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超度常识问答 - 文章正文  │ 文章推荐
隔阴之迷何解

  是指凡夫死亡之后,神识投生转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缘,一概无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阴之迷。这是站在凡夫未证成果位来说,业障深重所蒙蔽,智慧被覆盖,佛性不能彰显所致;如同一面宝镜,宝镜上面有尘埃,宝镜上一旦有尘埃,此镜就没有普照的功能;要有普照功能必须力求拂拭镜面上的尘埃,令其清净无染,那么,宝镜本有普照之功能,当下即生效。

  同样理由,凡夫有隔阴之迷,若能广修戒定慧,即能息灭贪嗔痴,内心所有一切迷惑颠倒,烦恼习气当下解脱光明,菩提自性自然照耀十方,对过去无始劫之事即能了之知始终,隔阴之迷站在证成果位的圣者是不存在的,通常是指未证成果位的凡夫而言。

  菩萨圆寂,再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吗?

  菩萨类别有五十二阶位,菩萨,境界高低深浅有异,不可一概而论,若证得法身(初地以上)之菩萨,就没有隔阴之迷,转世为人,能知宿世因缘;若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转世为人,要知道宿世因缘,就不是那么容易之事了。(如本法师《佛学问答》)

  甲乙二人同修净土,甲发愿说:‘我命终时,一定要求得上品上生,如果是银台和铜台来迎接,就决不往生,愿意再生娑婆。’他的理由是在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在极乐世界修一年。乙发愿说:‘我不求品位高低,眼前能够往生就先往生。’他的理由是菩萨都有隔阴之迷,先了生死,才是最稳当的计策。请问这两个人愿望,谁最可取?

  乙最可取,甲好说大话,还不懂得净土的含义。他错在再生娑婆,去取金台,不知道一生西方就不退转,一生候补佛位,怎么还会忧虑取不到金台呢?如果引怀玉大师为例,那就要知道大师誓取金台,仍然在当生。(李炳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问:窥基法师前世是一位自迦叶佛灭法时代修灭尽定,到唐朝时代幸遇玄奘法师取经因缘即转世投胎中国,十六岁中状元,其间迷住假乐,修行如是之久尚有隔阴之迷,那么在修学期间中,神识曾去六道中投胎过否?假使无去投胎,入定之中神识到那里去呢?(耀根)

  答:修大乘菩萨,果证七地以上,入胎始无隔阴之迷。修定时间,神识即在定中,定者不动之义,无来无去,可长可短。动尚非定,况入六道。(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

  问:隔阴之迷怎么解释?

  答:这个迷就是无明。以菩萨来说就是没有完全断尽烦恼障、所知障,即使是登地以上的菩萨再来,根据悲愿再来,他还是有隔阴之迷。为什么呢?因为一地至七地还有分段生死,烦恼障、所知障都要随时现行,二障种子未断,所以,另外投个母胎,他就难免被这个无明障、烦恼障的现行所迷惑。经过七地后到第八地,虽然烦恼障的现行被彻底伏除,离开了分段生死,转入变易生死,但二障种子必须在十地后金刚道,才能全部断尽。必须把二障种子全部断去以后,才没有迷。因此,必须要经过修行,经过修的阶段,以戒定慧和十度行,分分断烦恼分分证真,慢慢发起神通以后,才晓得自己发的什么愿力而来,晓得自己处于什么果位,是几地菩萨。(惟贤法师)

  按:如本法师言“初地菩萨,就没有隔阴之迷”,此为别教菩萨。惟贤法师言七地菩萨还有分段生死,此必不是别圆二教菩萨。注意判教区别。

→ 其他相关文章
· 何谓超度
· 藏通别圆四教浅释
· 乘愿再来的菩萨,也有隔阴之迷吗?
· 什么是涅盘、分段生死、变易生死?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