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所见之境, 恶境不可怖畏, 但摄心正念, 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 但摄心正念, 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 然有浅有深, 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 善境或愈显, 或即泯, 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 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 心地清凉, 了无躁妄取著之心, 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所现, 不是对境无心。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谓此如子忆母之念, 即是最上方便, 不假借其余之方便。汝误将不取著, 认为扫荡, 故有此与建立相反。如子忆母, 何可谓之扫荡。圣境若现, 知属唯心, 取著则非唯心矣。以初心一见圣境, 多多不知唯心, 故生取著。一生取著, 则不是得少为足, 便是著魔发狂。故经云, 不作圣心, 谓己已证, 名善境界。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 著魔发狂。汝是一不洞事之痴汉, 何可将平日用功, 与临终地狱相现之著力哀恳相比喻。如孝子平日思亲, 虽极恳切, 断不可如亲已死之哀痛, 不顾身命也。汝且按事相, 志诚恳切修。若说理而心实不通, 则无益而有损矣。境现而勘, 汝谓是分别。汝既能见境, 勘又何碍。勘者非特起别种法, 乃摄心于佛, 不令起二念耳。由汝不识勘之事, 意谓另有勘之一法, 反成分别。念佛人并不是一笼统, 无分晓。乃于一切境, 如镜照相。相来即现, 相去即无。汝所说者, 通是未著魔而欲著魔之话, 非防著魔之话。以汝躁妄心, 急欲得此境, 故反成障碍也。当此大劫, 好不志心念佛。而妄想纷飞, 论说空话乎。密宗之危险, 殊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 让他人通通成佛去。祈慧察。(三编·复温光熹居士书三)
决不至生大欢喜, 误认消息, 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 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 决定受祸。楞严云, 不作圣心, 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 即受群邪。此尚非燥妄心所感之魔境, 而一生欢喜, 谓为证圣, 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祈熟读净土十要, 净土圣贤录, 则取法有地, 著魔无由矣。(三编·复李少垣居士书二)
又凡修行人, 要心有主宰。见好境界, 不生欢喜, 见不好境界, 不生畏惧。能如是, 则所见境界, 皆作助道之缘, 否则, 皆作障道之缘。(文钞续编·复杨佛典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