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念佛往生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 以阿毗达摩谈决定来世受生的因素及净土临终往生

  净土法门三根普披,利钝兼收,又为密教显说,向上可修至最高程度时亦为密教最高修行程度,又比一般密教安全、方便,向下则普通百姓无任何理论基础者,只要1.肯信(分浅深);2.发菩提心愿生极乐;3.能够念佛,就可修行,最低标准只要临终至心十念乃至一念念佛,即可修行成功,一成功则立刻登至大乘圆教八地不退转菩萨果位。通过净土法门得念佛三昧,即得诸佛现前三昧,这就是为什么净土法门是个特别的迅速的修行方法,被称作“横超”“径中径又径”的原因。净土法门唯一一点缺陷,就是难以被相信。然而,它的临终往生原理与南传佛教偏重的阿毗达摩里提到的决定下一生以何种方式受生的因素解说也有相通之处:阿毗达摩里认为,下一生以何种方式受生,以优先级别依次取决于四种业:

  第一优先级的业:重业。重的善业有禅定、持戒精严、舍己救人等等,重的恶业有五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合和僧、恶心出佛身血。若此生造过该优先级别的业,则命终后会因此而受生,造过恶的重业则入地狱如箭射(除非之前已经及时忏悔干净),造过善的重业则有天人来迎接转生某一层天。但如果发愿以自己所造的善的重业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会有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来迎接转生至极乐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力劝大家平日不论所行善事大小,一律发愿回向此生命终后往生西方极乐。若此生中未曾造过任何重业,再看第二优先级的业:

  第二优先级的业:惯行业。就是自己习惯性会造的业。屠户的惯行业是杀生,小偷的惯行业是盜窃,嫉囧女的惯行业是行邪淫,骗子的惯行业是妄语,酿酒卖酒商人的惯行业都令人饮酒,这些都不是佛教导的正业。普通人的惯行业是贪嗔痴慢疑以及导致自己反复在六道受生的淫心——有时表现为好奇心——由贪心所导致。修行净土法门者若勤于念佛并不半途荒废,则其惯行业是念佛求命终后往生西方极乐,此业就令其命终后得以成功往生极乐。若此生中未曾造过任何惯行业,或各种已造的惯行业力量均等不分上下,再看第三优先级的业:

  第三优先级的业:近死业。就是临命终时所造的业,特别是临命终最后一念所造的业。临命终时,若有放不下对子女或财产或人世生活等等的贪恋(特别是有家眷哭泣的情况下,极易造成这些贪恋),则近死业为贪心所造业,命终后首先堕入饿鬼道。若有有形的(旁人看得见的)或无形的(一般人看不见的)冤亲债主来干扰,如遭到病痛、或开刀身上插上管子引流、或用大力按压胸腔等等抢救行为、魂魄索命、纠缠、恐吓、打骂等行为,令其生起痛苦、惊慌、恐惧、忧虑、烦躁、愤怒等嗔心,则近死业为嗔心所造业,命终后首先堕入地狱道。若临命终时昏迷不省人事(如因中风、手术中被麻醉、低血糖、煤气中毒、车祸等而昏倒、或被打昏、受刺激后晕倒、昏睡等导致),则近死业为痴心所造业,命终后首先堕入畜牲道。若普通的善人临命终时因平时没做过坏事、做好事、脾气好、过去造下的令此时得以善终的福报现前了等等原因,没有丝毫愧疚后悔遗憾怨恨不满留恋,心地光明坦然自若甚至愉快洒脱,则近死业为善业(五戒十善业),命终后首先转生入人道或某一层天道。若临命终时一心念佛求往生极乐,甚至只要具足信愿,临终最后一念能头脑清醒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则近死业为往生净业,命终后首先成功往生极乐。若临命终最后一念未造任何善业和任何不善业,再看第四优先级的业:(本站注:此段内容仅供参考。文章转载自网络,此段相关细节开示是否都有佛经依据,末学不能一一论证,还请自行斟酌。嗔心重堕地狱,贪心重堕饿鬼,愚痴重堕畜生,倒是高僧大德常讲的开示。)

  第四优先级的业:已作业,在临终这一刻已经成熟且正好被呈现出来的所造过的业。这完全是概率事件了。若正好被呈现出来的所造过的业是善业,则命终后首先转生善道,反之亦然。若尊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则此业为善业不为恶业的概率,以及下一生首先转生善道的概率,就大了很多。若平日散心念佛求往生极乐虽然没有形成惯行业但次数也足够多,则此业也可为念佛求往生极乐,则命终后也能成功往生极乐。只不过由此可见,平时偷懒,光把希望寄托于临终那一念来念佛求往生极乐,或者寄希望于平日也修习过净土法门,虽不用功但也有散心念过佛求往生极乐的行为,这些都不够保险,这也就是为什么不是所有修习净土法门者可以成功往生极乐的原因。所以应该如印光大师所教导的(见其文钞),勤奋不断的修行净土法门成习惯,并随缘尽力断恶修善且发愿一切功德福报回向命终后往生极乐,如此方能做到四种优先级的业都会导致成功往生极乐,才保险。

  附文:圣严法师《为什么要做佛事临命终时怎么办?

  人死之后的去向,有三种力量来决定他的上升或下降:(1)随重,随著各自所造的善恶诸业中的最重大者,先去受报。(2)随习,随著各自平日最难革除的某种习气,先到同类相引的环境中去投生。(3)随念,随著各自临命终时的念头所归,而去受生六道,或生佛国净土。……

  按语:生前已证观行位初品的念佛人,初得三昧,具伏惑事一心不乱,不再破戒造恶,可修定善,能灭性罪定业,临终正念决定不失,念佛三昧定境中随意见佛,可预知时至,临终决定自在往生。定心念佛即是定善,这就是重业,故而属于第一优先级的业。又,已得伏惑一心,故心不颠倒,念念随顺菩提正道,故而念佛习气养成,这又符合了第二优先级的业。又,观行位初品念佛人,已证决定往生阶位(《观经疏妙宗钞》有详解),故而临终不必忏罪,稍许念佛入定,即可自在往生。这又符合了第三优先级的业。那么对于未得一心,名字位散心念佛人真的就修不出重业么?其实,净土法门有胜方便,那就是临终最后际的特殊定境的存在,让一切正信的念佛人平等得度。临终特殊定境存在的论证,详见此文——《散心念佛人临终也能见佛往生的原理》。普通人临终时,只要不是顿死者,在第六识渐灭渐断的过程中,见思等惑不伏而伏不断而断,会逐渐进入一种类似定境的特殊时期。因为没有弥陀他力持念增上,故而很快就入乱心位,以至临终最后一念——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见《楞严经》)。但是,念佛人却不同,临终前期虽是散心正念,但能制心一处,一心系念佛号,兼得本尊冥加增上,当渐入临终特殊定境时,会自动过度至定心正念,弥陀加持力也会随之剧增,令其定境更深一层。要知道,平时散心念佛时,佛仍然在加持,但因念佛人惑业习气繁盛,障佛力外显,因此不能令念佛人入定。但是,念佛人进入临终特殊定境后,佛的加持力用便会剧增,会令四大分离之苦渐轻,就算有病痛也不能扰心,会令临终正念延续,一直不入乱心位。正如幽溪大师《圆中钞》所说:“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特殊定境之所以特殊,就是所入定境会随着第六识渐灭而逐渐加深,理论极值可达理一心,当然此中皆有弥陀次第增上的效果。并且,所入定境与自力定力不相应,散心位人也能得入。不管怎样,只要入得定境,至心十念已是念佛三昧境界,故而,可修定善,能灭定业,忏净三恶道诸罪后,佛自然现前,亦是三昧定境观佛来迎。若能见佛必然往生。所以,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临终最后际,所修的仍然是定善,属于重业,仍然属于第一优先级的业,也符合第三优先级的业。

  如果是伪善人,临终虽也念佛,但菩提心不真,不能随顺菩提正道的信愿,非真信愿,无惭无愧,不能真实念佛转心以忏罪,恶道罪心不除,不能见佛,自然不能往生。如《观经》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伪善之人,虽能念佛,但所修属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无真实修德必不能激发性德妙用,此罪恶之心内遮自佛外显,外障他佛来迎。如印祖所言:“善人念佛决定往生,心与佛背便难往生。”就算此人能入临终特殊定境,以定果色的缘故也能以想力成就而观见弥陀化身,但不得佛持,非是真佛,不能完成之后的往生诸事。佛虽具大神通,但神通不敌业力,佛不能单方面灭众生定业。又极乐无三恶道,恶人若往生,必须发真实菩提心,念佛转心,忏净三恶道诸罪,恢复善人身份,方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实则伏惑往生,烦惑不断,只须稍伏即不影响往生,平时破戒造恶之业债可带,但染污自心自性之恶道性罪绝不能带,必须忏除。我国净宗祖师皆判观经下三品五逆十恶人往生属临终念佛忏罪往生,而非念佛往生,这一点必须明辨。破戒造恶容易,但忏除对应性罪,却决非散善能灭,必须修至定心,修出定善,方能转灭性罪。所以破戒造恶者,绝难入观行位,不能证决定往生自在往生。除非生前能念佛得定,真心悔改,力忏诸罪。若不然,只能等临终最后际的特殊定境中,方能修出定善,忏净诸罪,才能达到弥陀接引标准。只要菩提心真实,能生大惭愧心忏悔心,至心念佛,渐入特殊定境后,忏净诸罪只是时间问题。能达决定往生之至心十念,决非散心十念,而是观行位初品伏惑一心之十念,至少须是中品下生世间善人之定心十念,抑或临终特殊定境中忏净诸罪之十念,亦即能达决定见佛之至心十念。蕅益大师释至心十念偏指定心。虽然散心位念佛人也能往生,但决非是在其散心念佛时往生,能达恶道诸罪消灭的念佛也决非散心,见佛也决非散心时(见佛须具足三力,第一个就是念佛三昧力)。正因临终特殊定境的存在,才让散心位念佛人平等得度,让不可能之事全成可能。正如印祖告诫后学,不要用通途教理来衡量净土法门。念佛法门有胜方便,属于二力法门,尤其是临终时期,佛力更是关键。临终少时念佛,胜于平时百年修行,正因临终可修出定善的缘故,这个正是决定来世受生的第一优先级的业——重业。

→ 其他相关文章
· 为何念佛人说预知时至要往生,但却没走成?
· 能达万修万人去,两种往生的“真修”
· 何以“行恶人好处生,行善人恶处生”?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见佛辨别真伪(多种方法皆可见佛)
· 五逆能否往生,何以无量寿经与观经不一致?
· 临终见佛如若生欢喜心,会障碍往生吗?
· 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三种忏悔修法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