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念佛往生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是梦中往生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选录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样修学的念佛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梦见阿弥陀佛。当然下辈里,功夫也有深浅不同。功夫深的也预知时至、也见到三宝来迎;下辈功夫往生的只是‘梦见’。此处梦见不是作梦,‘梦见’是说他临终见到的佛,就像梦中见到的一样,不是那样的清楚明白。换言之,他没有办法告诉家人。确实有这样往生的人,他在临终的时候,头脑一定清醒;不清醒不能往生。临走的时候,他嘴巴在动,大概是见到佛菩萨来接引他,他想要告诉家人他跟佛去了;但是没有声音,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所以,境界不像前面那样的清晰,如同作梦;但他确实不是在梦中。像这样的境界,一般人平常也有,遇到感应,似梦非梦,境界比梦中清楚,但是比实际,又好像差一点,但确实非常清晰。似梦非梦的境界,他的功德比中辈要差一等。所以,他的智慧功德不如中辈往生的人。

  本经讲专修念佛往生法门,开为上、中、下三辈往生。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将三辈开成九品,说得更详细;可是诸位要晓得,九品的每一品又可以开为九品,这才知道每个人修学的功夫不一样。论功德智慧在西方极乐世界,是有差别的,论福德、神通、受用是决定平等,凡夫跟法身大士没有差别。

  黄念祖老居士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选录

  ‘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正第廿‘临终接引愿’之成就。弥陀愿海所惠真实之利也。《称赞净土经》云:‘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经中‘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是为净宗之心髓。因佛力加被,行人心始不乱。于是十念相续,便得往生。故称净土为果教,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是普被万类之慈航,均在是也。经云下辈者,‘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更显此不可思议之他力。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梦见彼佛’下有两释,其义稍异。一、望西谓先是梦见,临终时是眼见佛。疏曰:‘三辈俱有梦见眼见故。《觉经》中说上辈云:‘于其卧睡中,梦见无量清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与诸菩萨、阿罗汉,翻飞行迎之。’中辈亦同梦见彼佛。往生先兆,临终来迎。本愿胜益,故俱应有。若无佛迎,本愿虚设。然今文中,无来迎者。且为分别,三辈差异。谓上报佛,中是化佛,下梦佛故。以实而言,梦见之后,可见佛迎。故《观经》说,化佛来迎。恶人尚尔,况善人耶?’。按上之论点有三:(一)彼佛有临终接引之本愿。若于下辈,不来迎接,则有违本愿故。(二)《观经》下品,俱是恶人,佛尚来迎。今经下辈,俱是善士,焉能不迎。(三)汉吴两译,上中二辈,俱先梦佛,然后临终见佛,故今下辈,亦应如是。是故本经谓梦见,言其前者。《观经》云见佛,指其后者也。此是一说。二、另一说如《会疏》谓确是佛迎,但仿佛似梦。疏曰:‘梦见彼佛者,如《观经》下三品人。命促刹那,狱火来现。虽佛来迎,仿佛不明,犹如梦中故。若不尔者,何至临终,得安闲神游乎?’盖谓《观经》所示下品之人,临终之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众苦交逼。佛虽现前,但以神识不清,不甚明了。依稀仿佛,若在梦中。故云梦见彼佛也。若非有佛来迎者,焉能安闲有此十念,而随佛神游极乐也。两疏所辨虽异,但谓下辈往生,亦有佛来迎是一。殊途同归。故并引征,以证斯旨。……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上章全是《唐译》经文,魏唐两译,似为同一梵本。但此段《唐译》经文,系统分明,文富义深。远胜《魏译》。《魏译》则分散于本品首尾两处。于上辈之前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其国,即得往生。’但复于下辈文中曰:‘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唐海东元晓师据《魏译》,于《无量寿经宗要》论云:‘下辈之内,说二种人。二人之中,各有三句。初人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二者,乃至十念,专念彼佛。是助满业。三者,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是明不定性人也。第二人中,有三句者:一者,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此句兼显发心正因。但为异前人,举其深信耳。二者,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是助满业。为显前人无深信故,必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窃按元晓师之说乃专据《魏译》。若就本经,则一念得生者,全因获得一念净心也。从一心中,念佛一声,顿即与弥陀本愿相应,故临终即得往生。)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愿前行和合为因。此就菩萨种性人也。(正是《唐译》中“住大乘者”)’盖元晓师谓下辈中有两种人:一者,发菩提心,十念圣号,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二者,闻法深信,乃至一念,愿生彼国,而得往生,是菩萨种性人。元晓师实已明察《魏译》下辈往生文中,品类不齐。试问‘闻甚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如是殊胜智慧,应是何人境界?故元晓师名之为‘菩萨种性人’。既是菩萨种性,复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实不应限于下辈也。

→ 其他相关文章
· 念一句阿弥陀佛佛光注照,他为什么还会着魔?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