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眷通肯念佛, 可谓宿有佛缘, 故得相为眷属。所言不久与令夫人来苏, 窃谓不必。果能至诚恳切念佛, 有何所欠。即不见印光, 亦绝无所失, 即见, 又岂于文钞之外, 另有所口传密授之妙法乎。若真有口传密授之妙法, 其人即是魔王外道, 当远避之不暇, 又何可欲向彼求此法乎哉。况现今饥荒时世, 若家中正主, 通远出数日, 或致宵小乘机偷抢。倘万一有此种事, 不但汝夫妇被人谓迷信, 人将谓印光无德, 令人得祸也。赵云鹏居士, 皈依应慈法师, 好极好极, 又何必又皈依于光。即使定欲皈依, 有何名不名之可谈。民七, 徐蔚如, 与光未曾一面, 因民元年见佛学丛报, 载有常惭数篇, (此非我名, 但随便用之, 以不愿令人知名故也。)不知为僧为俗, 因常打听。至民五已打听到, 托友人疏通, 欲通函请益, 光拒之不许。至民七, 将文钞二十余篇, 印作一本, 陪其母来普陀求皈依, 光令皈依谛闲法师。(彼下山, 即请谛闲法师进京讲经。)十七年来函言, 前欲皈依, 师令皈依谛公, 十年以来, 心中终觉不慰, 仍祈许以皈依。光复彼云, 汝决欲皈依, 即此便可, 至于法名, 仍用谛公法名, 又何必另取乎。赵君已皈依应师, 即犹欲以光为师, 当于光所说修持方法上论, 不当在法名上论。应师所说, 乃大乘法。光所说者, 乃非大非小, 即大即小。上至等觉菩萨, 下至博地凡夫, 同修共证之法, 此法固宜注重。倘泛泛然与一切大乘法平看, 则了生脱死, 或在驴年。汝言一并度之之话, 究难悉是长和一人, 是并其三子, 故且从缓。(续编·复吴沧洲居士书三)
光粥饭僧, 无为人师之才之德。但以一人传虚, 竟致闻者不察, 误以为实。阁下既入班禪之门, 又皈依光, 则恐两不适宜。但认真修持, 即可得大利益, 固不在皈依与否。今附一函遍复, 及药方, 以答厚意。(三编·复钱士青居士书二)
接手书, 知愿心宏大, 功夫淳密, 不胜欣慰。但祈一心念佛, 不必祈求见光。见与不见, 一任因缘。能详阅文钞, 依之而行, 即见光心, 岂不如见面之亲切乎。(三编·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既皈依三宝, 必须认真修持净业。又须各尽己分, 俾世人同钦己之能尽伦常, 孝弟忠信, 礼义廉耻之道, 方可谓真佛弟子。否则纵得皈依之空名, 绝无修持之实行, 则成好名而恶实之人。以无其实, 并名亦不可真得矣。(三编·复施元亮居士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