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栖法师讲述
一、序分
(一)佛在鹿苑·与千比丘·五百菩萨俱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离奈城。仙人住处。施鹿苑中。
这是六种成就里面的前五种,我想我们可以省略,这个‘处所’就是常讲的鹿野苑。我想我们同修当中大概也有一些人到印度去旅游过。到印度朝圣,如果是看佛教的名胜古迹,鹿野苑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释迦牟尼佛最初度五比丘,就在这个地方。以后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精舍,佛在这个地方也讲了许多经典。
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复有五百诸菩萨众。
这是八种成就的众成就,当时参加法会有一千五百人。
(二)有诸菩萨业障深重·具足不善之行·疑惑退转·弥勒菩萨慰问令喜
第二段是别序,就是本经的发起。
是时众中。多有菩萨。
这就是讲这五百菩萨里面的多数。由此可知,这些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大概都是古佛再来的,故意做这个示现,好让弥勒菩萨来请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教诲。他们所犯那些过失,就是我们现在人所犯的,他们来表演,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啊!
那么有那些过失呢?
业障深重。诸根闇钝。
这一句是总说,总而言之一句话,业障重啊!
业是什么呢?
业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活动、造作。这一些活动障碍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叫它做业障。这个业障太深太重了,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啊!“诸根闇钝”,“诸根”是指六根,六根不聪明,眼虽然能见,往往把事情看错了;耳虽然能听,真正意思没听出来,这是指这根性不利。下面别说有十二句,这十二句就是本经的内容,每一条后面佛都给我们细讲。第一、
善法微少。
什么是善根?
世法善根,无贪、无嗔、无痴;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如果我们贪、嗔、痴都具足,那我们根本没有善根啊!他们还有善根,善根少就是了。我们没善根啊!这怎么得了呢!菩萨善根是精进,而我们每一天懈怠、懒散。
好于愦闹。
这个“愦”是昏愦,我们一般讲糊涂啊!“愦闹”就是现在讲胡闹啊!
你们晓得什么叫愦闹的场所?
现在这个社会许许多多娱乐的场所就是。唱歌、跳舞那是胡闹啊!他们是喜欢搞这些。
谈说世事。
这是第三。“世事”的范围包括太广了,世事里面有邪,还有正。
那些是正呢?
孔子、孟子所讲的是正,都是世事啊!
世事不好吗?
世事不能出三界。诸位要晓得,佛法的标准是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儒家的教育虽然是好,能帮助我们得人身,甚至于帮助我们生天,不能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
“世事”什么呢?
是六道以内的这些事;喜欢谈论这些东西。今天外国人讲科学、技术也是世事;讲到外太空,外太空还是在六道轮回之中,也没有超越六道轮回。这个世事里头有正、有邪,邪的就是堕三恶道了,正是三善道啊!第四、喜欢睡眠,贪睡啊!第五、
多诸戏论。
“论戏”的范围也非常广泛,通常我们讲开玩笑这一类的,都叫戏论。
广营众务。
这个现象在现代的社会里太多太多。“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广”是多啊!刚才说过了,百丈禅师讲‘佛门以无事为兴旺’啊!那怎么可以多事。
那些是多事呢?
我们举一个普通的例子来说,法会就是多事,何况其余啊!这些地方,向下世尊广说,诸位一定要深深体会佛的意思。
佛法修学的是什么?
《无量寿经》经题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这个事情搞得太多了,心怎么能得清净呢?应酬太多了,不能‘清净’啊!事务太多了,那里能‘平等’呢!一天到晚迷惑颠倒,怎么可能有‘觉悟’呢!这一些都是广营众务的过失。第七句是——
种种贪著。
这个范围太大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放不下啦!第八、
为所不应。
他所做的都是不应该做的,都是佛不许可的,他偏偏去造作。第九、
妄失正念。
妄是虚妄,成天干虚妄的,把正念失掉了。第十、
修习邪慧。
“邪慧”就是佛法当中常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啊!第十一、
下劣精勤。
他也很努力,一天到晚不休息,忙得不亦乐乎!
忙的什么呢?
忙的是三途事业。这个“下”就是三恶道,不是三善道啊!
“下劣”是什么呢?
搞贪、嗔、痴的,争名夺利;搞这些事情,他勇猛精进,在那里干。末后一句:
行迷惑行。
这是末法现前佛门的现象啊!包括在家、出家。如果我们仔细反省,要有这些毛病,无论修学那个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往生的条件要心清净——心净则土净。西方世界是净土,不是秽土啊!所以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呢?迷惑,不清净啊!与净土不相应。诵经再多、念佛再多,古人所谓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只能跟净土结一个善缘,这一生不能往生。
这样的事情不足为奇,我们过去生中不晓得干了多少次啊!我们跟西方净土的缘很深很深,为什么没去得了呢?大概都是犯了这些错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犯这些错误,所以念佛不能往生。这一生当中遇到这一部经,这个因缘稀有,想一想看,如果还犯这些过失,那这一生势必要空过了,如果能够认真反省,改过自新,回头是岸,我们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功。
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于会中。见诸菩萨。具足如是不善诸行。
“具足”,前面所讲的十二条他统统都犯了,全都有。弥勒看这些菩萨,他有这么多的过失啊!
作是念言。
他心里面这样想著:
此诸菩萨。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皆已退转。
古人常说:初发心成佛有余。‘初发心’都是发的善心、好心啊!由于业障深重,诸根闇钝,所以很容易退转、很容易迷惑,特别是名闻、利养。这个初发心出家的人,没有人供养他,生活很清苦,道心很坚定。修行几年了,稍稍有一点成就了,名闻、利养来了,这一来就堕落了。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他怎么不堕落呢!所以于无上菩提退了。弥勒菩萨看了起慈悲心:
我今当令。是诸菩萨。觉悟开晓。生欢喜心。
弥勒菩萨来帮忙啊!帮忙这一些愚痴菩萨。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的,什么叫做大慈大悲?
什么叫做救济贫苦?
修行人没有道,那是贫啊!
修行人依旧还犯过失,那是真苦啊!
弥勒菩萨在此地行慈悲救济啊!你看看他是怎样救济这一些迷惑颠倒的菩萨们——叫他“觉悟开晓”,就是破迷开悟啊!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这就是大慈悲,这是真正的救济。
作是念已。
弥勒菩萨动了这个念头。
即于晡时。从禅定起。
“晡时”是午后;中午用过斋之后,他从禅定起来。
往到其所。共相慰问。复以种种。柔软言词。为说法要。令其欢喜。
弥勒菩萨的确很有智慧。我们今天讲,高度的智慧啊!他并不责备他们,他去安慰他们——和言善语的安慰他们啊!让他们生欢喜心,对菩萨有好感,这样才能够接受他的诱导。
因告之曰。诸仁者。
“诸仁者”是对他们的尊称。
云何汝等。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而得增长。不退转耶。
这个问得好啊!不责备他犯过失、不责备他退转,反过来问:你们对无上菩提圆满道有没有什么方法叫它增长,而不要退呢?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平常对人、对事、对物怎样说话。真正帮助人觉悟,帮助人改过自新,不用责备的口吻,用关怀、爱护的口吻,用诱导、启发的方法,这是我们在此地看到弥勒菩萨高明之处,所以这些人听到的时候都很欢喜,喜欢跟他谈话。
你看!
是诸菩萨。同声白言。尊者。我等今于。无上菩提。圆满道分。无复增长。唯有退转。
这些人都说老实话:我们对无上道没有增长,天天在倒退啊!
何以故。
为什么我们天天在退转呢?
我心常为疑惑所覆。
贪、嗔、痴、慢、疑,“疑”是菩萨重大的烦恼,是修学严重的障碍啊!他们有疑、有惑,惑是迷惑。
于无上菩提。不能解了。
这是讲到他业障重,虽然常常听世尊讲经说法,听了不能够了解,不但不能了解,往往把佛所讲的话听谬了,错解了意思。我们开经偈上念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他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曲解如来真实义了,这都是业障深重的相。底下他说得好。
云何我等。当作佛耶。不作佛耶。
这是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他们常常怀疑:我们学佛好?还是不学佛好呢?作佛好?还是不作佛好呢?常常有这个问题在,这是对于善法的怀疑。
于堕落法。亦不能了。
三途六道,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一定要受恶报。佛也讲得很清楚啊!他对这个也疑惑。
云何我等。当堕落耶。不堕落耶。
我们会不会堕落呢?
真的堕落?还是假的堕落呢?
这些疑问常常现前。
以是因缘。善法欲生。常为疑惑之所缠覆。
当然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众生,不可能没有一个善念,一切众生都是善、恶混杂的,看看是善多恶少,还是恶多善少就是了,这才形成了六道跟十法界。他们善念生,但是有怀疑;怀疑的时候,善就不能成就了,于是很容易退转。这一些菩萨都很老实、很难得,我们今天所谓他还有自知之明,还算不错啊!虽然犯了过失,还有救,所以弥勒菩萨来救他们。
尔时。弥勒菩萨。而告之曰。诸仁者。可共往诣。如来。应供。正遍知所。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以方便力。善知一切众生所行。当为汝等。随其根性。种种说法。
这也是弥勒菩萨高明之处。
弥勒菩萨能不能跟他讲经说法呢?
当然能。
弥勒菩萨为什么不说呢?
因为他是菩萨的地位,这些人对他讲经说法未必能相信啊!所以弥勒菩萨介绍:‘我们去见佛。’大家听到佛,当然就没有话说了。我们一同到佛那个地方去。“如来、应供、正遍知。”这是如来十号里面的三种,我们在这里也不详细解释了。“而彼如来,一切知者,一切见者。”这是赞叹佛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谓佛果地上是具足成就,就是一丝毫的欠缺都没有。佛的智慧是圆满的,佛的自在是圆满的,而且佛的方法非常巧妙,“以方便力、教诲众生契机、契理。前面讲“具足成就,无障碍智,解脱知见”,这是理,佛说法‘契理’啊!又说“善知一切众生所行”,一切众生,生生世世所造的因、所受的果报,佛都知道,所以说法就‘契机’啊!他们去见佛,佛一定随其根性种种说法,这是契机、契理。
经文的三分,发起序应当到此,这是个大段落。下面是本经正宗分的开始,应当要单起一行,这部经当时我是叫悟广师从频伽藏里面抄出来,再依大正藏去分段落。大正藏里面分的段落跟标点问题很多,但是这个经文诸位一看就晓得,你仔细看它,四个字一句,所以不难读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