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黄念祖居士文集 - 黄念祖开示 │ 文章推荐
○ 再谈“信愿行”

  黄念祖居士开示

  去年在广化寺做了四讲,那是根据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讲《阿弥陀经》的“宗”——“信愿持名”。这个是称为“资粮”,“三资粮”啊,缺一不可。

  今天呢,我们再根据两位大德的开示,再做一些引申。一方面我们看出,古德都是一鼻孔通气;另外呢,也是有鉴于许多修行人,修了十几年哪、几十年哪,但是往生还是没有把握,修行也不很得力。为什么呢?就是在这“三资粮”里头,往往欠缺了一些。这“三个”是缺一不可,所以我们这一次呢,再做一些补充。

  今天要引证两位大德的开示。首先一位是截流大师。截流大师是净宗的十祖,大家可能生疏一点,不过我们只要把前后的祖师介绍一下,八祖是莲池大师,九祖是蕅益大师,十祖就是截流大师,十一祖是省庵大师。那么这几位并列,可见截流大师是了不起的大祖师。因此,我们对于大师的开示要很好地珍重,信受奉行。

  那么截流大师,我们首先引的这一段呢,就是截流大师所写的《劝发真信文》,劝大家发起真的“信”啊。这个就跟我们“信愿行”三资粮的第一个字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作为一个补充。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曰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

  那么截流大师说,他的原话,“念佛三昧,其来尚矣。”“念佛三昧”这个法门,这个由来已久啊。

  “虽曰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虽然大家都知道净土法门是易行之法,功效很高嘛、很容易前进嘛、易行法嘛,所以说“功高易进”。但是呢,在这个末世(我们现在是末世),在末世的修行人“罕获灵验”,很少有人得到实际的效验。何以故呢?大师说:“良由信愿不专。”就是由于“信”和“愿”不专一、不专切啊!

  “未能导其善行。”这个“信、愿”,不足以引导这个善行,这个殊胜的“行”。“信、愿”没有力量,引导不出这个殊胜的“行”。那么这个“行”呢,就是要归净土,达到往生啊。因为“信、愿”不足,这个“行”就生不出来。

  所以底下他又说:“苟无真信。”一个修行人虽然修行了,但是假设他没有“真信”,怎么样呢?

  【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与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

  “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他也念佛、也持斋、修种种功德,那么他只是一个世间上所谓的善人,种的是世间的福。那么大师说,他就“报生善处受乐”,那么所得的果报呢?来生他就生到三善道里面,就可以受乐。

  底下大师说的很切指要害啊!我们受乐的时候就必定要造业。很多人富贵啊,就以吃荤啊、宰杀生命啊、这一种荒淫啊,造了种种多少多少的业啊!

  “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造了这些恶业,恶业就引来苦果,就必然要堕到苦趣里面去。

  “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这样念佛修福的人,来生受了善报,受了善报就要享乐,享乐之后就要造罪,造罪就要堕苦处。所以,以正眼来看嘛,比他“一阐提”,“一阐提”就是完全没有信仰的人,这个是要受恶报的。还有“旃陀罗”,就是屠夫啊,以杀为业,恶人哪。就是这样念佛的人,和“一阐提”和“旃陀罗”来比,只是差一步。阐提不信佛,旃陀罗造恶,那么来生堕于苦趣。现在你念佛持斋,但是你没有正信,那么来生就会受福,受福就造业,造业还是堕苦趣。这和那个“一阐提、旃陀罗”只差一步;一个就是来生得堕落,一个是下一次来生,下一生再下一生,这是我们的旅途啊,前步后步差了一步。

  “如是信心岂为真实。”像这样的信心怎么叫真实呢?!

  底下大师就说,所谓“真信”者有三个内容。这个就比蕅益大师讲的“六信”,容易体会一些。只有三个内容: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平等的心,所以叫做“真信”哪。相信我自己的心和佛和众生,这三个没有差别,平等平等!佛的心、众生的心、我的心,这三个是平等平等。众生也不低,佛也不高。我嘛,是众生嘛,我是未成之佛;那阿弥陀呢,当然是已成之佛呀!一个是未成,一个是已成,是“觉性无二”啊!只是差一步,觉性并没有两样,是平等嘛!

  “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现在虽然是在昏迷之中,愚痴啊、颠倒啊、迷惑啊,但是觉性未曾失。我的佛性没有丝毫的减少或者损失啊,不增不减,没有减啊。

  “我虽积劫轮转。”我虽多少劫都在轮转六道之中,可是“觉性未曾动”,觉性没有动摇啊。所以“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一念回光”啊,认识自心,那你就同于本来的觉性啊,无二无别啊,跟“本得”就相等啊、相同啊。这是第一信,相信自个的本有,与佛同等的觉性啊,因此才能够念佛往生成佛。“是心是佛”,他本来是佛啊。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第二呢,就要信我虽然也是平等,但是和佛来比,还是有差别啊,平等中有差别啊。有的人呢,一听说自己跟佛平等,他就不修了,无修无证,那这个又是一个堕落的原因啊。要知道在平等之中还有差别。所以天台宗呢,把这个佛,就从凡夫也有佛性和究竟弥陀(阿弥陀)、释迦牟尼,究竟成佛,这个佛,众生和这个佛,和两个之间的佛,都可以叫做“佛”,但是有六个差别,就是天台很著名的所谓“六即佛”。虽然是“一而常六”,虽然是“六而常一”,不可分也。

  这六个名称呢,就是“理性即”、“名字即”……。全文呢,就是“理性即佛”;“名字即佛”;第三是“观行即佛”;第四是“相似即佛”;第五是“分证即佛”;第六是“究竟即佛”。

  我们现在的所谓就是“佛”,这个是“理性即佛”。开悟的人,高一些,初悟的人就是“名字即佛”,在第一个位次、第二个位次。那阿弥陀呢?是“究竟即佛”。这在平等之中,我们还要体会这个差别。我们佛性呢,虽然没有二,跟佛是一样啊,可是位次呢,这六个位次那就有天渊之别。

  所以大师说:“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如果你不是真正地“是心去作佛”,一向专念啊,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啊,要不这么去做的话,必然还是随业流转,随着自个的业力流转啊。这是第二信,信我虽然是佛,但是现在只是“名字即佛”、是“理性即佛”。

  【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佛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第三呢:“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我虽然业障很重,我在这个苦趣里,我在娑婆这个苦的世界里头,可是我是弥陀心内的众生。我并不在别处,我就在弥陀的心内啊。

  “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剎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所以我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是我心内之佛。彼此互含互摄,如水中掺了牛奶。水和牛奶,牛奶是水中的牛奶,水是牛奶中的水,互含互摄。

  那么“既是心性无二。”既然彼此的心性不是两个。

  “自然感应道交。”互含互摄,感应迅速啊。

  “如磁石吸铁。”佛是磁石,我们是铁,这就感应道交,磁石自然就吸铁啊。

  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所以大势至菩萨就说,我们念佛的人就是“忆佛念佛,现前当来”,现在和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这就是第三。

  第三就是,信我们跟佛是水乳交融,只要是我们念佛,就感应道交,极乐世界佛就在那,如大磁石啊,吸引我们啊,都得往生啊。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烦改辙矣。】

  大师说:“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哪怕一毫、一点点的福、一点点善都可以来庄严净土。

  “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那你要不具这三种信嘛,结果是再来一生就要堕落了。你如果有这样的信的话嘛,都可以回向净土,哪怕一点点都是净土的资粮嘛,何况你还能够做种种功德啊。

  “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这句话非常深刻,就是你虽然念佛,你所信的地方不真啊。有的人,头一个就不相信自个儿具有佛性,不相信“是心是佛”啊!第二个嘛,虽然相信了“是心是佛”,就不肯“是心作佛”了。第三呢,就是虽然相信我还可修啊,但是种种疑惑啊,我这样还能行啊?我还不是佛啊,我怎么能够得到往生啊?修修来世吧,修个以后死得痛快一点吧。所以这样一来,“信处不真”哪,那就“沦于有漏”啊。你的功德本来是无漏的、殊胜的法,就变成有漏的了。学法如甘露如醍醐啊,可是你用容器来装的时候,你是个漏器,那装得满吗?

  所以大师底下说:“修行别无要术。”没有别的东西啊。

  “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就在一切时间里头,加上这三种真信。

  “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一切修行就必定有殊胜之果啊。

  这个是截流大师这一段开示“劝发真信”。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如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动摇,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第二段呢,我们还引截流大师的话,这劝大家,是跟“愿”有关哪,劝大家不要留恋娑婆,拔断这些情爱啊。

  我们现在还读大师的原话: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现在净业学人哪,整天念佛、忏罪、悔啊,发愿啊。

  “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整天念佛啊、吃斋啊、忏悔啊、发愿啊,可是西方仍然很遥远,往生也没有保证,难保准能往生。何以故?没有别的,就是因为什么呢?因为“爱桩未拔”。这个“爱”啊、“情爱”啊,像一个桩子,这个驴啊、马啊,都立个桩子就把它栓在那儿了。我们这个人呢,就被情爱啊拴住了,像一个桩子一样啊。像那“情缆犹牢”,船有个缆,就把船拴住了。“情”就是这个缆啊,使船不能在海中纵横,就是“情爱”这两个字啊。所以爱不重不堕娑婆。种种的贪爱啊,爱这个夫妇的恩爱啊、爱儿女啊、爱这个财产啊、爱功名富贵啊、爱自个儿的这些设备啊、电视机啊,如何如何啊这些东西,放不下。那么这样嘛,你留恋娑婆,想极乐的心就不切了。

  大师说:“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如嚼蜡。”这娑婆世界这些恩爱啊,觉得真是味同嚼蜡啊!那么这样的话,你就是“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不管你是闲啊,还是忙啊,还是在动中啊,还是在安静,有苦乐、忧啊、喜啊,种种啊,就怎么样呢?就“靠着一句佛号”,就靠着这一句佛号,这句佛号就绵密不断。

  “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动摇。”所以这个就是说,你要把这个情爱都看淡了,它就味同嚼蜡了;你才这样,就能专提这一句佛号了。那么这样的人,果然能这样的话,虽然他现在在五浊之乡,已经是等于在极乐国里头了啊。

  第二个,劝拔断情爱这一切,这个是束缚我们哪。总之在留恋世间这一切啊,一切都舍不得、放不下啊。这一些放不下,现在都放不下,临终能放得下吗?临终放不下的话,你这个往生的“愿”到底哪个重呢?所以憨山大师有这个话啊:

  【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

  你“情爱心”不断,你虽然用功啊,可是在你临终的时候,这个心它真哪,这个心就要产生作用了,那么你就是往生的愿就不切了。往生之愿不切,这“信愿行”就三缺一了,这个香炉就要倒了,两条腿不行啊。

  所以这第二劝啊,就是“劝愿”啊,“信愿行”的第二点。

  第三呢,我们引憨山大师的话。憨山大师是明朝四大高僧之一,这个是他回答人的问题。有人就问呢,为什么念佛不能成片呢?憨山大师的回答: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

  这就是“行”哪,念佛就是“行”啊。所以也有人常常来讨论这问题,老是说我是用什么方法呀?我老是回答,不是方法的问题啊。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憨山大师的回答,这一切都不是方法的问题。憨山大师说,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修行中第一件的事情是什么呢?生死心要切啊!

  “生死心切”是佛教的一个术语,就是说要痛念生死啊,知道这个生死问题严重啊!“生死”不等于说我这个今生我要死啊,今生要死,死后他不完嘛,六道轮转,无量的生死。这“生死”它是苦啊,“生”也是很苦啊。“生老病死”,“生”了之后就要有“老”啊,“生”的过程中就会有“病”啊,寿命终了就要“死”嘛,“死”了之后又生嘛,无穷无尽的“生老病死”。“生”的时候往往太小就忘了,但是“病”,大家就有体会过。“老”啊、“病”啊,这种苦。

  但是一切都没有“死”这么苦啊。“死”如活的乌龟啊,把它的壳子剥掉,如活的牛把它的皮剥下来啊。它这个是“如风刀解体”,这个痛苦不可言啊。它不仅仅是一次的事情啊,这个是无量次的要受这个苦。你本来是佛,可是你颠倒了,你在虚妄之中很冤枉的受这个苦,不了怎么办?

  如果死了就完了嘛,那倒也省事了,但是他不完哪!不但是这样啊,而且你自个儿无量的劫来,所有自个儿的眷属,也同样的在生死苦海中轮转啊。我们是人道之中,是三善道了,好多自个儿的父母眷属现在转到三恶道里面去了。那就是多少劫多少劫,无穷无尽地受苦啊。那地狱中的苦,不可言哪!

  所以生死之苦的问题就在这呢。所以必须这个心要切,知道这个无常啊,一切都在变化。尤其老年人啊,时间不多了,所以这个生死心,就剩下这一点点时间了,来解决这个问题呀。

  所以这个修行第一件事啊,就是“生死心要痛切”,感觉这个生死严重啊。所以印光大师就把一个大的“死”字写在床面前,天天看着它。

  “生死心不切,如何能念佛成片?”大师说,如果你生死心不切,你怎么能够念佛成片呢?

  “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所以众生啊,多少劫来,一念一念都是在妄想之中。你的“情根”,这跟前头一样,那个感情的根啊,“固蔽”,很坚固啊,它障碍一切啊。过去是如此,那么今生呢?大师说:“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过去生生世世都是情根,都是入生死的。就说今生吧,今生你虽然表面上是个修行人哪,你何曾有一念是痛为生死啊?大家可以自个儿反躬自问,想一想,有没有啊?

  “日用念念循情。”在日用之中啊,这个一切之中,这一天天的这个过日子里头啊,是“念念循情”,一念一念都是想到情啊。自己怎么把屋子布置得好一些啊,自己怎么得到点好名誉啊,自个儿怎么为儿女做些事情啊。还有一些“恨人”啊,种种的都是情啊,情念啊。在日用之中,起心动念,念念都是在情里头流转。

  “未尝反省。”啊,没有反省啊,没有觉悟啊。

  【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今欲以虚浮信心。”这样虚浮的信心,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我愿意往生,这是个信心,这个信心是虚浮的,你那种情念是真实的。

  拿这样虚浮的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你多劫来的生死心,“念念循情”,你现在就有这么一点很虚浮的信心,你拿这样的一点虚浮的信心就要来断多劫的生死。憨山大师说了,“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你这个一车的柴火要着起来了,你这个功德你这个修行啊,只是一杯水啊,杯水车薪啊,这能解决问题吗?

  “岂有是理哉?”有这个道理吗?所以大家有许多人啊,还埋怨呢,我这个火我都浇了水了,火还这么着。你也不想想,你这个是一杯水呀!

  “若果为生死心切。”如果真正是生死心切。

  “念念若救头然。”如头发着了火一样那么样的专一啊。人身一失,就万劫难复啊。要将一声佛号咬定,就是靠这一句佛号,咬定!一念跟着一念。

  “定要敌过妄想。”不是随着妄想去流转啊,一句佛号老现前哪。

  如果“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这么样去下一个苦的、切的功夫的话。

  “久久纯熟,自然相应。”久久就纯熟了,自然就得到相应。

  “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你不要去求成片,自然就成片了。所以念佛要念得“一心不乱”很难,所以先要成片哪。所以念不到“一心不乱”,还是可以往生啊。如果你能念到成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啊。一个是《阿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念不到“一心不乱”还可以往生。你要不能“一向专念”,念佛念不成片,那就难了。所以就是说啊,你要生死心切,你不求相应,自然相应了,自然成片了。

  附录:《净土警语》

  截流大师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如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动摇,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示念佛切要》

  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

  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境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示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母氏说)

  《示净心居士》

  憨山大师

  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讲解夏莲居老居士念佛方法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