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念佛往生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 论辩彻悟禅师语录-带业往生不须忏业?

  ○彻悟禅师相关开示

  又余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则进修无路矣。修净业者,乃带业往生,不须忏业。以至心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国土。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生彼同居。……然则净土一门,最初省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怨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彻悟禅师语录原序》:遗集具存,读之而益信师之所言,曰愿,曰信,曰行,曰罪业忏除,曰善根成熟,要惟兢兢于一心之生者。

  ○《观经》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观经疏妙宗钞》智者大师开示:(知礼大师钞)

  〖疏〗问。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经逆罪得生。(立义双释。初悔有轻重,约行有定散)

  〖疏〗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造逆。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多无重悔。故不得生。(下根愚人至于临终不能重悔,故不生)

  〖疏〗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余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不得往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补注:临终一心系念佛号可入临终最后念之特殊定境,此为定善,可灭极重定业)

  【钞】盖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仍一切恶。若能忏愿。亦净土因。故种种善修之浅深。无非九品。其一一恶。约忏功力。亦皆九品。故上上品善通下下品。下下品恶通上上品。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如五逆罪。临终十念为能消功。属下下品。阇王重悔。得无根信。即是上辈三品所摄。岂非五逆随于忏功自分九品。中间七品。若善若恶、若修若忏。随功浅深。一一皆须明于九品。

  释疑:

  余门修道必须断除见思惑业,了分段生死而竖出三界。所以相似位圆七信以下的所有障碍其修行的现业必须忏除,方能次第而进。具体采用事忏或理忏,忏悔法门有数种。根据修行阶位跨度便可知其难度非同一般。相对而言,净宗念佛法门属圆顿之法,发菩提心至心念佛,可圆收圆超一切法门。若能老实念佛,五戒十善六度万行百千公案全在其中,具体可参考藕益大师《开示念佛法门》一文。

  正因念佛法门可圆收一切法门,一心念佛暗合道妙,开慧忏悔伏断烦惑已在其中。法门虽圆收圆超,但依各人根性不等,具体修行功夫浅深差别很大。利根人念佛即禅即密,钝根人念佛散善不转定业……。不过净宗决定往生最低标准是中品下生世间善人的水平,知礼大师判其阶位在观行位初品,具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的功夫。已证观行位初品念佛人,无须忏罪(已无三恶道诸罪),不必开慧,不必断惑,只要发心真实,能信能愿,临终念佛入定见佛,便可横出三界,自在往生。至于下三品五逆十恶罪人,若想往生则必须念佛忏罪,三恶道诸罪忏净即可往生。相对其他竖出三界的自力法门而言,其难易程度天壤之别。带业往生的净宗,自然不必像余门修道那般,必须先忏净现业,以期开慧及断惑。信愿行才是念佛人修行的重点,目的在横出三界,彻悟禅师不须忏业开示的初衷在此,重在法门对比。

  尽管净土一门简单易修,但有些人念佛并不灭罪,福德功德不分,根本得不到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效果。所以彻悟禅师又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菩提心含摄一切善法,念佛人只有与菩提心相应,随顺菩提正道而修,如是念佛方有功德方能灭罪。有些人虽常年念佛,但仍偶遇灾祸恶疾甚至横死,为何如此?嘴上发菩提心,但心生傲慢无惭无愧轻视众生,贪嗔痴不减,人我是非名闻利养不离,杀盗淫妄不断,虽能念佛,但此种心境焉能生出真实功德?学佛不是搞佛学,更不同于世间学科。想当然、自以为是,并不等于各自心境的真实转变。心境不能割裂,这边发菩提心,那边却搞杀盗淫妄,伤害众生,心无惭愧,如是做法,菩提心焉能真实。真发菩提心者,其他善心所会随之而起,心境常与善法相应。真实发菩提心而念佛者,虽不言惭愧忏悔慈悲,但必与惭愧心忏悔心慈悲心相应。有些念佛人自恃带业往生,持戒不严,造恶不断,又念佛懈怠,散善难灭定业,偶遇灾祸甚至横死,自然不足为奇。

  本愿法门提倡不发菩提心,不必忏罪,拈除自力修行……,往生全仗弥陀他力。《观经》清楚写明下三品是念佛灭罪往生——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我国净宗祖师大德无一不判其为念佛忏罪往生。就连法然上人后期也承认五逆十恶罪人是忏悔往生,斥责亲鸾的极端。某法师就曾引用彻悟禅师“修净业者乃带业往生不须忏业”开示,大做文章,为本愿法门作证,可谓用尽心机。彻祖的确如是开示,但不可断章取义,文句解读必须放入原文语境。彻祖是针对两个法门竖出横出之别,对比而言,非是净宗全不忏业。彻祖屡屡开示菩提心重要,真发菩提心而念佛,已摄忏业,净宗非舍念佛而另修忏法,不同于他宗。蕅祖《要解》中云:“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之所以称念佛人为多善根多福德,全赖菩提心之真实。本愿法门拈去发菩提心,虽能口持佛号,但已非大乘,沦落二乘及人天,绝难往生。蕅祖《要解》“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此中信愿,是随顺四弘誓愿,具足菩提心的信愿,绝不同于本愿法门的信愿。没发菩提心的念佛,只是形式上念佛,罪心不转,难生真实功德,自然不能忏罪。《观经》九品往生一段经文实是十六观后三观之观境,文有详略,很多人对此有误会。若能了解菩提心、念佛、功德、灭罪之间的内在联系,误会自然化解。

  首先必须知晓,功德是与自性(善)相应,与戒定慧相应,与各自心性境界提升相应。反之,若逆菩提正道而修则不生功德。念佛一定有功德吗?慈云灌顶大师《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念佛人也可以堕入三途。再者,演员依台词而念佛能生功德吗?只是结缘而已,连福德都谈不上,更何况功德。而菩提心是与自性善相应,发此心而能念佛,必生功德,有功德必能灭罪。至于下下品五逆罪人临终念佛往生,经文中并未明写发菩提心,有些人死执此处不知变通。本来十六观境经文有详有略,智者大师释下三品皆发菩提心或退菩提心得生(曾发过后退失了,当下必定暗合)。换个角度来看,五逆十恶人生前造恶临终地狱境现,必然知错,晓得因果不虚。又遇善知识开导,自然能随顺教诲。不知错必不受教,能知错必不再造,见贤思齐,改往修来,是真忏悔。至诚念佛以求极乐,成佛度生自利利他,这正是净宗菩提心。此处会有人质疑,经文明明没写,如何说成定发?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云:“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

  其实,从基础教理而论,若世人知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真正含义,可以说此人已发菩提心竟。“南无”归命、归依、依止等义,是众生向佛至心皈依信顺的话。“佛”自觉、觉他、觉满大圣人。“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依止阿弥陀佛,皈依作甚?依止作甚?信顺作甚?——见贤思齐,要像阿弥陀佛一样,成佛去帮助更多的众生。自觉、觉他,就不是二乘,二乘人不知他方佛名,不知他方还有佛国,以有余涅槃为究竟,故二乘法中不言发菩提心。而净宗念佛法门是大乘圆顿法门,本是大乘法,发菩提心是最最基本。

  另,发心与否与菩提心修持是两码事。名字位皆可言发心,菩提心修持可由浅入深,修至别教三贤位方称真实发心,不退转故。有人却以能不能布施眼睛来衡量发不发菩提心,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智者大师释中品二乘人临终回小向大方得往生。印光大师释下下品往生实具足菩提心:“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细辩菩提心,最后还要回到临终忏悔上来。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原理一定要知晓,并非只是修唯识宗的行者才会心现识变。不管哪个宗派,不管信不信佛,不管是人还是非人,各自所见所闻一切境缘,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之前看过某位本愿法门法师的言论,竟然认为念佛人不修唯识观,不可用唯识宗“心现识变”的理论来解释念佛往生。黄念祖大德曾开示,学净之人也应适当了解一些其他宗派的常识,才会更好的理解净宗,理解佛法。念佛人不管平时还是临终,一切境界皆是心现识变,就连临终所见化佛,也是心现识变,是第六识独影境。并非离开念佛人心识之外,有个阿弥陀佛以纯他力变现一个影像来到念佛人面前(此处不展开细讲)。下下品五逆人临终所现地狱境界,正是当下诸罪之心所现之境。若不彻底忏悔罪心,只是口头念念佛号,是根本不能转心转境的。大乘灭罪原理全在转心,造罪之心转变了,对应的性罪自然随之而灭。神通不敌业力,佛神通虽大,却不能单方面灭人罪业。众生罪心不灭,就算强行送去极乐,其所见仍然是三途恶道。若真能他力忏罪他力断惑,娑婆世界还会有众生吗?

  念佛法门妙就妙在以佛号转心,以菩提心转心,不必另外去修事忏或理忏,更不必一一忏悔罪业。妄本不实,罪业本空,心住菩提,唯佛是念。转无惭无愧五逆十恶造罪之心,为真实改悔转求西方成佛度生之心,念念纯善,妄念无根自灭,恶业不缘善念而罪境自谢。以念佛之名,成转心之实,顺菩提而修,内契本性,外感诸佛,三力和合终能转地狱之境成往生之事。只有惭愧才能改过,只有改过心境才能提升,惭愧改过即是忏悔,心境提升必暗合菩提。临终至诚归投,虽不言忏悔实则已具忏悔,虽不提发心实则已暗合菩提。本愿法门主张不发菩提心,连念佛等自力也要拈去,强调信即得生,全赖弥陀他力接引,不知这信力还算自力否?不知这信力还能转心否?若此信力既不与菩提自性相应,又拈去自力戒定慧修行,不讲个人修持功夫,随顺“天性或善或恶”而念佛,到底念佛功德从何处生?这样称念佛名真能诸罪消灭?

  带业往生不须忏业?不须忏什么罪业?极乐无三恶道,但有人天,有凡圣同居土。念佛法门带业往生是横出三界,从娑婆同居秽土横出往生至极乐同居净土。极乐最低是人道善人,故而娑婆善人及以上者,可直接横出,见思惑业一品未断,可带业往生(修竖出三界自力法门者,必须忏净见思惑业)。至于五逆十恶罪人,本应堕入三途,若想横出转生,必须忏净三恶道诸罪,恢复善人身份,方蒙佛接引。

→ 其他相关文章
· 带业往生、消业往生与带惑往生
· 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带新业,何谓新旧?
· 念佛人必须持戒、发菩提心、具真信愿
· 何言念佛人不发菩提心?
· 如何正确理解《观经》往生后发菩提心?
· 这样发心,就说你发菩提心了(最基本)
· 念佛、忏悔、功德、灭罪、菩提心之间的关系?
· 弥陀只摄善类,不及恶类;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
· 虽也念佛,但因发心不等,道业功德天壤之别
· 伪菩提心: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多为名利
· 菩提心八相 何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 善人念佛决定往生,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 假善人虽得助念亦难往生之真实案例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念佛功夫达等持欲界定,往生如操左券!
· 云栖净土汇语-莲池大师答问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