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动物叫佛性,在植物、矿物叫法性,这个说法对吗?既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何以植物、矿物不能说它们也具有佛性,而以法性称之?
答:你这个疑问是在后半部,不在前半部。法性包括佛性,佛性不包括法性。法性的范围大,佛性的范围小。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换句话说,佛是有情,是有情众生修成的,所以叫佛性。法性不要修,法性,这两天也跟诸位说过了,所有一切的法,这一切法,我们指物质还有非物质。虚空是非物质,虚空不能算是物质,但是它也是一法,这都从哪里来的?性变现出来的。所以虚空既然是一法,当然它有法性,它的法性跟植物、矿物没有两样,一个性。所以这个性都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里面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
那么说佛性?佛性是动物,动物有见闻觉知,这是他具备法性,但是他迷了法性。怎么迷了?他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这个就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那个一切众生是讲九法界众生,有情众生。虽有佛性他不能证得,就是夹杂着妄想分别执着。要怎样证得?必须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你的佛性就现前了,佛性就是法性。到那个时候你才晓得,晓得什么事情?晓得整个宇宙是自己,不可思议!整个宇宙是自己。
这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在性里面,在法性里面没有大小,就是没有对立,大小是对立的。没有对立,没有大小,没有长短,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先后,这个境界佛在《华严经》称之为不思议解脱境界,我们没有办法想像的,那是诸佛如来所证得的境界,真的得大自在!这个才是宇宙诸法的真相,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就是在此地。你看看禅宗里面,哪一则公案我记不得了,有一个开悟的人,他说了一句话,“遍法界虚空界是沙门一只眼”,这个就是完全肯定宇宙是自己,自己就是宇宙。所以要入了这个境界,你看中峰禅师开示里面两句话你就能懂,“阿弥陀佛就是我自己的心,我心就是阿弥陀佛;极乐就是此土,此土就是极乐”。你只要明心见性,确实就入这个境界。
你入这个境界,别人不入这个境界。我们两个坐在一起,入境界的人住极乐、住华藏,不入境界的人住这个地球、住这个秽土。那就是两个不同的维次空间,确确实实不一样。这也就说明了,佛在经上常常讲的“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想这个道理是不是这样的?所以一切法是从心想生,你的心清净,这个世界是净土;你的心善良,这个世界纯善。所以实际上讲,外面境界没有染净,也没有善恶,染净善恶在哪里?在自己的心。是你自己的心把外头境界扭曲了、改变了,是这么回事情。
诸佛、法身菩萨住净土,他心清净,他心善良,纯净纯善,他把所有一切现象都改变成纯善,改变成纯净,他受用净土。我们这个世间人心不善,不清净,这个不善不清净,麻烦很大。这个世间许许多多的灾难,往后这个灾难愈来还愈严重,什么原因?不善的念头,不善的行为所造成的。道理在此地!
这些道理只有佛的经典讲得透彻、讲得明白,其他宗教也都有说,但是没有佛经讲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白。我们要学习一定要懂得经教的意义,“愿解如来真实义”。你理解之后,你要能把佛所说的,变成我自己的思想见解,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那你才真正得受用,真的问题解决。你要问说到底解决什么问题?跟你说解决“不生不灭”的问题。古人常讲生死事大,生死问题解决了,生死没有了,还有什么问题?你当然得大自在,当然得大安乐,解脱境界。(憶栖法师)
○憶栖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情是有情众生,无情是指像我们现在所讲的植物、矿物,是无情的,就是它没有感情,没有情识;动物都是有情的,动物是有感受的。情与无情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一切万物,有情就是所有一切动物,佛说了,都有佛性,有情的众生有佛性,这点诸位一定要记清楚,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并不是佛性外面还有个法性,是一个性。一个性为什么叫两个称呼?是因为有情跟无情不一样,这点差别,其实是一个性。既然有情众生能成佛,他有佛性他当然能成佛;无情的众生,法性就是佛性,所以无情众生也成佛。这是《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是圆满,种智就是成佛,就是圆满成就一切种智。除了大乘佛法之外,从来没有听说这个说法,这才是真正究竟圆满;情与无情同一体。
有情众生成佛我们听说过,过去有不少佛成佛了。现在?佛跟我们讲的,此界、他方也有不少现在的佛,阿弥陀佛就是现在佛,并没有入般涅盘。未来的?经上给我们说,一切有情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想想也很有道理。无情成佛,没听说过,什么时候听说树木花草成佛了?什么时候听说桌椅板凳成佛了?没听说过。实在讲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情成佛,无情就连带成佛了,是这么个道理。禅家所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佛性,也见了法性,因为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见性叫成佛。我们迷的时候,所见的是色相,没有见到性,见到相;觉悟了的人,他在相里面就见到性。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话说得非常正确。
按:看过惟觉法师《佛性与法性》一文,解释两者差别,同于憶栖法师前问,从有情无情角度来阐述。为何附录文中,相关开示却与前问所有不同?若想弄清此中差别,必须知晓权教与圆教的不同。权教观点,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一切草木器界,不能成道及转法冏錀。圆教主张,谓色与心法,正报与依报,此四者无非是一佛之色心正依(色包有情无情,依只无情),并无差别,是谓“中道佛性”。如《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中言:“身土不二者,现见身体是身体,房屋是房屋,此皆众生妄见。如实而论,房屋即自心中之房屋,身体即自心中之身体。即一心之寂体而为土,即一心之照体而为身。原是一心,云何言二。故曰身土不二也。”极乐国土,有情之海众化鸟,无情之风动树网,尽是弥陀之妙体,全吐广长之舌相。故言:“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无一物非佛身,无一物不转法冏錀。若知权教与圆教的差别,自能理解法师某些语境中,针对佛性与法性的开示会有不同。以后,当我们再碰到某一教义,某些法师之间开示有不同,或佛经之间开示有出入,不可武断的先否定谁,而是想到佛教有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等判教,有了义不了义之分……。判教不同,某些观点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例如始教大乘认为一阐提不能成佛,而终教大乘肯定一阐提能够成佛。这类差别其实还有很多,不妨阅读一下《天台宗纲要》,适当的学习一些代表大乘佛学高峰的天台教理,对以后的修学不无裨益。阅读推荐《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圆教无情作佛含义)、《“情与无情”以何种因缘“同圆种智”?》。
补:《宗镜录》第八十卷:问:夫言佛性,境智俱收,故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云何教中云,在有情数中称佛性,在无情数中称法性?答:在心称佛性,在境称法性。从缘虽别,能所似分,约性本同,一体无异。……在有情中名佛性,在无情中名法性,一如未曾异,而得法佛之名,以真如体一能应二缘。且如有情正为佛缘时,有情未曾无法性。无情正为法缘时,无情未曾无佛性。何以故?二性相冥故,但犹色心,事有优劣故,二性冥伏不现,各从自体,得法佛名,非全无性。清凉记云,法性即佛性者。故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为佛性者,无法非心性。则不隔内外,而体非内外,内外属相,性不同相,何有内外?然迷一性,而变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变无实,故说墙壁,言无佛性。以性说相,无非性矣。境因心变,境不异心。心若有性,境宁非有?况心与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岂乖?若以性从相,不妨内外。若以外境而例于心,令有觉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见外道之法。故须常照,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无所惑矣。故知佛性,非内非外,随物迷悟,强说升沉。又今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就计此义,自有浅深。一谓精神化为土木金石,枭獍负块,以成于子,情变非情,非情变情,斯为邪见。不异外道众生,计生草木有命,故不可也。若说无情同一性故,则稍近宗,亦须得意。彼本立意,约于真如自体遍故,真实之性无有二故。涅槃经说,第一义空,为佛性故,一切法中有安乐性,摄境从心,无非心故,色性智性,体无二故。如是等文,诸经具有。今谓此释,太即太过,失情无情,坏于性相。若以涅槃第一义空,该通心境。涅槃可以简于瓦砾,言无性耶。今直显正义,谓性与相,非一非异,情与非情,亦非一异。故应释言,以性从缘,则情与非情异,一如涅槃简去墙壁瓦砾等故。二无觉不觉者,真性之中,无心境故。三无非觉悟,以无情性,融觉性故。
百门义海云,谓觉尘及一切法,从缘无性,名为佛性。经云,三世佛种,以无性为性,一切处随了无性,即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无情故无。今独言有情者,遍世劝人为器,常于一毛一毫之处,明见一切理事,无非如来性,是开如来性起功德,名为佛性。是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情与非情,皆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