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念佛往生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 念佛人临终所见弥陀,为是自佛,为是他佛?

  ○彭际清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

  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若他佛者,即成魔业。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虚妄不实,云何往生。答: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人我两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众生依于业缘,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见天日。念力诚坚,幻缘斯净。如撤屋蔀,天日豁然。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释:“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为什么?这是分别执着。“人我两忘,自他不异。”不但是临终,就是在平时,我们最好也能保住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如果能常常想到这四句,真的落实,不知不觉你的妄心就淡薄,真心就现前。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能放得下,不再执着。“诸佛法身,湛然常寂。”诸佛的法身没有现象,湛然常寂,湛然是比喻像水一样乾净没有污染,平静没有波动,心要保持这样,这是真心。有了染污,有了波动,那叫妄心。真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妄心也照,照错了,因为这水有染污又有波浪,虽能照,没有办法把现象照得完整,都在那里动荡,你就会认错了。

  “以本愿故,感应道交”,这是说明临终见佛,真正的原因说出来了,阿弥陀佛有愿,念佛人有感,就是有求,求佛菩萨来接引,佛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这个应的缘跟因,前面我们学过,感应的因,来应的因是自性。《还源观》上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个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是因,真因。缘,缘是弥陀的本愿,是我们自己求阿弥陀佛加持的这个念头,这都是缘。所以现相就现前,现相是果。这个现相“即自即他”,即自是自性,自性变的;即他,阿弥陀佛的愿力。“无虚无实”,无虚是自性,无实是现相。这个相不是真实的,为什么?那个相不永远存在,剎那之间就没有了,你到极乐世界去了。(憶栖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

  ○莲池大师《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

  问:既曰非魔。当是真佛。而古谓佛无去来。云何有佛现在其前。答:感应道交。不妨不来而来。无见而见。故永明谓如幻非实。则心佛两忘。而不无幻相。则不坏心佛。又云。法身真佛。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此乃如来本愿功德。令彼有缘众生。专心想念。能于自心见佛来迎。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则佛身湛然常寂。众生见有去来。如镜中形。非内非外。如梦中事。不有不无。又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亦此意也。是故水清则月自来。心净则佛自现。所谓感应道交难思议也!

  ○智者知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节录

  一 净心能感他方应佛。故名是心作佛。言佛本是无者。法身妙绝。无有色相。迭相见故。心净故有者。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见胜应妙色相也。二 三昧能成己之果佛。故云亦因等也。復名是心作佛。初作他佛。次作己佛。…

  一 心即应佛。故名是心是佛。向闻等者。佛体无相。心感故有。是则心佛及以有无。条然永异。经泯此见。故言心是应佛。心外无佛。二 心即果佛。故名是心是佛。即亦无佛之因一句也。既心是果佛。故无能成三昧之因也。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跏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初是应佛。二是果佛。此乃消释经疏之文。若论作是之义者。即不思议三观也。何者。以明心作佛故。显非性德自然有佛。以明心是佛故。显非修德因缘成佛。(注:临终见佛原理全在《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宗镜录》节选

  问:即自心成佛者,还立他佛不?若决定不立,则无诸佛之所威神建立,加被护念等,便成断见?

  答:以自心性,遍一切处故,所以若见他佛,即是自佛。不坏自他之境,唯是一心。众生如像上之模,若除模,既见自佛,亦见他佛。何者?虽见他佛,即是自佛,以自铸出故;亦不坏他佛,以于彼本质上,虽变起他佛之形,即是自相分故。变与不变,皆是一心。所以因众生迷悟二心,有见不见自他之理。若约真性,迷悟何从,自他俱泯。以法身无形,无自他相见之相。

  古德云:“迷有二种,一心外取境,生想违理,故不能见无相之佛;二取内蕴相,不了性故,不见心佛。悟有二种:一了一切法,即心自性,性亦非性,情破理现,则见舍那身,称于法性,无内外也;二了蕴性相,则见自心之佛,与舍那非一非异。”如天帝释不修天业,宫殿何以随身;转轮王不作王因,七宝无由聚集。唯凭自善,外感胜缘。

  是以《华严经》云:“佛子!一切如来,同一体性。大智轮中,出生种种智慧光明。佛子!汝等应知,如来于一解脱味,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种种功德。众生念言:‘此是如来神力所造’。佛子!此非如来神力所造。佛子!乃至一菩萨,不于佛所曾种善根,能得如来少分智慧,无有是处。但以诸佛威德力故,令诸众生见佛功德,而佛如来,无有分别,无成无坏,无有作者,亦无作法。佛子!是为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之相。”

  《宝藏论》云:“夫所以真一无一而现不同,或有人念佛佛现,念僧僧现,但彼佛非佛非非佛,而现于佛,乃至非僧非非僧,而现于僧,何以故?彼妄心,希望现故。不觉自心所现,圣事缘起,一向为外境界,而有差别,实非佛法僧,而有异也。乃至譬如有人,于大冶边,自作模样,方圆自称,愿彼融金,流入我模,以成形像。然则融金,虽成形像,其实融金,非像非非像,而现于像。彼人念佛,亦复如是。大冶金,即喻如来法身,模样者,即喻众生希望,念融得佛故,以念佛和合缘,生起种种身相。然彼法身,非相非非相。何谓非相?本无定相;何谓非非相?缘起诸相。然则法身,非现非非现,离性无性,非有非无,非心非意,不可以一切量度也。但彼凡夫随心而有,即生现佛想,一向谓彼心外有佛,不知自心和合而有。或一向言心外无佛,即为谤正法也。”

  释曰:何谓非相,本无定相者,以因心所现,外相无体,从心感生,缘尽即灭,何相之有?故云本无定相。何谓非非相,缘起诸相者,既称无定,但随缘现,因缘和合,幻相不无,故云缘起诸相。若能不生分别,不执自他,内不执有而取诸蕴,外不执无而谤正法,则开眼合眼,举足下足,非见非非见,为真见佛矣。

  《宝性论》云:“依佛义故,经云:‘佛告阿难言,如来者,非可见法。’是故眼识,不能得见故。依法义故,经云:‘所言法者,非可说事。’以是故,非耳识所闻故。依僧义故,经云:‘所言僧者。名无为。’是故不可身心供养,礼拜赞叹。”故知三宝,如虚空相,非见闻之所及。则众生之心佛,度佛心之众生,若有一法对治,尽成邪见。故六祖云:“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即是真度。”

→ 其他相关文章
· 净宗精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何解释?
· 见佛辨别真伪(多种方法皆可见佛)
· 临终佛迎,执佛从心现,或执佛西来,皆邪见?
· 自心与佛心及众生心性之间的关系 一室千灯?
· 起信论设问:临终见佛,为是自佛,为是他佛?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