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答问 - 宗门教下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禅净双修

  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人每每以此为平常无奇。逐以宗门参究之法为殊胜。而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今之参禅者。谁是真到大彻大悟地位。由注重于参。逐将西方依正庄严。通通会归自心。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之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为诸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弄到归宗。禅也靠不住。仗自力。即到大彻大悟地位。以惑业未断。不能了生死。未悟到大彻者。更不须论。仗佛力。须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方可。以一向以西方净土。无量寿。无量光。一一通会归自心。而自心只是徒执其名。未证其实。西方之佛。无感不能有应。自心之佛。在因无有威德。世之好高鹜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求升反墬。而知识欲人以圆融见称。亦绝不肯作如是说。致如来以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现生即了生死。而依旧不能了。此生即不能了。将来或可能了。而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当居多数也。如真能识得此种利害。再息心看净土各经书。方知此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其大无外。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无不资此以成始成终也。(《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问:想禅净双修,不知怎样修?

  答:你想禅净双修,那你动中就念佛,静中就好好参。恭禧你‘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但千万不要变成一脚踏两条船,禅也参不好,净也念不好,那就弄巧成拙了。

  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禅也在其中了。‘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那才真正是‘禅’,也真正是‘三昧’。

  大家要知道,净宗的祖师,只有印光大师是道道地地从始至终都是一行念佛的;其他祖师大多数是从禅、教而来,他们参禅有了功夫,还是要念佛,道业才能快成就。(妙莲老和尚开示《法海释疑》)

  禅净双修,在佛法上能成立吗?

  禅宗最终目的无非成就佛道,修净土最终目的亦无非为成就佛道,禅就是佛心,净亦佛心,佛心与佛心有何分别,若有分别,十方诸佛大妄语。 离禅别无净土,离净土别无禅,禅即是净,净即是禅,禅净不二,不一不异,只是慈悲的祖师大德,为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而开立。

  一般人总是把净土看扁了,我说此人不明净土真义,若论净土,净土可深可浅,深可谈理,所谓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自性清净净土、自性弥陀,如此堂奥之净土大观,岂非泛泛之辈可了知乎?

  通常人仅是谈事相的念佛净土,忽略理念的净土,这是以偏概全的一环,不能代表净土的全貌,再深入而言,事相与理念不相碍,事中有理,埋中有事,离理则事不生,离事则理不得彰,事即是理,理即是事,理事不二,理事一如,如此一来,净土的风光,岂不是大放光芒,光明显赫,照耀十方吗?

  是故,禅宗亦可修净土,净土亦可修禅宗,历代高僧大德,诸如永明寿禅师、道绰禅师、彻悟禅师、如空禅师、性冲禅师、无不禅净双修之圣僧矣!通达圣典者,一心一意广修禅净,并非不可,请仁者安心勤修出道,明白吗?(如本法师《佛学问答》)

  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如此说来,净土属于禅吗?

  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吗?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路线有所不同,而方向是一致的。

  坐禅时,全身震动,有师傅说,这是外道,应该控制。请开示。

  你既然是修净,怎么又去修禅?修禅修净,左右不定,怎么行呢?修禅要有师承,即使有师承,脚踏两只船,不免落水。所谓不禅不净,二门都破。如果没有师承,闭目枯坐,恐怕就会落到黑山鬼窟,全身震动还是小毛病,一味盲修瞎练,更怕有大魔境出现。

  看印光大师的在家男女学佛程式上说,修习禅定,就是修习止观,而念佛就是修习止观的一种方便法门。为什么很多书上说禅净不能双修呢?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怎么不容许禅净双修呢?但必须深刻理解什么是禅,什么是净,如果不明白道理,就会错上加错,到那时禅不禅,净不净,一无所成了。你所提的印光祖师那一段话,只是说禅净都是‘止观’,并不是教人同修禅净,请不要误会。

  永明寿禅师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禅净双修是否比专修更加殊胜?

  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劝告那些参禅人的,因为禅的境界高远,而净的方法稳当,所以有禅有净土,就如虎添翼了。但是因净入禅不是人人能够做到的,如果好高骛远,必然前功尽弃。四句话合起来看,才能有一个全面的意思。我们要好好体会寿禅师的原意啊!

  禅宗教人不著相,净宗教人从著相入手,到底最后要不要破相?在什么时候破相最适宜?

  初学之人,不明有相无相,往往执空或者执有。要知道有见要破,空见也要破。既然学有深造,就应该知道真空不离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空和有是不会分离的。如果你到了非有非空的境界,请问你还要破个什么?奉劝初学者,不要钻进这些‘学问’里去,老实念佛,真心求往生,才能真正得到解脱。(李炳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问:要寻访良师,打破疑团,见自本性,因身不便,不敢扰他人苦恼,拟自禅净双修,无师津贴,一心拜佛修持,能否打破黠黯,见本来面目?(翁慧欣)

  答:‘禅净双修’因也,无师既不解禅,亦不达净,何况‘禅净双修’乎?如无明师,但肯老实念佛,不走错路,已是夙有善根之人,因真自得果满也。‘见自本性’果也,不明教相,何者是性,何者是见,皆是一团黑漆。纵得其讲矣,如何修,如何得,岂为空言侈谈者。只能精进不退,下品往生,已是杰出之士,果满原赖因真也。

  问:印祖云‘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何解?(赵丽亮)

  答:‘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者,由始觉而至究竟觉也,此言性德;无明断尽,还我本来面目,方便者,归元之善巧方法也,此言修德。应随顺各人之根器,立出各种契机之路途。性即本来面目,修即契机路途。譬如旅行,必有一定之处,但行具与路线,必选契合者一端,或船或车,或牲畜飞机,因其路,择其具,迟早必到。若登山而乘船,渡海而乘车,忽而向东,不半而折西,辕本往南,偏循北辙,则不达其处。佛家修行,亦复如是,禅有禅法,净有净路。(李炳南《佛学问答类编》)

→ 其他相关文章
· 净土问答27问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