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劝兼念观音   │ 文章推荐
○ 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二心同一体性

原文:

84.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无躲避处,得大遮蔽。种种救护,难尽宣说。(文钞续编)《历朝观音像》序

85.吾人之心,与菩萨之心,同一体性。吾人由迷悖故,仗此心性,起惑造业,受诸苦恼。若知即此起贪瞋痴之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之心,则起心动念,何一非菩萨显神通、说妙法乎?(文钞三编)复卓智立书

白话译文:

84.要知道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所以能够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这是由于众生心的本体,与菩萨的心息息相通。因此凡是遇极大险难时,众生一产生向观世音菩萨求救的念头,即获感应。还有菩萨现身救苦,不一定只现有情众生身,其他如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也会随机显现。观世音菩萨一定要使已入绝境的众生,再走上四通八达的大道;没有地方躲藏的众生,得到大遮蔽。菩萨的种种救护,难以说尽。

85.我们的心,与菩萨的心,同一体性。我们由于一念迷惑,背离觉性,用自己的妄心,起惑造业,受尽各种苦恼。如果我们知道产生贪嗔痴的心,即是菩萨圆证戒定慧的心,则起心动念,哪一念不是菩萨在显神通、说妙法呢?

按:《观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之自性,即诸佛之法身。离开众生心,非别有诸佛法身。性体不二,诸心非一,由性起用,用必摄体,故言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性体绝待,非自非他,而自而他,非入而入,心即性故。如“心作心是”之理,不可执“心外而入”,以心无外故,自佛他佛本不二故。又,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诸佛妙用,即众生性德外显。性不离修,须至诚称念感佛;修不离性,普门示现自性本具。诸佛众生心体,如一室千灯,互具遍具互摄遍摄,佛是众生心中之佛,众生是佛心中之众生。佛本无为无不为,非有心非无心,离四句绝百非,又四门圆融门门互摄自在无碍。佛神通力用依众生心念而增上,随顺菩提正道之念,佛力冥加而外显;起惑造业贪嗔痴之念,佛力不随而内隐。故言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念为念。至诚感通,一心称念必得感应。感应又分多种类,显感显应,冥感冥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等。学佛人多有疑惑,经中开示种种殊胜妙用,为何自己称念观音却少得感应?问题多是出自“修德”上。就算心外取法,心外有佛,但只要能修出一定的功德,仍然可得菩萨感应,具体内容可参阅下文:《一心称名离苦解脱 如何一心称念观音必感应?》、《什么叫至心?至心的标准是什么?》《学佛感应的浅释-可许则许》。

→ 其他相关文章
· 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
· 自心与佛心及众生心性之间的关系 一室千灯?
· 佛与众生,心体是一,唯欲自利,所以自害
· 心之本体,与佛无二;若论修德,完全不是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