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基础 - 浅释魔变本尊·平时魔扰与临终魔扰的识别 - 正文  │ 文章推荐
○ 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见佛往生的原理

民间将六道轮回的转世,也常称作往生,如往生天界;或者将死亡也视作往生。念佛人常谈论的往生,是指从娑婆同居秽土,乘阿弥陀佛强缘而横向转生极乐同居净土。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四十八大愿,成就极乐世界,殊胜无比,深信切愿者,乃至十念即可往生。但是,乃至十念,净宗各派一直有争论,并未达成一致。众多派系中,有无最简单省力、最直接快速的修法呢?当然有,首推日本本愿念佛法门,提倡纯他力法门,主张决定信即决定生,十念平生业成,往生全仗弥陀他力,非丝毫念佛人自力,故而拈除自力修行,菩提心可发可不发,持戒修善忏罪等可修可不修,虽也念佛却主张并非自力念佛而往生,往生全在弥陀他力,他力断惑(断人三惑破无明),他力强缘令五乘齐入报土(本愿门只承认极乐是佛报土,不知实具四土)……。但是,他们虽主张纯他力往生,本质上却仍是二力法门,须具足自力信力,并且必须是深信不疑。至于深信的标准,及平生业成的时间点,都确定不了。也不能圆满解释我国净宗修至一心不乱念佛人坐脱立亡自在往生的现象,因为他们要拈除自力修行嘛。曾有佛友就此纯他力法门而打趣说,等我将来成佛,定要超过弥陀佛王,发四十九愿,以神力变现十法界通用飞碟,去各个星球接引发愿来我世界的众生,无须修信愿行,只要想来就接引。实际上,还真曾有个附法外道,声称只要与阿弥陀佛签订往生契约,就给信众发“往生证”,只要得到往生证明之人,临终阿弥陀佛决定接引,不必修信愿行。从纯他力法门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说法,要远远比本愿门更为究竟,更为圆满,更为纯他力!以阿弥陀佛神通智慧,难道还造不出这类飞碟?与阿弥陀佛签下往生契约,临终百分百接引会很难吗?阿弥陀佛啰哩啰嗦发了四十八大愿,为何这么简单的纯他力接引方法却没想出来?

问题出在哪里?——全在本愿门的“他力断惑”之说。十方诸佛有三不能,其中一条是佛不能灭众生定业。念佛人若有堕入三途定业者,就算是佛王阿弥陀,也是不能只凭他力而单方面直接灭掉念佛人恶道定业的。他力断惑,实际上已经破了佛的三不能。佛若能直接灭众生定业,本师释迦佛可直接以神通力令娑婆世界所有三恶道众生悉皆出离,而摧毁地狱三途;慈悲观音可直接以神通力令所有念佛人无横死灾祸,不必称念即可直接救度;大愿地藏可直接以神通力令六道轮回善恶定业终止,而度尽众生……。弥陀不仅不能灭众生定业,亦不能仅凭他力而断尽念佛人三惑。弥陀他力断惑若成,十方诸佛还须弘法利生吗?直接化现娑婆,以大威神力断尽地球人三惑即可。本愿门徒是偏解了善导大师,详见此文《善导大师凡夫入报说,非他力断惑说》。本愿门是误判了生佛心体,误以为念佛人心内烦惑不障心外的西方弥陀,以不障故他力自在力用十足,套用善导凡夫入报之说,而将弥陀强缘错解成他力断惑。弥陀只能在极乐他力断惑,在娑婆地球上却失灵,显然他力断惑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如蕅祖所示极乐实具四土,且四土圆融,生一即四,凡夫生至极乐同居土,即横生上三土,包括弥陀报土,这才是善导弥陀强缘凡夫入报之正解。如果弥陀真有他力断人三惑的能力,那么上文的飞碟接引与往生契约之说,要远比本愿门的纯他力救度还要究竟极致。只要想往生之人,与弥陀签下往生契约,对法门不信者(思惑之疑),弥陀稍一加持便能令其深信不疑;对娑婆情爱世缘还贪恋者(思惑之贪),弥陀稍一加持便能令其出离心具足;对众生嗔恨恼害而破戒造恶者(思惑之嗔),弥陀稍一加持便能令其心生慈悲;对法门误解或生邪见者(思惑之痴及见惑之一),弥陀稍一加持便能令其心生智慧正见具足;对菩提心不真实者、五戒十善心懈怠者、临终心念颠倒者……,弥陀只要稍一加持,诸多烦恼悉皆解决。更重要的是,名字位散心念佛人,弥陀以大威神力断尽其见思、尘沙及无明三惑,直接入分证位法身菩萨境界,往生时可直接坐脱立亡,随意往生——这才是真正的纯他力救度的他力断惑之说!

正因弥陀不能只凭他力直接灭人定业,断人三惑,且极乐世界无恶道,皆是大乘善人聚会之处,所以念佛往生及弥陀接引,是有最低条件的——观行位初品发大乘菩提心的标准善人!此判法出自《观经疏妙宗钞》。《观经》下三品五逆十恶罪人往生,并非是恶人念佛直接往生,而是念佛忏罪恢复善人身份后,方蒙佛接引。如经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有人说,下下品并未如是说,只下上品才提及诸罪消灭,五逆罪人灭少许罪,亦当往生。若果真如此,弥陀将其神识勉强接引并强行送去极乐后会发生什么呢?以诸罪染心故,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业所感,此人所见仍是地狱三途,而非极乐圣境。上文飞碟接引之说,正是误会在此处,误以为娑婆极乐种种诸境皆是实有,不知大乘根本法理——心现识变诸说。众生心性运作本来如是,不是学唯识者才心现识变,也不是修观想者才心作心是。可参阅此文《一心四境、一水四见》。众生来世堕三途或生善道,非神佛阎王决定,而是自心烦惑善恶诸业与何界相应,而见天堂地狱。譬如一水,本无有异,而因天、人、饿鬼、畜生果报不同,故于一水而见有四种境相。即天人见是宝严地,人见是水,饿鬼见是脓血,而鱼见是其窟宅。对人来说,地球诸境很是真实,对同在娑婆的鬼众来说,若无特殊因缘,根本看不见地球,也见不到太阳。对没有地狱业因的善人来说,若阎罗硬是将其拖入地狱,此人仍见清凉,而不见狱卒。对于未达往生标准之人,弥陀不能强行接引,原因正在于此!

念佛往生及弥陀接引的最低条件,可参考净土三经。《观经》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时,世尊亲口所言,此人初得三昧,授记临终决定往生!日本本愿门徒不知,是因为善导大师《四帖疏》中未能判定其对应阶位。在修第一观日观、第二观水观成时,世尊只字未提,显然与第三观性质截然不同。智者大师《观经疏》判前两观偏重想心,第三观才算真正定心,即最浅念佛三昧。为什么世尊授记第三观地观成之人临终决定往生?因为往生必须先见佛,见佛必须具足三力,必须是在念佛三昧定境中见佛,如《般舟三昧经》中所说——念佛三昧力、本功德力、佛威神力。正因第三观成者,初具三昧,才能以见佛决定而能往生决定!本愿门徒误判生佛心体,将往生视作全仗他力,故而将临终见佛也视作纯他力变现。不知蕅祖示临终见佛原理同于观经十六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因错解见佛原理,不知须是三昧定心方能见得真佛,故而将念佛人散乱心境鬼神明窍附体而见佛也认作真佛,令其信众堕入魔网,实是可悲!《观经疏妙宗钞》判第三观地观成对应阶位与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阶位同——皆是观行位初随喜品!这一判定非常关键,可以为我们提供多条判断能否决定往生的重要依据——观行位初品、初得三昧、三力见化佛、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伏惑事一心不乱不再起惑造恶、无三恶道诸罪即诸罪消灭、寻即命终即自在往生……。念佛三昧是大乘正定正受,必摄菩提心及戒学。不持戒不发菩提心者所修邪定,非是念佛三昧,因不具本功德力,自然也不得佛威神力,见佛三力不具足,就算邪定中也能凭自力观想见弥陀身相,但此佛非真佛,一定注意区别!昙鸾法师《往生论注》中言:“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此句中,当然也包括得定之人。极乐是大乘善人聚会之所,非是藏污纳垢之处,菩提心是往生极乐之引业,能否往生,能否得弥陀护佑,全赖菩提心之真实与否。莲祖蕅祖释信愿持名即是菩提心,是指能随顺菩提正道而发愿求生之信愿持名,而非本愿门徒偏解的包括以自私贪乐发愿求生的信愿持名,蕅祖《要解》中释之最详,勿被带偏。《妙宗钞》会通九品往生经文中前后发菩提心不同时,是以实证阶位论发心——柔顺忍位菩萨,方名真实发心!舍利弗因乞眼因缘退失菩提心,当时他未证至柔顺忍位的缘故。但须注意,念佛往生须菩提心真实,非是让人柔顺忍位发心、相似位发心,只须名字位后心发心、观行位发心即可决定往生。名字位初心念佛人通修未修,发菩提心若有若无,或偏或小或伪或邪,故而当常自省。至少知晓不为己求生,不为乐求生,极乐成佛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此种发心必须真实!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别名,《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当机众皆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此念佛往生最低条件,三经皆同皆通!《妙宗钞》释下下品至心十念时言:“彼人(下品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蕅益大师也曾释至心十念偏指定心。善人必定严持五戒十善,由戒得定,必得粗浅定心,观行位初品的定功很浅,只欲界定上下,但以此三昧定心便已能观见弥陀化身。蕅祖《要解》中言:“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若仍破戒造恶之念佛人,决非合格善人,就算得定,也非真一心不乱!智者大师曾示,散善难灭定业,难忏性罪。初得三昧之人,可修定善,自然可忏净恶道诸罪,转灭横死定业,故而必得善终,临终正念决定不失。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时寻即命终,因为不必忏罪即可横出三界,再加已得念佛三昧,所以临终首日念佛入定,便可见佛来迎,坐脱立亡自在往生。上述诸多事项,皆是判断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的重要依据,并且可以互证!由蕅祖《要解》可知,能决定往生者,既已间接证得三不退!如经中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很显然,善男子善女人必须如《妙宗钞》所示,是对应足够证量的,才能得到究竟不退转!就算有横死定业者,亦能修出定善,以诸佛为媒介而转灭横死灾祸,得究竟护念!以上决定往生的条件,即是最低往生的条件,如果达不到,根本不能往生!

弥陀法身遍一切处,西方弥陀即是自性弥陀,生佛心体非东非西、非大非小、非内非外,如帝网千珠,如一室千灯,互具遍具互摄遍摄,故而念佛人心内烦惑障自心如来,即障西方弥陀。弥陀虽具大威神力,平等加持一切念佛人,但会因各人的烦惑轻重、定心浅深、菩提心真伪而有大小差别。弥陀非但不能他力断惑,亦不能他力伏惑,虽有弥陀威神加持却仍不能令人散心念佛时入得定心,更不能令人散乱心境中见佛!弥陀彻证众生心体,法身遍入一切众生心,但弥陀法身境界非有为非无为,弥陀不会主动入侵念佛人根识而主导人的起心动念,不会主动参与众生心识活动,也不会错乱众生因果。弥陀法身在哪?如祖师所言:“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是法界。”你我他及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及诸魔,皆是此圆融体全体而作,非少分作。此圆融体,即是真如法性,弥陀所证唯是此性,故而遍证遍入一切众生心。法身即法性身,有法性之处,即是如来法身。念佛人当下一念心性,即是弥陀法身,非是当下一念心外,别有弥陀加持。若言心外有佛,心外有加持,皆非正见!弥陀大愿业力只是增上缘,弥陀加持力只是随顺念佛人正念而冥加增上,当念佛人一念颠倒,烦惑现行时,弥陀无缘加持便随之消隐。诸佛护念,弥陀加持,大愿接引等等佛菩萨誓愿大用,站在众生层面而言,皆属自心性德妙用。能否得佛护念蒙佛接引,全赖自己是否有真实修德,只有修德真实,且达到最低标准,才能激发性德妙用,弥陀他力才能顺势随缘而增上,见佛见光却魔去障。只有随顺菩提正道,随顺自性善,随顺戒定慧,随顺佛陀教诲而正修,且能令心境向上提升,方有真实功德可言。离开自力修德,而谈诸佛妙用,全是痴人说梦!不只佛教,不只娑婆,就连整个法界都根本不存在纯粹意义上的纯他力救度纯他力往生。不只往生是如此,就连超度也非是纯他力而为,被超度众生若不自忏恶道罪心,不改过自新,仍然是出不来的,只得些福报,或在原界只稍微升迁而已。就算是佛菩萨亲自主超,也不能只凭他力而将恶道众生强行超度至善道。念佛法门本是二力法门,尽管弥陀强缘大愿极其殊胜,但必须先有自力,方可谈他力增上。不管临终神识有多微弱,不管自力念力有多渺小,但是具足菩提心之正信正愿正念必须得有,弥陀才能有缘得加,才能强缘增上。割裂自力,只谈他力,皆因误解生佛心体不二所致。

学佛人最容易把法身弥陀视作物身,将其人格化神格化,觉得弥陀会主动审视、护念、分别、接引一切念佛人。在《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中,文殊菩萨问佛:如来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是怎样的?佛答:佛心是无分别的,清净的,他的生起非由心意识生起之所显,但也常常生起,只不过是不由加行而任运生起罢了。即如来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犹如变化,似有而无,似无而有,任运而起,不由加行。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作用原理,即是如此。诸佛法身虽已远离一切加行,但由于其先前所修习的方便般若加行的强大“余势”力量,可令后复有心法生起。所谓的“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行之“般若加行之余势”。念佛法门虽主张自他二力,但他力绝不离自力,他力须依自力而起大用,即所谓的至诚感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众生有感,佛才有应。非是先有佛加持,才有念佛人正念。念佛人自性佛性不断外熏,即是十方诸佛平等加持时时护念义,能起心动念或有意或无意而念一句佛号,皆不离十方诸佛加持,这属于通义。但这种加持力用只是相对而言,念佛人破戒造恶时,诸佛加持亦未间断,念佛人以我执我见烦惑习气重故,诸佛加持被严重遮障,戒还是破了,恶还是造了,所以不可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算十方诸佛时时加持护念众生,对名字位凡夫而言,是造恶还是修善,是贪恋还是放下,是正念还是颠倒,第一决策主因还是自己,而非诸佛外缘。蕅祖《要解》中言:“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也就是说,真能得到弥陀殊胜加持及强大护念利益,念佛人必须先持至一心不乱,弥陀他力强缘方能得以彰显,这是加持护念的局义,切勿与通义混淆,而错乱自他二力的主次因缘。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缘起因果法则基础上,如来之他力虽然抽象得不可以用凡夫心揣摩,但我们若能从因果的理念上去把握思维,从大乘佛教的缘起观出发去端正认识,如理作意、思维,即使不能现证“他力”之不可思议境界,也能生起一种信念,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迂回或茫然,甚至还可以独自化解许多无明疑惑,至少不至于迷信冥冥中有个神密的力量或有一个什么东西在主宰着。总之,不可将弥陀视作心外神明,把加持护念众生视作神的恩赐,把弥陀视作法界的神力主宰,操纵着念佛人往生大事。

已证念佛三昧者,临终决定见佛往生,由古至今祖师大德皆无异议!那么,难题来了,名字位散心位念佛人如果生前不能得最浅念佛三昧,根本忏不净恶道性罪,也不能三昧定境中见佛,又怎么能往生呢?但蕅祖印祖一再强调,未得一心不乱仍能往生,散心念佛亦可往生。若以通途教理根本解释不通,此难题不只是净宗难点,更是净宗重点。一切净宗支派的所有分歧,归根结底都避不开此问,也是核心之问。各支派主要解释方向大体如下——①神话弥陀他力,他力断惑他力灭罪他力往生,甚至连菩提心,连自力修行悉皆拈除;②神话佛号功德,念佛就能灭一切罪;③主张散心亦能见佛,散心十念亦得往生;④善人与恶人往生标准不同,恶人灭不净诸罪亦能往生;⑤恶人无须忏罪亦能往生,弥陀特赦,念佛即往生;⑥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临终时他力可令人入定;⑦神话佛加持,甚至无须临终正念;⑧净宗善人标准与竖出三界的自力法门不同,念佛三昧与禅宗禅定标准也不同;⑨坚持主张必须自力一心不乱方能往生,散心念佛根本不能往生;⑩神话净土法门,超出通途教理,不能论判的,不能解释的,就全部神话……。不同支派之间,针对上述多个观点,可能并不完全对立。此处不作深入探讨,只简单阐述“临终特殊定境”的另一种解释方向。念佛人在散心念佛的时候不能见佛,也不能往生。但临终是个非常特殊的时期,随着第六识渐灭渐断,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等惑也会有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此时若能一心系念佛号,重心思维往生之事,就会逐渐由散心正念自动过度至定心正念——渐入一种非常特殊的定境,无须自力定力也能进入的特殊时期的特殊定境。正是因为这个临终特殊定境的存在,才充分解释了上述难题。

有人说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平时破戒造恶无妨,临终弥陀接引时,会把这些恶业放在弥陀大愿船上,不会令念佛人堕入轮回苦海,这正显弥陀他力的殊胜之处;至少有弥陀大愿业力加持,这些恶业不会造成往生障碍。事实果真如此吗?净宗带业往生,其实只是针对通途自力法门竖出三界的断见思惑而提出的。禅修者若想竖出轮回了生脱死,必须依凭自力断净见思惑。而净宗念佛法门属于平移转生,横出三界,念佛人临终时乘弥陀强缘,从娑婆同居秽土,平行转生至极乐同居净土。极乐虽无三恶道,但有人天众的同居土,最低水平只是大乘善人。故而念佛人只须修至善人标准,再发大乘菩提心,即可满足两个世界平移转生的最低条件。当然,自力修为功夫高者,亦可转生至极乐方便有余土,甚至实报庄严土。极乐四土横竖圆融,生一即四,虽生同居,亦可横生上三土,即凡夫入报说,这是弥陀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极乐妙土的殊胜之处,这是后话,此处只以往生时修证水平竖论四土。决定往生阶位只是观行位初品,此水平的善人只能伏惑不起,八十八品见惑与八十一品思惑丝毫未断,与禅宗自力法门竖出三界断惑相比,故言带业往生,即带惑业往生。此业偏指惑业,而非善恶业。若言善恶业,自力法门也能带之而出。例如杀人犯,后来皈依佛门,力忏重修,若能断尽见思惑,即可坐脱立亡生方便有余土。命债今生未还,但性罪已忏,不碍其了生脱死出离三界,至于他世因缘具足时如何偿还命债,那是另一回事。断见思惑竖出三界,并非是业尽情空成佛,中间还有很长的修行历程要走。并非必须偿还所有三界内善恶因果之后,才能竖出,注意区别。念佛人对带业往生最大的误解,就是把带业往生等同于带罪往生。虽然三善道相对四圣法界而言,仍有自性染污,仍属罪心,但这些可以带,可不必忏罪,即可平行转生。《观经》下品三生经文中说得很清楚,品品皆须忏罪,非是带罪往生。经文中明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本是罪恶之人,佛迎时却称其为善男子,正如莲祖所言:“始恶何妨终善,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下品恶人往生,是至诚发心念佛忏罪,改往修来,令心境恢复至善人身份后,佛才来接引。非是本愿门徒所说,恶人念佛即往生。佛有三不能,不能灭人定业。念佛人若有三途定业,恶道罪心,自己若不力忏,弥陀是不能直接灭人定业的,该堕三途还是要堕三途。念佛人若仍破戒造恶,虽然与众生结怨所欠业债可带之往生,但对自性染污的恶道性罪,却丝毫不能带。若还有恶道性罪,就非是合格善人,不符合接引标准,弥陀就不会强行送其往生。

智者大师曾示,散善难灭定业,难忏性罪。破戒造恶对应的性罪很难忏除,若犯杀盗淫妄根本重戒,若以小乘戒律来讲,都是不通忏悔的。大乘虽然没有不可悔之说,虽然定业也可以转灭,但这决非泛泛然念佛修些散善,磕多少头拜几部忏,就能灭尽的!修作法忏只能忏掉成违无作罪,却不能灭性罪。只有修取相忏得定,见佛见光等瑞相后,才被认可性罪已忏除。此处的见佛见光皆是定境中,切莫误会。念佛人通过发真实菩提心,至诚念佛转心以忏罪,无须修其他忏法。如果能念至三昧定心,修出定善,三力和合定中得见弥陀化身,此处须辨真伪,如是真佛,则弥陀认可你忏净恶道诸罪,临终决定往生,此人已入观行位,初具伏惑之力,之后绝不会再起惑造恶。这类生前即忏净恶道性罪者,初具三昧,严持五戒十善,属于第一类临终决定往生且自在往生之念佛人。若生前未忏净,也未得三昧,那么必须熬过临终数天或十数天,渐入临终后际的特殊定境中,至诚念佛忏罪,方能修出定善,相对容易忏净恶道诸罪,这类准善人属于第二类念佛人,即临终念佛忏罪往生,非自在往生之辈。此外还有第三类不定往生的念佛人,及第四类决定不能往生的念佛人。能否往生并非只忏净恶道诸罪这一个方面,此外还有菩提心是否真实,往生信愿是否真实,临终是否横死顿死,临终是否正念不失,临终是否贪恋情爱世缘,临终念佛时是否暗藏烦恼,临终时是否突遇逆缘恶缘,临终后际是否能渐入特殊定境,临终前后期是否遭遇魔扰……。《净土或问:有哪十种人临终无法念佛》,此十种人也只是概说而已。临终若不能忏净诸罪,或不能念佛,此人决定不能往生。此处再说明一点,第一类已得三昧决定往生之合格善人,临终正念决定不失,且临终首日即可蒙佛接引,因得弥陀时时加持护念,临终往生之时决无魔扰之事。第二类准善人,以菩提心真实,但无伏惑之力,临终若稍有不察,偶生妄念,仍有魔扰的可能。若能时时维系正念,必得弥陀护佑,必可避免魔扰。第三类及第四类念佛人,因菩提心不定真实,不重视临终自力正念,或夹杂烦恼,或不舍世缘,或贪乐求生,或心与佛背,或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故而不得弥陀时时护念,或根本不被护念,魔类怨鬼伺得其便,成为魔扰的重灾区。被魔类诓骗,是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如是因如是果,非弥陀之咎。念佛法门确实是带业往生,但决非破戒造恶对往生没有影响。破戒造恶即是恼害众生,与之结恶缘,其菩提心并不真实,属于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中违菩提门。就算所欠结怨众生的业债可带,惑业可带,但染污自性的性罪,恼害众生的罪心,决定不能带之往生。生前若忏不净,就不能自在往生,不入第一类念佛人;若能保证临终特殊定境中决定忏净诸罪,那么往生前一天前一个小时所犯破戒造恶诸罪,仍然不会造成往生障碍,而入第二类念佛人;若不能保证临终最后际的特殊定境中忏净诸罪,就算几十年前的破戒重罪,仍然会造成往生障碍,被归入第三类念佛人;若根本无惭无愧,心无改悔,临终却以善人自居,口称佛名只等佛迎,抱歉,此人绝难往生,这属于第四类念佛人。若能知此,平时破戒造恶,可能对某些人的往生没有丝毫障碍;但对另一些发心并非真实,又不能伏惑未得定心之人来说,就很可能成为严重的往生障缘。印祖曾示,杀业最碍往生,就是此意。你若能保证临终能忏净杀罪,那就不成往生障碍。若杀业累积过多,必得多病短命之花报,临终很可能不得善终,突然横死,来不及念佛,这就成了往生最大的障碍!念佛人当如实掂量自己修行功夫,然后再决定是否破戒造恶,否则若未能往生,不可毁谤法门,怨佛无灵。

念佛人临终往生时,必须先见佛,只有先能见佛,才有之后的往生诸事——佛放光照摄临终人,令其入更深一层三昧定境,或讲经说法,最后是弥陀他力摄人神识入莲台,最后屈臂顷往生极乐,莲池中化生。有些法师只说往生全仗他力,确实如此,后面的往生诸事,全是弥陀威神力(其实也包括本功德力)。但往生之前的见佛,必须具足见佛三力,如《般舟三昧经》中所说。只有具足三力的临终见佛,才是真佛,否则皆属魔事。尤其是被鬼神明窍附体时,当事人并不能察觉,可令念佛人临终前期散乱心境时,或后期特殊定境中皆可见佛。第三类、第四类念佛人中,这类魔扰的实例不少。魔类冤鬼假变本尊接引时,若是采用这种明窍附体的方式而现佛身显佛像,他人也是不能共见,并且当事人心绪妄动,此佛像亦不消失,会有种“境从外来”纯他力变现的感觉。若是魔扰,虽见佛良久,或不放光照摄临终人;或不能令人入深层三昧定境,临终人仍可妄念频生;或不讲经说法;更不会主动摄临终人神识,多是等待临终人主动舍生跟随其“往生”;或暂时消隐,过后再重复接引,直至临终人能主动跟随。正是因为有些法师只谈往生,不讲见佛,更不知见佛须具三力,才令魔类钻空子而扰乱。蕅祖在《要解》中言:“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这正是蕅祖往生三力之说的理论来源,其实莲祖及印祖在著作中也曾提及往生三力。如印祖在《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中言:“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若细细推究,法力不可思议,正是志诚念佛如法修行而令法力得以彰显。再将蕅祖印祖开示与见佛三力对比可知——持名之奇勋、法力不可思议,即念佛三昧力;非心性之极致、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即本功德力;弥陀之大愿、佛力不可思议,即弥陀威神力。所以说,《般舟三昧经》中的见佛三力,即是净宗诸位祖师开示的往生三力。

若想得自力念佛三昧力者,仅需证入观行位初品即可,若减去弥陀加持增上的效果,实际上名字位后心念佛人,即可在一心念佛时而入观行位。念佛三昧力是念佛人能入三昧定境的前提条件。只有依靠定力伏住烦惑,不令起现行,即是伏住第六识之意,令心清净,而入三昧定境,只有在三昧定境中才能观想见佛。蕅祖在《要解》中明示:“持名者,即具观想。”并指出持名念佛的见佛原理同于十六观心作心是,属于三昧定中观想见佛。尤其是临终念佛时,皆有加注想心,期佛来迎。已得念佛三昧者,以见佛决定,故能往生决定。未得三昧的散心念佛人,临终又如何见佛呢?其实,秘密全在临终这个特殊时期。有定功的念佛人是靠自力定力伏住第六识而入定,但临终时无需自力定力调伏,第六识也在逐渐的消亡,随之渐渐消亡,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会有一种不伏而伏不断而断的特殊效果,正是在此特殊时期,若能一心系念佛号,主思往生之事,便会渐入一种非常特殊的定境——无需自力定力亦能得入的临终定境。只要渐入此定境,前期的散心正念会自动过度至定心正念,再加具足菩提心的至诚念佛,此定境即是三昧定境,这样就具足了见佛的条件。正如《观经疏妙宗钞》所示:“彼人(下品人)虽即不成事定,而能十念称佛不散亦为定摄。”而此亦为定摄的十念,也只有在临终这个特殊时期才会发生。若换作平时,散心念佛人如何至诚称念,十念不散仍然也只是散心,不会入定。除非遭遇生死急难非常危急之时,至心十念或能令心境两亡而入短暂定境。同样的,蕅祖在《要解》中就将至心与散心相对,很明显将至心释为定心。《观经》下下品五逆罪人临终至心十念,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明显不是散心称念。不只如此,莲祖在《弥陀疏钞》中释五逆罪人临终至心称念可达理一心。这个十念定心的境界就非常高,普通念佛人是否也能达到呢?答案是——只要临终正念不失,渐入临终特殊定境后,若能坚持熬至临终极限,咽最后一口气时若仍能念佛,那就是理一心的境界。稍微展开解释一下。阿罗汉可凭借自力定力灭掉第六识而入相似位定境,如果阿罗汉一心念佛而得弥陀冥加增上,会令其入分证位定心,即理一心不乱的境界。弥陀他力加持会对念佛人定心有相对增上的效果,这一点必须知晓。至于普通念佛人临终时,只要一心系念佛号,熬过临终前期数天或十数天散心念佛的过程,便会渐入临终特殊定境。随着第六识渐渐灭亡,依第六识而起的见思惑会由不伏而伏转为不断而断,即临终舍念的过程。专心系念之粗念重念会被保留,而六识中的妄念及潜意识中微细妄念,因无力执持而自行舍离。随着见思惑或伏或断,临终特殊定境会越来越深,弥陀冥加之力也越来越大。普通人临终后期会进入乱心位,但念佛人一心持名时兼有弥陀他力加持,故而能将定心定境延续。《称赞净土经》中“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正是此时。有人无条件过度夸大弥陀他力令心不乱,是严重错误的。临终前期数天或十数天散心念佛时,尽管弥陀也有加持,但却仍不能令临终念佛人入得定心正念。只有在渐入临终特殊定境时起,弥陀他力加持效果才得以显著提升,越是最后际,临终人第六识越弱,弥陀加持力用反而越胜。临终人咽最后一口气时若仍在念佛,此人第六识已近似断未断似灭未灭,邻近极限极值,接近于阿罗汉断第六识的相似位定境,兼有弥陀他力增胜,故而能入理一心。如此解释莲祖示五逆罪人临终至心十念可至理一心,完全解释得通,且理论上人人可为!

如《悲华经》所言:“若闻我声发愿欲生我世界者,是诸众生临命终时,悉令见我与诸大众前后围绕。我于尔时入无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现在其前而为说法。以闻法故寻得断除一切苦恼,心大欢喜,其心喜故得宝冥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无生忍,命终之后必生我界。”无生忍,即无生法忍,为法身菩萨境界。念佛人临终佛来接引时,通过弥陀三昧力加持,令其入深层三昧定心,通过讲经说法等方便,令临终人最后可入“无生忍”法身菩萨的定境,即理一心不乱。而能令人入无生法忍的临终特殊定境中的他力加持,对于已得念佛三昧自在往生之人,也同样适用。此即莲祖上述开示的经证。又如蕅祖《弥陀要解》中言:“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傥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蕅祖此段开示,正是强调说明二力法门的临终殊胜——以仗佛力故念佛人临终后期不会入乱心位,只要能兼得弥陀他力加持,就可将定心定境延续。如果念佛人临终虽有他人助念,但其临终后期渐渐倒乱,甚至将要昏迷。一定要生起大惭愧心,未得弥陀真实护念加持,才至于此。此时,念佛人必须重新发真实菩提心,以大惭愧心忏悔心,至诚念佛转心以忏罪,虚伪之心若能彻底转变,弥陀他力必然彰显,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仍然有念佛忏罪往生之可能,故而不可失去往生信心!

蕅祖印祖一再强调,未得一心不乱之人,亦能往生。但散心位人若能往生,必须先见佛,而见佛非是散心时。若散心时称名亦能见佛,名字位普通念佛人皆应平时称念时可见佛身,事实上显然不能。若能散心念佛时就可见佛,普通念佛人临终首日皆应见佛来迎,悉皆坐脱立亡才是,而不应有第一类与第二类念佛人之间自在与不自在往生的差别。而印祖非常强调临终助念,也正是临终助念揭示了更多的临终往生信息。若临终人前期散心念佛时即可见佛来迎,自然也无需助念。通过众多助念实例可知,临终前期明心位时,几乎都不能往生,有的临终人甚至助念了二十多天。而是在渐入乱心位时,临终人自力正念不足时,方需要助念人员协助提醒,这个时期才是助念的关键时刻,也正是这个时期会有人往生,或言见佛。而此时也正是临终特殊定境的形成时期,虽然是特殊定境,但同样具足定境的共同特点——定果色的缘故,只要有念有想,定中极易现相现境,且非常真实立体。民间弥留之际的临终老人,多能见过世父母亲人在身边,就是这个道理。临终特殊定境,并非修行人独有,普通百姓临终时,只要专心系念一物一事一人一境,只要渐入后期特殊定境,便可随着专想之力而“观”见相应对境,异常真实。也正因为是种定境,临终人也极易被外力干扰,无需附体只需附念,即可持念而变各种境界。例如张善和临终见群牛报仇,张钟馗临终见群鸡啄面。如《地藏经》中言:“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母,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鬼神如何变作父母?正是在临终人特殊定境时期附念而变,当然也包括前期散心境时附体而变,进行诓骗和扰乱。再如《楞严经》中言:“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俱时顿现”所描述的正是类似定中的境界。西方医学界作濒死体验研究时,将近一成半的受访者会出现临终走马灯现象。简单来讲,就是濒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回顾了自己一生的过往,曾经几乎被遗忘的事件一幕一幕出现在自己的眼前,而整个过程看似漫长,实际上却极为短暂,通常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对一生过往的回顾。这正如经中所示“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这临终咽气时的最后一念,或是神识离体时的最后一念,本质上就是一种定。此时若能至心念佛,决定是念佛三昧境界,只要菩提心真实,决定能念佛忏罪而见佛往生。《观经》下三品经文皆是临终时,这也正体现了临终时期修法的特殊性。

正因临终特殊定境的存在,才让名字位散心念佛人皆有平等得度的机缘。只要能把握住临终后期的关键时期,只要菩提心真实,至诚念佛转心以忏罪,就算有五逆旧罪,忏净恶道诸罪也只是时间问题,最后皆可见佛往生。正因临终最后一念,临近咽气的前后,正是特殊定境的理论极值理一心的顶峰之际,故而此时十念一念亦能转灭五逆重罪,而得以忏罪往生。也正因如此,才有临终少时念佛,胜于平时百年修行的说法。临终特殊定境中,至心十念可修出定善,可转灭定业,可忏净性罪,决非平时散心念佛所修散善可比。必须知晓,就算终其一生散心念佛,所修散善看似虽多,修时也确实很长,但仍然不能转灭定业重罪,尤其是横死定业。有些人吃素念佛修行了十多年,却仍然遭遇了天灾人祸而横死,这类念佛人屡见不鲜。这正是散善难灭定业的实证,更是佛不灭人定业的有力说明。散善为何难以忏净恶道诸罪呢?真忏悔者,即不贰过。弥天大罪,一忏即消,但前提是你能否不贰过,决定不再犯,决定不再生此造罪之心。若能决定做到,那么之前所造诸罪,便可忏净。否则,常忏常犯,常犯常忏,没有伏惑之力,根本不能忏净恶道诸罪,不能彻底止伏造罪之心。造罪之心不能调伏,即是对自性的染污,正是性罪难忏之根源。有些念佛人修行良久,看似十足善人,其实此人只是顺境中修行,未遇诸多逆缘考验。有些修行人多是道貌岸然,内心烦惑习气潜伏,外人不知而已。只有真正证得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者,才能如蕅祖所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也正如《妙宗钞》所判,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阶位在观行位初品,即是已得浅定之人。真正的善男子必定严持五戒十善,若还犯其中一条,就非是合格善人。因严持戒律,必然由戒得定,真正合格的善人必定是对应粗浅的定力,他有这个定力不再破戒造恶。普通人也正是因为定力不足,才屡屡破戒,常生恶心。中品下生世间善人,也正是因此定力,临终听善知识讲说极乐圣境,而一心念佛,片刻入定,见佛接引而能往生自在。善人自在往生与罪人临终忏罪不自在往生,非是弥陀分别,而是能否达到弥陀接引最低标准(发大乘菩提心的合格善人)的迟速所决定的。善人已经合格,临终首日佛即来迎。罪轻之人,熬过数天或十数天,渐入临终特殊定境之后,稍许念佛忏罪即可往生。而罪业极重者,如五逆之人,必须念佛忏罪至临终最后一念,达定境极值理一心,方可真正忏净五逆重罪,才蒙佛接引。本愿门主张的恶人更易往生,绝对是无稽之谈!所以念佛人千万不要自恃带业往生而不重视持戒。并且恣意破戒造恶即是恼害众生,此人菩提心绝非真实,逆菩提正道而修,正如印祖所示,心与佛背之人绝难往生。不但不易往生,因不得佛持佛护,故而临终时魔类怨鬼能伺机扰乱,临终魔扰情形会更为复杂更为多样!不能往生,是因地不真,非诸佛之咎!

再者,如莲祖《弥陀疏钞》中言:“〖疏〗问:既云七日,彼临终十念,特俄顷耳,何得往生?答:正以一心故,如智论中说。又自力他力,如那先中说。〖钞〗智论云:临死少许时心,何能胜终身行力?答曰:虽时顷少,心力猛利,是最后心,名为大心,当知即是一心不乱故。那先经云,王问那先,人生造恶,临终念佛,得生佛国,我不信是语。那先答言:如持大石,置于船上,因得不没。人虽本恶,因念佛故,不堕泥犁,而得往生,亦复如是。则己之心力,佛之愿力,交相成也。”问中针对阿弥陀经七日一心不乱往生,与观经下品下生临终至心十念亦能往生,提出设问,十念太短暂了,为何能往生呢?莲祖直接以“一心”作答,临终至心十念,正是智论中的最后心、大心,本质上就是一心不乱!非但如此,莲祖更将五逆罪人临终至心十念释为理一心的境界。有人觉得莲祖此种论断,太过高深,普通念佛人根本做不到。其实不然,若论平时念至理一心确实难如登天,但放在临终这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反而人人可为,这正是临终特殊时期特殊修行的特别所在!再参照《悲华经》相关经文,正是临终特殊的二力修行,才让不可能变成可能。莲祖理一心之说,也决非随口乱说,通途教理中,须修无生忏实相忏至理一心,方能真正忏净五逆重罪,决非修取相忏得浅定者能行!那先经大石置船之例,有人竟讲成全靠佛力,泯灭自力,这有严重过失!为了避免这类误区,莲祖追加开示:“己之心力,佛之愿力,交相成也!”临终特殊定境中,必须有自力正念,弥陀才能随缘增上,随着第六识越灭,所入定境越深,弥陀加持力也越来越大。达第六识灭亡之际,最后一念的理论极值可达理一心不乱,十念一念灭五逆重罪,正是此时。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十念,亦当如是注解,决非散心十念。可再参考《蕅益大师释至心十念偏指定心》一文。

祖师大德常言临终十念一念亦能往生,但必须知晓此句开示有严格的前提条件,及特定时间!已证念佛三昧者,只要信愿真实,临终首日定心十念不必忏罪亦能往生。对于名字位散心念佛人来说,必须是临终后期的特殊定境中,具足菩提心之真信切愿,能至诚念佛忏净诸罪,能决定见佛之定心十念!后者是必须通过发菩提心至诚念佛忏罪的!理论上,在临终人最后咽气之前,就算遭遇非常极端的情形,也不排除十念往生的可能。例如,临终人最后际的回光返照时,意外横死而神识能保持相对清明时,就算进入濒死体验神识将要离体出现走马灯现象时,若仍能再次生起正念正愿,以大惭愧心忏悔心,发真实菩提心,或暗合菩提正道,至心十念,甚至一念,亦能往生!必须注意,此十念一念忏悔念佛往生,绝不是本愿门所主张的信心决定而口称佛名十声既可全仗他力往生。此十念一念中必须具足西方成佛倒驾慈航再度众生之真实愿心,至心念佛忏悔转心,能将当下心境至少提升至观行位初品,即恢复真实善人的最低标准,便可决定蒙佛接引!因为是临终特殊定境的最后一念,只要发心真实,若能至心十念不散,兼得弥陀大愿力冥加增上,决定是理一心不乱定善的境界,五逆极重罪业亦能十念得灭!望念佛人必须牢记往生誓愿,贯穿整个临终时期,就算前期病痛剧烈难忍甚至昏迷,或是时而倒乱时而清醒,甚至突发心梗等种种极端顿死,只要神识能再次恢复清明,或是咽气前的短暂回光返照时,或是肉身假死而神识仍有相对意识时,或是神识将要离体或已经离体时,仍然有往生的可能,《普贤行愿品》中所言的愿力引导,正是此时此刻。如若被临终种种业境迷惑,皆不是蕅祖所言的深信切愿——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而临命终时,最后刹那,就算一切诸根悉皆散坏,此最后一念若能相应,即可乘佛强缘而往生极乐!临终十念一念往生,绝非虚言!但此十念绝非平时散心十念,亦非临终前期散心十念,亦非愿心不真之定心十念,必须是具足菩提心而能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合格善人身份的定心十念,绝不可错解而令人误会法门!

延伸阅读…下一页…

→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往生前先见父母、天人、地藏来迎均属魔扰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