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见佛与临终见佛的真伪辨别
多种方法皆可令人见佛,如定中见佛、梦中见佛、感应见佛、附体见佛、施术见佛……。不管哪种形式见佛,皆有伪作的可能。念佛人必须掌握足够的防魔常识,增加防魔意识,才可避免魔类钻空子,预防魔扰。辛辛苦苦修行数载,忙了大半辈子,若以堕入魔网而告终,岂不可惜!
辨别见佛真伪之前,须先知佛门见佛原理,及见佛三力。念佛方法虽多,见佛原理皆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与十六观原理同。《弥陀要解亲闻记》中云:“若能观一丈六尺之像,与实持无量寿佛之名。何尝废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名号,是心是名号之旨。故观劣者,即摄胜观。持名者,即具观想。”由此可知,主修持名念佛之人,若能见佛,其原理仍是心作心是。尤其是临终持名念佛时,加注期佛来迎之想心,故而渐入临终特殊定境后若能见佛,实质上仍属观想见佛。……见佛三力出自《般舟三昧经》——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一心念佛而见弥陀时,是自识所作,弥陀冥持,修德有功性德外显,自他三力和合,三昧定境中心作心是之不二化佛(破事识者可见报佛)。……综上所述,能见弥陀化身的最浅阶位,只须观行位初随喜品,这个阶位一点不高,其定功大抵欲界定上下,人人可修。《妙宗钞》判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阶位与此同,这一判定非常关键,为我们提供了判定念佛人决定往生的诸多方法——合格善人、中下品五戒十善、已证观行位初品、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定中随意见佛、能修定善灭定业忏性罪、不再起惑造恶、临终正念不失、可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为何不能只以感应来解释见佛原理呢?《妙宗钞》释见佛原理,主要从两个方面——感应道交、解入相应。感应道交又二:明佛入生心、相随物现。众生心净,有净心感,弥陀法身自在,能于众生定心中,随心现像。如果只从感应的角度来解释见佛原理,会出现一个误区——佛体异众生体,感召方入。对大乘实相之理不甚了解之初学,必然会生起邪见:心外有佛,生佛体二。如果生佛判体失败,错解了整个大乘佛法之根基,饶是你讲经天花乱坠,所行却是佛门内外道。……
为何必须是在三昧定境中见真佛呢?首先,须知见佛属于清净相,见佛是大福报,只有业障清净到一定程度,才能见得佛菩萨的身相!修取相忏之人,必须忏至恶道罪业清净,方能定心中见佛见光等瑞相。至于念佛见佛往生,也是有最低条件的,须是合格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对应的修行阶位,《妙宗钞》判为观行位初品。即世尊在地观成时,言其初得三昧,临终决定往生的阶位,亦是中品下生世间善人自在往生的阶位。这个最低的往生标准,就包含了初具的念佛三昧力,是其在念佛三昧定境中见得真佛而往生。至于名字位念佛人,包括五逆十恶之人,若想往生,必须在临终最后特殊定境中忏净恶道诸罪,恢复合格的善人身份,方蒙佛接引。…… (西归西指)
· 见佛原理 见佛三力
· 定中见佛
· 感应见佛
· 梦中见佛
· 施术见佛
· 附体见佛
· 临终见佛
· 附 关于判断临终往生成功与否
· 附 平时魔扰与临终魔扰的识别
· 附 相关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