散善难灭定业难忏性罪也是另一个主要原因!忏不净恶道诸罪,恢复不了善人身份,绝不能往生!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极乐无恶道,弥陀不能直接灭他人罪业,所以,最低横向平移转生极乐,最低身份只能是善人。因此恶人若想往生,必须发心念佛转心以忏罪,达到往生最低标准,方能蒙佛接引。有人说,经文中并未言及下下品五逆重罪之人,也必须忏净诸罪方能往生。那是因为经文有详有略,九品往生本属十六观的后三观,是修十六观之人的观想内容。从十六观整体次第来看,由想入观,由劣观入胜观,由普往生观至花开成佛,由成佛至度生。十六观所描绘的正是净土宗修行路径——念佛、往生、成佛、度生,这正体现了净土宗特色的发菩提心之意。念佛往生不只是为了自利,更是为了将来的利他觉他,是为了往生净土之后的倒驾慈航,这正是净宗特色的发菩提心。十六观中前十二观旨在往生成佛,是修根本智。而后四观包括九品往生三观旨在成佛度生,是修后得智。是故智者知礼大师《妙宗钞》将往生三观判为定善,并明确给出观成所对应的阶位,并且阶位很高。往生三观在十六观中所表的正是发菩提心之意,因为是观境,故经文有详有略,所以中辈三品往生前后皆不言发菩提心。非但如此,就连上辈中品经文中,却也未有发菩提心字样,而善导大师《四帖疏》却判其属大乘人,难道善导会判错?故知往生三观本属观境,经文有详略,“诸罪消灭”也是如此。
若只依文解义,不知变通,误以为下品上生恶人往生,必须念佛忏净诸罪,而下品下生五逆重罪之徒,却只需临终十念(或散心十念),就能往生。那好了,下品上生多造恶法轻罪之人,若想忏净诸罪相对很难,若再继续造五逆重罪,堕入下品下生,不须忏罪,只念十声佛号,不就变得容易往生了吗?这正是本愿门恶人当机、恶人更易生的理论来源。这种观点,此类言论,是变相的纵容修行人造恶,严重违经!下下品临终至心十念,决非本愿门所理解的散心十念。知礼大师在《妙宗钞》中释:“彼人(下品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即是本文所强调的临终特殊定境,是定心十念。蕅祖在《弥陀要解》中,更是将至心与散心相对,很明显至心十念决非平时的散心十念!若下下品十念往生,果真如本愿门所说的散心十念,又临终不必忏净诸罪,以纯他力接引之说,弥陀皆当临终首日就应现身接引其往生。根本不应有第一类自在往生与第二类不自在往生的巨大差别。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临终首日即可站着走坐着走;而未得定的五逆十恶之徒,必须熬过临终数天或十数天,最后之际躺着走。本愿门徒主张纯他力往生,决定信即决定往生,十念一念平生业成,弥陀他力可断人三惑,弥陀强缘大愿业力殊胜无比……。纯他力往生的最高境界应是,只要与弥陀签下往生契约,弥陀皆当随念佛人主观意愿而随时接引,散心念佛时亦当随时接引。弥陀可他力断惑,当然具足他力摄人神识的能力,所以修本愿门之人,只要信愿决定,皆当随意随时坐脱立亡,而不应有自力定心与散心念佛的差别,这才是合理的纯他力救度的最高境界!现实是什么情况呢?——拈除自力修行人中,绝难自在往生。反而是我国正统净宗信众中,老实念佛精进自力修行者,多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再看页首《弥陀圆中钞》与《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相关引文,清楚说明一心不乱与往生的辩证关系。而下品五逆十恶罪人临终十念往生,是临终最后际的特殊定境中的至心十念,本质上仍然是一心不乱的十念,决非是散心十念!再者,见真佛化身必须具足见佛三力,必须是在三昧定境中才能见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是念佛人临终见佛之后,弥陀放光照住此人,令其入更深一层三昧定境,定中讲经说法,入解脱三昧!决非本愿门徒颠倒之说——先有加佑,后能见佛。从见真佛的角度来说,下下品临终十念也决非散心十念!
可再参考《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见佛往生的原理》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