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生求受三坛大戒不久,他下面有几个问题,如果舍比丘戒,只持菩萨沙弥戒,丛林初一、十五布萨日,我是否能参与听诵戒?舍戒后还能搭七衣吗?到寺院挂单,戒牒还可以用吗?如戒牒不可用,应如何处理好?
答:我觉得是这样的,你受了三坛大戒,你受了就算了,不要再问这些问题。为什么?蕅益大师是研究戒律的,他告诉我们,中国从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了;换句话说,三坛大戒是有名无实。所以蕅益大师他那个时候受戒之后,他就把比丘戒舍了,他持沙弥菩萨戒。他的学生,就是他的徒弟,也是他的侍者,成时大师,成时大师看到老师持沙弥戒,他自己不敢跟老师比,自己一生受了戒,他退到什么地步?退到出家优婆塞。只是努力把十善、五戒修好,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他给我们做的榜样。
我们今天受这三坛大戒,实在讲很难。受戒,前面要有基础,现在不讲求了,没法子,什么人才能受戒它有条件的。我们修净土,我们接受《观经》里面“净业三福”作为我们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头一条,头一条是什么?善男子、善女人。你有善男子、善女人的条件,你才能受三皈五戒;没有这个条件,不能受,受了你会造很多罪业。你不受,你造的罪业是一重罪,受了之后,你又加一重破戒罪,你是二重罪!所以传授戒的师父他很慈悲,他不会叫你犯罪。那就是说,第一福你做到了没有?没有做到,不可以受三皈五戒。所以,现在的三皈五戒叫结缘,跟你结个缘,不是真的。三皈五戒都不是真的,三坛大戒怎么会是真的!哪有这个道理。今天十善业道你做得到做不到?做不到。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在家、出家佛弟子就不学小乘了,以前学。佛在经上讲得很清楚,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佛不承认。所以,小乘经典我们中文藏经很完整。唐朝中叶之后为什么不再学了?而是这些大德们他把儒跟道代替了,这个可以。所以我们现在重视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用它来代替小乘。一定要把这两样东西百分之百做到,十善业道就很容易,你真做得到了。十善业道做到了,你才能受持三皈五戒,有这个基础才能受出家《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真做到了,这是真正沙弥,才有资格受大戒。所以受了就算了,不要再认真,好好念佛求生净土就好。他问的几个问题我都不想答了,他第二个问题,如果不舍比丘戒,把七衣、五衣、钵具施舍与人,只搭七衣是否如法?这我都不说了。(憶栖法师)
○附文: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有五缘故舍:“问:有几因缘比丘律仪受已还舍?答:或由舍处学处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没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断故,或由弃舍众同分故,比丘律仪受已还舍。”即是由于这五个方面的原因,可以使已经领受于心的比丘戒法失去。
如果受戒而不守戒,那是带戒行非,对自己对佛法都有莫大的损伤作用。律上指出,若实在不愿意持戒或没有能力再坚持戒法,则可以自觉舍所学处。只要对一个能听懂他所说的话的人清清楚楚把要舍戒的意思说明白,就舍戒成功了。在四分律中说到有一语舍戒乃至十一语舍戒事。在作法舍戒时,或是说话不清楚、意思不明了等等情况下都是不成功的,在萨婆多部毗尼中甚至规定得向比丘舍戒才算舍戒。
佛教的所有修行是以戒行为基础的,一旦违犯佛戒的根本,就会象断头之人,对于圣道的进修就有非常大的障碍,甚至这一生也无望于证道解脱。哪怕是迫不得已的舍戒而后再受,也是许可的,却不主张带戒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