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
问:非有非空,即有即空,……?(张瑞良)
答:觉性说有说空,皆偏而不圆,不符真际。实则空含妙有,有本真空。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是空有不二,其妙处在是,不可思,曰心行处灭,不可议,曰言语道断。夫如是,安有四句百非。
【四句分别】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即以肯定、否定、复肯定、复否定等四句,分类诸法之形式。又云四句法。四句,即由一种标准(A),或二种标准(A与B),把诸法分类为下列四种(四句):第一句“是A(非非A)”,第二句“非A”,第三句“亦A亦非A”,第四句“亦非A亦非非A”。有时非A即B,在任何场合,A与非A(或B)均有相互包含对方之关系。例如对有、无而言,可成立“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称为有无四句,于诸经论中,常以四句法形式,解释各种义理!如‘中论’卷一“无生四句”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俱舍论》卷二十五“厌离四句”为“厌而非离、离而非厌、亦厌亦离、非厌非离”。《成唯识论》卷一,所举外道之“一异四句”为“一、异、亦一亦异、非一非异”。《法华文句》卷三上之“权实四句”为“权、实、亦权亦实、非权非实”。此外,对有与空、常与无常、自与他、净与秽等,均亦可作四句分别而解释。四句中,第一句为单纯肯定,故称第一单句;第二句为单纯否定,故称第二单句;第三句为复合肯定,故称第三俱句、双亦句;第四句为复合否定,故称第四俱非句、双非句。
然佛教真理不得仅用此四句分别而把握!因其空不可得,故《大乘玄论》卷一云:真谛理乃“离四句,绝百非”。百非即是对有无等一切概念,一一加上“非”字,以表示否定意。此即谓,佛教真理不仅不宜以四句未分别而已,而是超越百非之否定。
【不二法门】《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独一无二的方法和诀窍。元·方回《赠刊工程礼》诗:“镂金镌石切瑶琨,深入诗家不二门。”佛法中有无数“法门”。简单地说:“法门”就是入道的门径;所谓“不二法门”就是不可思议、无所分别的绝对真理。《涅槃经·狮子吼品》说:“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可见“不二法门”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槃境界。语本《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先有三十一位菩萨,认为消除生灭、垢净、罪福等对立面,即“不二法门”。文殊菩萨认为,“无言无说”才是“不二法门”。文殊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赞叹:这才“是真入不二法门”!(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