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论经典) 如其天姿聪敏, 不妨研究性相各宗, 仍须以净土法门而为依归, 庶不至有因无果, 致以了生脱死之妙法, 作口头活计, 莫由得其实益也。必须要主敬存诚, 对经像如对活佛, 不敢稍存怠忽, 庶几随己之诚大小, 而得浅深诸利益也。至于根机钝者, 且专研究净土法门, 果真信得及, 守得定, 决定现生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较彼深通经论, 而不实行净土法门者, 其利益奚啻天地悬殊也!如上所说, 无论甚么资格, 最初先下这一味药。则无论甚么邪执谬见, 我慢放肆, 高推圣境, 下劣自居等病, 由此一味阿伽陀万病总治之药, 无不随手而愈。【书一】九一
●佛法渊深, 大聪明人, 尽平生心力, 尚研究不得到详悉处。然佛法随机施教, 若欲得其实益, 即从特别超异之净土法门研究而修持之, 则颇省心力, 实为最要之道。【书二】六七
●校经一事, 甚不容易。恐师无暇及此, 委任他人。须有出格见识, 十分细心, 再三详审, 勤加考稽, 方可一正讹谬, 令其芜秽尽除, 天真彻露。否则宁可依样画葫芦, 庶或不至大失其本真矣。【书一】三
●《华严》一经, 王于三藏, 末后一着, 归重愿王。但宜尊重《华严》, 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 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 以其称性直谈界外大囧琺, 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 在于会三归一, 开权显实, 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 《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 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经者, 必须决定于五大部, 分出此高彼下, 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者赞禅宗, 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 不能生人正信, 起人景仰。但宜善会其义, 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然孔子见尧于羹, 见舜于墙, 见周公于梦, 其效法企慕乎三圣者, 何其至诚如是之极也!【书一】四十 [补注:前注中“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者, 以圆教初住, 即破无明证法性;别教初地, 方破无明证法性。《华严》兼有初地破无明证法性之义, 故云“《华严》犹兼乎权”, 而注此数字以释兼权之义。恐有未喻, 故复重释所以耳。]
●善导令人一心持名, 莫修杂业者, 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 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 回向净土者, 恐上根人行堕一偏, 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 故示其圆修也。【书一】六二
●残经无可修补, 烧则无过。如可看可补者, 则不宜烧。有不知变通, 一向不敢烧。此经毕竟不能看, 又不能如好经收藏, 反成亵渎。以亵渎之过, 贻之于人, 岂可不知权变乎哉?【书二】十一
●现在人的对症药, 唯因果为第一。宜修法, 唯净土为第一。(中略)无论何等根性, 因果、净土, 为必不可不先讲究也。至于教相, 亦须择人而施。以学生各有所学之事, 佛学乃兼带耳。天机若浅, 则专务教相, 或将净土抛在脑后, 致成有因无果之结果, 是不可不相机而设法也。今之崇相宗者, 其弊亦复如是。彼提倡者, 实不为了生死, 只为通法相, 能讲说耳。使彼知自力了生死之难, 断不肯唯此是务, 置净土于不问, 或有诽薄之者。此其人皆属好高务胜, 而不知其所以高胜也。使真知之, 杀了亦不肯弃置净土法门而不力修也。甚矣!学道之难也。【同上】
●众生根器不一, 如来慈悲无量。果能真实至诚恭敬念佛, 到临终时, 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紫柏、憨山, 语极亲切。然彼二位, 皆属宗门知识。若对有真信切愿者说, 则为有益。对稍种善根, 未能专修者说, 则彼以为生西无我们分, 从此便打退鼓。说法不投机, 便是闲言语, 诚哉是言也!【大云月刊】
●念佛法门, 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为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 再能以四宏誓愿, 常不离心, 则心与佛合, 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 临终直登上品, 庶不负此生矣。【大云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