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佛文集 - 黄念祖文集 - 黄念祖居士问答 - 正文   │ 文章推荐
○ 法身无相无不相,执着法身不可以相见,对错?

无量寿经答疑节录

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先师的《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彼”是彼土。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我自己的心。这句话谁在那想到就是谁,每个人的我字都是第一声。显自己的心哪!所以种种依报、正报、无量寿、无量光、泉池宝树,都是说自性,这不是心外取法。所以先要有这个根本的认识,才是真正信入净土法门。

○黄念祖《华严念佛三昧论》节录

【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

此话易懂,但其意十分难懂。颠倒执著是什么?就是诸佛的法身。你不知道这个,因此,颠倒执著就把你妨碍了,不能证得佛的智慧,你认识了这点,那成佛就是时间问题了。时间也是虚妄。至于何以颠倒执著就是佛的法身?因为:

【颠倒执著常自寂灭故。】

这些颠倒,其常恒的本身就是寂灭,(涅盘就叫寂灭)。妄想,大家想一想,我这一念妄想从哪来?你能找得著妄想的来处?从哪来?你说不出来,无所从来。再看这一念妄想过去了,哪去了?它到哪去了?亦无所去,去处你也找不来。所以,一个妄想,就是一尊佛出现,如来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跟楞严的道理相通了。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个坚固,就是不生不灭,都是常恒的,离开生灭的,究竟的,是坚固的。一切事,就包括我们所谓的善事和恶事等等。楞严这个道理,跟这可以相通。

《圆觉经》:‘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跟这里也相通。你虽然颠倒执著,可是你本来成佛。因为,这里说:颠倒执著也是佛的法身,而且《圆觉经》说:‘淫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杀盗淫三毒,戒定慧三无漏业,它们平等啊。

所以《维摩诘经》指示不二法门。一切相不二,把这个体会了,就入不二法门了。一切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一切事都是佛的法身,所以‘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在这里还有什么分别对待?还有什么叫‘二’?当然入不二法门很难,但可以由此向不二法门趋近。若真正能够信、承担,就入不二法门了。

○黄老点滴开示:所见一切皆法身

“所见一切皆法身”是汇妄归真或是全妄即真的事,起码是汇妄归真。《楞严经》说的次序是“除妄显真”,再是“汇妄归真”,再次是“全妄是真(全妄即真)”。

○憶栖法师开示节录

【性体本不是相,故曰无相。】无相是从体上说的,解释实字。【虽不是相,而一切相皆缘起而生。】真如本性能随缘,随染缘就变秽土、变六道,随净缘就变净土、四圣法界。四圣、六凡,依正庄严,是真心本性随缘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无不相。【无相无不相,正性体之真实相状。】这才把它那个真的样子叙说出来。不这种说法,性体的样子的确说不出来。【相不相俱离,如来藏之真实相状,如是如是。】这句话非常要紧,这才说得真的圆满。说相、说无相、说无不相,都不执着,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它的真实义。你著在无相这边错了,著在无不相这边也错了,如果著无相无不相还是错了,统统不能执着,体会它的意思,决定不能执着。

○江味浓《金刚经讲义》节录

观,与见不同。约如来现身言,曰见;约学人修观言,曰观也。问意盖谓,可以观想有相之应身,即是观想无相之法身不?一有相,一无相,当然不可。然而应身原从法身显现。无相之无,本非是毕竟无。所谓实相,无相无不相,是也。则又未尝不可。虽然,若执以为可,未免取相,而有著有之过矣。故下有初遣取相明非一一科之文。然若执以为不可,又未免灭相,而有堕空之过。故下又有次遣灭相明非异一科之文也。试看长老所答,可以增长见地不少。再闻佛之所遣,更令人豁开心眼多多。须知开经以来层层遣荡,屡说即非是名,无非为防学人著于一边。此处明性相非一非异者,正是说明不应著于一边之所以然也。

○智者知礼大师《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节录

〖疏〗念色身、念法门、念实相。

【钞】色是应身。通于胜劣及他受用。法门是报身。以诸法门。聚而为身。即八万四千陀罗尼为髮。第一义谛为髻。种智为头。慈悲为眼。无漏为鼻。四辩为口。四十不共为齿。二智为手。如来藏为腹。三三昧为腰。定慧为足等。此诸法门。若从所证。名为法身。今从能证。名为报身。自受用也。实相是法身。非不具于一切法门及诸色相。让于能证及垂应故。今是所证及以能垂。但名实相。前论观法文中。但言相好周遍。次文乃约三法论等。至今结示。云念三身。应知法门及以实相。不离色身。举一即三。全三是一。法尔相即。非纵非横。是故此经第九佛观。经示相好。疏名真法。不知圆观。此名莫消。若观佛身。不涉后二。便同小外。何预妙宗。须知此文。是结前观。色相周遍。已具三身。……

【钞】正示三观所观境也。前明三观。且以三德、及以三因而为谛境。盖示所观融即。用显能观绝妙。须知性中三德。体是诸佛三身。即此三德三身。为我一心三观。若不然者。则观外有佛。境不即心。何名圆宗绝待之观。亦阿弥陀三身以为法身。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举一具三。如新伊字。观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涂。此意不明。非今观佛。……

【钞】真法身者。前观宝像。则似佛身。今对彼似。故名为真。然此色相是实报身。应同居土。亦名尊特。亦名胜应。而特名法身者。为成行人圆妙观也。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若渐教说。别起报应二修。庄严法身一性。若顿教诠。报应二修全是性具。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

问:既言指一即三。但名为应。自摄二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称。

答:若言报应。恐滥别修。归于别教。今以报应名为法身。即显三身皆非修得。故今家生身、应身、报身、法身。对藏通别圆。行者应知圆宗大体。非唯报应称为法身。亦乃业惑名为理毒。三观十乘名性德行。慈悲与拔性德苦乐。今之胜应称为法身。显示妙宗。其旨非浅。须袪滞想。方见旨归。……

○尊特身(陈义孝编《佛学常见辞汇》)

非常尊贵特别的佛身。有二种:一、修成尊特,即由修而成就的相好,这是报佛之相好;二、性具尊特,即法性本具之妙相,亦即法佛之妙相。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僧问南阳慧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于是禅客作礼而去。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珠曰。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花而显相。非彼黄花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云不会。珠云。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花着黄花。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座主礼谢而去。

(妙喜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你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又云。众中商量道。二尊宿恁么切磋。一人得其体。一人得其用。得其用者事上建立。得其体者理上扫除。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或抑或扬。无得无失。恁么见解。唤作矮子看戏。妙喜见处。也要诸人共知。不见道。破驴脊上足苍蝇)。(摘自:卍新纂续藏经 No.1578《指月录》)

按:有法师言:“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而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而智者知礼大师《妙宗钞》中以圆教一心三观妙理释解十六观,可圆观弥陀三身。而此三身即法报化三身,称之为“尊特身”。而《观经》上品上生人临终佛迎时,文中明显提及“阿弥陀如来”、“化佛”“阿弥陀佛”等不同字样,而“阿弥陀如来”即是指弥陀法身如来。《妙宗钞》中有设问:“问:既言指一即三。但名为应。自摄二身。何故疏文立法身称。答:若言报应。恐滥别修。归于别教。今以报应名为法身。即显三身皆非修得。故今家生身、应身、报身、法身。对藏通别圆。行者应知圆宗大体。非唯报应称为法身。亦乃业惑名为理毒。三观十乘名性德行。慈悲与拔性德苦乐。今之胜应称为法身。显示妙宗。其旨非浅。须袪滞想。方见旨归。”故知本文所论差别,当从别教圆教判教等处论之,如是方能消解禅师“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之意。别教“但中”为去妄离执,有修有证,空假之外别有中道,为泯相见性;圆教“圆中”为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无修无证,空假中说一即三,性相相即,性相圆融,空假中皆可言中道。依圆教四门而论,慧忠国师亦可说青青翠竹非是法身、亦是亦非是法身、非是非不是法身。四门圆融,说一即四,这才是圆教之妙。凡夫稍有执碍,即非别教亦非圆教,只个凡夫知见而已。

→ 其他相关文章
· 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皆得三不退?
· 实相无相无不相,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
· 由蚯蚓断身再生,谈性化灵残,论诸佛同一法身?
· 当相即道,即事而真,极乐黄金即弥陀法身?
· 若专执法身无相,则未免仍偏于执理废事?
· 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解释?
· 禅宗初关开悟只是短时伏了无明,能见法身?
· 圆教四门:有门、空门、双亦、双非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