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念佛往生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 蕅益大师开示:名字位初心未伏烦恼,不定往生

  悟道法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摘录

  蕅益祖师对至心也有注解,我们也大概讲一下:“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未离散动,未伏障种,乃名字初心,故未能获清净轮相”。初始学习求愿至心,求愿就是说有这个愿望,开始在学习这个至心,但是我们这个心还没有离开散乱妄动,这个妄念还伏不住,控制不住,好像我们念佛妄念还止不住。乃名字初心,这个名字就是天台宗把佛分为六即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名字位初心,初心就是刚开始,我们现在刚开始在学习,在念这个佛号,你还没有伏烦恼,就是我们老和尚常讲,你烦恼还伏不住。烦恼伏不住,我们往生没把握,要看临命终运气好不好,临命终运气好,遇到善知识大家助念,有可能会往生;如果临命终业障现前,往生还是有障碍。所以这个是初始学习求愿至心,这个不能得善相。这就说这个至心还不及格,讲这样大家就比较容易明白,还不及格。

  “第二种,中下至心者,即是摄意专精,能得欲界细住,或是初随喜品,或是名字后心,故亦可得清净轮相,多是冥益”。第二种至心有下中上三种,下至心就是最低的,最低的至心就是一心系想不乱,心住了了。每一种它的功夫层次也是有等差的,这是讲个大类。摄意专精,意就是意根,你的意根收摄了,你很专精的定在这句佛号上,这句佛号一提起来,所有妄念就伏住了。能得欲界细住,欲界就是我们在欲界天,三界里面欲界天第三层天以上的,欲界未到定,有相似禅定的功夫,但是还没有达到色界禅定的标准,这个欲界。或是初随喜品,这是天台的随喜品,天台宗《教观纲宗》里面讲的,功夫的一个层次。或是名字后心,名字即佛,刚才讲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他是名字初心,初就是刚开始,后心就是他后面功夫深入了,我们一般讲达到功夫成片,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所以他也可以得到清净轮相。但是多是冥益,冥就是感应还不是很明显,暗中感应。……

  我们修净土法门,有前面那两种我们就可以把握往生了,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了,我们只要能够做到前面讲的一心系想不乱,我们带业往生就没问题了,这是最起码的。……唯有净土法门可以带业往生,但是带业往生也要达到至心,起码要达到下至心、中至心,能够达到下至心就有把握往生,我们先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我们一般人都可以达到。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摘录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附:《阿弥陀经要解讲义》摘录

  明蕅益大师要解 清圆瑛法师讲义

  《解》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

  (讲)此疑散心称名。能否除罪。答。佛之名号。具足万德。不可思议。岂有不除罪之理。但不一定往生净土。下二句明不往生之故。以悠悠散善。散心称名为悠悠散善。力不充分。所以难敌无始以来。生生世世。所积众罪也。

  《解》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中)。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

  (讲)此引证。当知是叮咛告诫。应当知识。积罪假使是有体相者。则尽虚空界。皆不能容受。虽然于百年中。昼夜称念弥陀十万声。一一声皆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其所已灭罪。不过如爪上土。未灭之罪。如大地之土。其相去几何。

  《解》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

  (讲)此专重一心不乱。唯有念佛。念到事理二种一心不乱。则有殊胜力用。必得往生。譬如健人。指勇健之将被围。以有勇健之力。可以突破重围。挺身而出。非复三军之力所能制耳。三军。喻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也。

  《解》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慧)[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者)。皆已成佛。岂不信(欤)[哉]。

  (讲)此喻证。念佛便为成佛种子。永劫不坏。如金刚之坚固。终不可坏。引佛世一老人为证。失声念佛一声。当为得度之因。况专心念。一心不乱念耶。又引法华经。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岂有不信哉。

  《解》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

  (讲)此诫劝也。伏愿缁素智愚者。缁指出家人。著染衣曰缁。素指在家人。看白衣为素。无论上智下愚。于此至简易。至直捷之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圆顿难修。而辄生退却推诿。勿视为直捷易行。而漫不策励精勤。勿视为简易浅近。而妄致藐视轻慢。勿视为无上高深。而不敢承当担任。此句明第一义谛。即心即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之理。

  《解》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

  (讲)此文明三要。所念之佛。即境要。以一句佛号为系心之境。不可思议者。以佛即是心故。能念之心。即心要。心为诸法之本也。不可思议者。以心即是佛故。能所不二。心佛一如。即法门要。声声皆不可思议。声声相续。念念相应。即如优昙钵罗华。时时出现。以喻佛身出现也。此解解此三要。要者。妙也。妙则不可思议。心境法门。三皆不可思议。此解亦不可思议也。初正示无上因缘竟。

  按语:念佛法门带业往生,是针对通途自力法门断见思惑竖出三界而提出,此处的带业偏指见思惑业,一品未断,只须伏惑即可横出三界,也称伏惑往生。临终往生时,如果惑业现行,是绝对不能往生的,这一点必须知晓。临终最后一念往生前所造诸业皆属旧业,所欠众生业债皆可带,未断见思等惑业亦可带,但染污自性的三恶道诸罪绝不能带,这点一定要分清。我国祖师大德无不判观经下三品恶人念佛属忏罪往生。观经明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诚如蕅祖所言,往昔积罪如虚空界,如大地土。九法界相对佛界而言,皆属染污,皆可称罪。极乐无三恶道,但有人天水平的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平行转生同居土相对最易。恶人本当堕入三途,临终至诚念佛忏罪转心,只须忏净三恶道诸罪,恢复善人身份,即可蒙佛接引。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释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往生阶位为观行位初品。释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时,初证三昧,临终决定往生对应的阶位亦为观行位初品。如是可知,念佛人只要念至观行位初品,得最低伏惑事一心不乱(可称三昧),能修定善,可灭性罪定业,三恶道诸罪消灭,皆可入决定往生自在往生之流。断惑事一心与理一心者,已入圣流,可凭自力竖出三界,非易行道所重。诸罪本空,依心而起,恶心生诸罪生,心灭罪灭。恶人临终念佛忏罪,全赖发真实菩提心,以转三恶道诸罪心。散善难灭性罪定业,但临终有胜方便,任何散心念佛人,只要临终能保持散心正念,熬过数天或十数天,第六识渐灭间断之际,会逐渐进入一种特殊的临终定境,由散心正念转为定心正念,弥陀加持力亦随之渐增,越是后期定境越深,理论极值可达理一心,临终十念能灭五逆重罪,正是此时。名字位初心,通修未修,不能伏惑,难修定善,往昔破戒造恶之性罪定业难以忏除清净,是否有横死定业先于成熟不定,是否造罪不定,临终情形不定,故而不入决定往生之辈。若想决定往生,必须有足够的证量,并非口头上信誓旦旦我深信切愿,就能决定往生。没有定力不能伏惑,明天是否破戒造恶逆菩提而修,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决定往生?决定往生是中品下生世间善人的标准,决定不再造三恶道诸罪。世尊在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时,才授记此人临终决定往生,但对前两观日观和水观成时,世尊却只字未提,此中都有很深的道理在。本愿法门佛体判定失败,误以为众生心内惑业不障西方弥陀,才有纯他力救度之说,片面夸大弥陀他力,把佛比作神明般,很多观点都是自相矛盾的。本愿法门提倡拈除自力修行,不持戒不忏罪不发菩提心,就一个信字万能。本愿法门解释不了为何有人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自在往生,有人却躺在病床上熬上十多天奄奄一息了也不见弥陀来迎。人家是念佛功夫修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生死自在,他们却主张拈除自力,本末倒置,还解释什么?盲目的迷信本愿法门,虽然能让人自信满满,但必须知晓坚信往生并不等于实际往生。念佛人都应有“已是西方人”的往生信心,可去疑心这个往生大障,增加往生信心是正确的,但信只是三资粮的一个方面,还有愿与行,千万不可偏废。断惑一心确实难证,但最低伏惑事一心不乱,只相当于欲界定,还远远不及初禅,任何人皆可证得。只要发真实菩提心,严持五戒,精进念佛三年五载,皆可证得。往生传记很多,念佛三年五载就能预知时至坐脱立亡的真实例子比比皆是,未录入的往生人只能更多。生前未得伏惑一心者,也不可失去往生信心,一定要把握住临终后期的真实发心与忏罪,因缘具足皆可往生。

→ 其他相关文章
·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是梦中往生吗?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三种忏悔修法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