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的问题是1.日本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收录在大藏经里面了吗?2.收录大藏经里面的著作就一定是具正知正见的吗? 3.我国杨仁山大居士作的评《本愿念佛集》又是怎样一部著作?二者的关系又如何?请法师慈悲开示。
答:日本的这本书,在日本对亲鸾上人影响力很大,但是他没有进入到我们中国的大藏经。我们中国大藏经以隆藏有一个标准,能够入藏的都是非常慎重的事情,要具有一个僧团正知正见来鉴别,然后报朝廷皇帝批准才能够入藏。那么一般在古代,这个程序非常严格,进入大藏经的绝大多数都是具有正知正见的,也不能说百分之百具有正知正见的。
那么这本《本愿念佛集》在二、三十年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它也把日本的本愿门,叫本愿真宗在我们中国流通的比较广,还建立了不少的寺院。当时杨仁山居士跟日本的佛教界的这些学者都有来往,其中呢这本书杨仁山居士有不同的看法,就跟日本方面的学者进行了一些书信上的一些讨论。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杨仁山是驳正一些观点,以后就结集了一本书来出版。
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日本的本愿门,我们都要避免两个极端的态度。第一:是认为本愿门从法然上人、亲鸾上人所讲的一切都是对的,百分之百的,这是一种观点。另外一种就是:他们这些观点都不能接受,都是邪知邪见。我们很多对待这个事情都会在两个极端当中去摇摆。十多年前,我也对这个本愿门也有所涉猎,这十多年都没有怎么看过了,这本书也曾经读过,包括亲鸾上人的一些书。应该说我们还是相互尊重为好。
就是净土文化在这么一个日本的岛国,他的表现形态有他的差异性。净土法门在我们中国这么一个华夏的国土,这么一个各宗各派非常发达的一个土壤上,他的表现形态跟日本是不一样的。对这桩事情日本本愿门比较重视信,信了你哪怕业障深重都不会有问题,能够得救度。就在信心的阐释方面,这个本愿门应该说还是具有一些合理性的。但是具体在行动上,在持戒的认知上,在信、愿、行的三者辩证统一上,应该说我们中国净土宗祖师的传承更纯正一点。那么我们净土宗祖师都把信愿行,尤其信心的功德也阐释的非常透彻。
所以我常常对那些人说,我们自己的净土宗祖师的这份遗产足够我们继承,而且足够让我们成就,我们就不一定要引进舶来品。但是对舶来品,人家的这东西,我们也不要一杆子打死,他有他在日本那个岛国的那样的一个背景。我们还是相互尊重为好。
但是有一种观点,非得要把这个日本本愿门到我们中国来推广。他一推广可能就有一些---比如说法然上人、亲鸾上人对持戒方面,如果对一个渔民他打渔,当然就会问“我念佛,我这个杀生、捕鱼等等是不是有关系?”那这个法然上人肯定说:“是没有关系,你照样可以往生。”那么到了我们中国净土宗祖师这里,他可能会劝他:“你还不要去做这个事,还是最好换一个事情去做。”他有不同的态度。所以,这两者的关系呢,我们还是按中国净土宗的思想理念来建立我们的观照,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为好。
请问上大下安法师,现有人在传本愿门,请问这属于净土法门的一个分支吗?如何对待?
大安法师: 我们说净土法门它是一个,概念呢,要以佛的圣言量来作为依据,那么,各个民族它怎么去去理解这个圣言量,要根据那个民族众生的根基去施设一个教化方式,它有它的灵活性,那么在我们中国,我们有儒家道家的文化土壤,又在唐代佛教成功地登陆我们中国的大地,建立大乘的八宗,所以我们在中国宏扬净土法门,是要有我们中国净土宗祖师的传承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本愿门,我们是不去传扬它,但是不去传扬它,我们也要说相互尊重,也许这个法门在日本,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也不要一概去求同,和而不同。那么,实际上本愿门它在自己的传承过程中,也有众多的分支,这些分支哪个是对哪个是错,自己它都在那里争执不已,就包括亲鸾上人跟他的儿子之间,都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连他父子之间都不能达到一种共识,那么我们一个其他国家的人,在远距离看,又怎么能看得清楚呢?所以我们东林寺对这个法门,我们不传它,也不去评价它。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连自己祖师的东西都没有好好去了解,我们自信我们中国祖师已经把净土法门圣言量已经阐述得非常完备,我们一定要尊重这份珍贵的净土宗文化遗产,把它传承下来,就好。
那么在我们中国大陆,我们不承认它是一个我们中国大陆净土法门的一个分支。 如何对待,刚才讲了,你就可以用不对待去对待它,就好。
○济群法师关于日本“净土真宗”的开示
净土法门以净土三经为修行的依据,在修行上有一套十分系统而又完整的理论。
而日本净土真宗所倡导的本愿念佛,唯凭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以及观经中所说的,即使五逆十恶之人,在临命终时只要对弥陀净土有足够的信心愿望也能往生。净土真宗建立了一种纯他力的净土思想,认为我们只要对弥陀有十足的信心,一切善行都可以不必修,只要信就行了。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真宗认为传统的以自力为基础的净土法门不能反映出弥陀净土的殊胜,是不究竟的,唯有本愿念佛才是究竟的。因此特称为日本净土真宗,以别于以往流传的净土法门。所以,对于日本的和尚来说,在学佛修行的同时,吃、喝、嫖等一切行为都不受影响,这也正是日本佛教走向庸俗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宗在民国年间就已传入中国,当时,杨仁山老居士曾撰文极力批判。这些文章在杨仁山文集中能找到,大家不妨找来看看。
这几年,日本真宗卷土重来,中国大陆也开始有人弘扬真宗,依真宗修行。从某意义上说,真宗的确很适合一些人的口味,既可享受现代的一切五欲声色,死了还能往生净土,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谁不趋之若鹜呢?
问题的关键是,修行是不是那么回事?首先,从法门建立的依据上来说,我觉得真宗有断章取义之弊。在净土三经中只选择四十八愿为依据,而四十八愿中又以十八、十九、二十为重点,最后又以第十八愿为准则。什么净业三因,什么发菩提心,通通都不要了。如果这些都不重要,三经中为什么要讲呢?所以,我觉得真宗法门建立的基础就有问题。
何况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就在于自依止和法依止,以自力为基础,再依托他力,自力与他力结合才是如法的佛教。再退一步说:但凭临终一念又有多少把握?一个人若非平时修养有素,临终的正念能提得起来吗?估且不说临终,就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例。在生活中,面对五欲尘劳以及八风,你们都做得了自己的主吗?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尚且不能左右自己,更何况临终时要面对生离死别的惨状,面对种种业境的现前,可以想象,在那样的时刻要提起正念实在是不容易。假如我们平时不修行,恶事干尽,只将希望寄托于临终的一念,岂不是太冒险了?
我暂时就说这些吧!可以把它整理了放上网上,和大家结缘。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