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
问:禅宗有‘明心见性’之法门。……(张进添)
答:性是本性,心是真心,心性二字,在禅宗多不分讲,即有时说心,有时说性,然实指一事也。在相宗则心性每分言之,虽分言之,不过动与不动之间,仍非二事。区区亦是粗略解释,此乃佛学根本问题,初学者实不易领悟。心性本自空明,后迷而染,则颠倒妄思妄见,即生死六道,而无了期。佛有多法,遵之而修,可断见思妄惑,断后心性即明即见矣。明见谓之觉,此觉有深浅大小,不能一概而论。
问:本性不可分为一整体但众生尚未明心见性,以前的本性是否能与佛的性合为一体,或不能称为本性?(鲜纯贤)
答:佛与众生,性皆可称为本,但觉与迷时,性不能合耳。兹举喻以明,如明珠两颗,一本洁净,一涂垢尘,净者光自显,垢者光自隐,显者光未增,隐者光未减,虽不增减,光不能交,似净者自净,垢者自垢,如去其垢,两光不分。
问:见性之人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现在要请问,见性以后有神通或是没有?(周慧德)
答:见性即是除惑,除惑有深浅之别,见思惑尽断者,自有神通,故神通亦有大小之分,不能一概而论。
问:古德云‘向善知识,问见性之路而使心悟,答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这句与楞严经所说的‘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是不是相反的?(周慧德)
答:古德所云,其意即‘歇即菩提。’‘但去凡情,别无圣解。’经义大旨,‘远离世间憎爱。’亦即歇了与去凡情等,两不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