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劝兼念观音   │ 文章推荐
○ 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

原文:

86.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正编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文钞三编)复蔡锡鼎书

87.良以菩萨之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生在迷,不生信向。譬如虚空,以物障之,便成隔碍;若穿一小孔,即得一小孔之空;穿一大孔,即得一大孔之空;若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之虚空,浑合无间矣。是以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文钞正编)《观世音感应颂重刻木板》序

白话译文:

86.念观音名号,大心念则大感应,小心念则小感应,绝对没有不感应的道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即使看不见感应,也不能说没有感应。

87.菩萨的心,犹如虚空,无所不遍,但众生被迷惑,不生信仰,所以没有感应。譬如虚空,用物阻障,便会隔离。如果穿一个小孔,就得到一个小孔的空间;穿一个大孔,就得到一个大孔的空间;如果完全撤去障碍之物,则与普含万象的虚空,浑然一体毫无间隔了。因此众生小感则小应,大感则大应。

按:孝心、慈悲心、智慧心、大行大愿心,以致无上菩提心,大心所修功德亦大。感应与否全在功德,自性妙用随修德外显,真实功德可破惑障,非关福德。学佛修行,或祈福许愿,必须先知何为功德,何为福德。心性不改,勤修福善,难生功德。如达摩祖师所言,梁武帝虽造庙供僧无数,却无功德。只有真实功德,方能改命、息灾、生福、灭除定业,福德不行。有些人吃斋念佛修行多年,却仍遇灾祸横事,便言佛无灵,其实,根本原因全在自心。感应之迹有多种,只是原因之一。感应与否,可参阅此文《学佛感应的浅释-可许则许》。祈愿有大小,业障分轻重,满愿去障之功德力用,亦有轻重缓急之分。修少功德,难满大愿。功德不足,难转定业。消转罪业,亦分渐转、半转、全转。佛氏门中,虽有求必应,但必须随顺菩提正道而求。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佛菩萨不会纵容贪嗔痴。祈愿发心,也是关键。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与佛菩萨不能感通,障碍皆由自心。众生累劫沉沦至此,皆因贪嗔痴等三惑三障,任何法门修行皆离不开破惑去障,感应原理亦是如此。心若清净,必然大感大应,小感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如《普门品》中所言,至诚恭敬称念礼拜观音,必功不唐捐。

→ 其他相关文章
· 人当危急病苦之际,皆当至心称念观音
· 一心称名离苦解脱 如何一心称念观音必感应?
· 如何获得观音菩萨的感应,须修哪三种心?
· 怎样念观世音菩萨才能消灾免难保平安?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