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再来一步,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着你的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净影疏》说:“由成胜通,于一切物变化随意。故能利物,名为自在。”由于成了胜通,得到了殊胜的神通,所以对于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这样就可以对于众生让他们得到利益,这就成为利物,这个叫做自在。所以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不但是不为物所转,而且神通变化可以出现一切物来利乐众生。阿弥陀佛在成佛之前,手中常出无量珍宝可以给众生,这就是神通自在了。
《净影疏》提出神通,神通当然不是坏事了,而且成就的人自然会得到神通,但是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误了。这个方向的错误,就必定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得远,将来退回来的路就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
唐代黄檗大祖师在还没有开悟时,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原有的路成了河,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漂过去,并招乎黄檗说:“你来你来。”黄檗说:“早知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那现在人还不冲他磕头?以为你这了不得,这漂水而过。所以黄檗底下是临济三次问法,三次打,把临济打开悟了,才临济儿孙遍天下,全中国的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的师父就是黄檗,他没有悟道的时候就是这种胸襟气魄。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
○黄檗禅师遭遇奇僧,痛斥对方滥用神通
唐代著名的黄檗希运禅师,在禅宗史上影响巨大,其弟子临济义玄开创临济宗,为禅宗五家之一。《五灯会元》中描写了他遭遇一位具有“特异功能”人士的事情:黄檗希运早年还未得道时,曾游历天台山,遇到过一个气宇非凡的僧人,彼此相谈,十分投机。二人同行,路遇山涧,水涨难行。那个僧人想要携希运禅师一同渡水,希运禅师表示:各渡各的。渡水如度人,这里隐含着自度之意。这时候,那僧人露了一手“特异功能”:褰衣蹑波,若履平地。一拎衣服,踩着水波渡过去,简直是武侠小说里的“踏雪无痕水上漂”。僧人渡过去了,便招呼希运禅师来渡。当时希运禅师仅仅是个普通后辈僧人——若按照一般神话或小说的桥段,遇高人怎可交臂失之?男主角应该无限景仰、赶紧拜师学两招才对。可故事的发展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五灯会元》接下来的叙述,蕴含了禅宗的微言大义。希运禅师呵斥了那位显露“特异功能”的僧人,而且十分毒舌:你这自了汉,早知道你这样,就该砍你的腿!
“自了汉”一般指只能度自己、不能普度众生的小乘修行者,在大乘佛教看来这样的人段位很低,希运禅师对这些神异毫不稀奇。这里隐含的意思是,“特异功能”这些东西与普度众生无关。不仅如此,“特异功能”对修行本身也是有妨碍的。沉醉于“特异功能”的甜头之中,会阻碍修行者追求更高的心灵境界。“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禅宗一直喜欢用“指月”的比喻,“月”代表“明心见性”以及终极境界,佛法不过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从这个角度讲,佛法本身亦不应执着,何况那些和终极境界八竿子打不着、完全是副产品的“特异功能”!如果说,忘记“明心见性”、执着于佛法是舍本逐末,那么执着于“特异功能”就是舍本逐“渣”了。对“特异功能”的执著心,从义理上讲应像黄檗希运口中的“砍腿”一样砍断。
禅宗发展到后来,十分强调日常生活境界在修行中的位置,即众所周知的“砍柴担水,无非妙道”“平常心是道”。最高妙超越的境界,也就是最日常、最平凡的世界。那么,追求“特异功能”就不仅仅是阻碍修行了,而是与修行背道而驰。黄檗希运这则公案的最后,却是神话故事常见的套路,次要人物对主人公表示折服——显神通的僧人对黄檗希运说道:“你是大乘根器,我所不及!”说完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