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02.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1]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2]〖即制心不令外驰之谓。编者敬注〗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4]。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文钞正编)复马契西书三
白话译文:
102.心向外攀援,不知道返照回光,这样学佛,很难得到实际利益。《孟子》说:“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求其能放下向外攀援的心而已。”你学佛,却不知息心念佛,连儒教的思想都不能实践,又怎么知道佛教是真实息心的法呢?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于世间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这都是开示人遇到境界要认识自己本心的妙法呀。一向只想博学一切学问,这并非没有利益,只是业障是没有消除,还没有得到博学的利益,就先受其害了。
注释:
1、孟子是儒家的亚圣,即仅仅比孔子低一等的圣人,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有求得放心就行了。”这个“放心”,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放心,孟子说的放心,就是放下一切向外攀缘的心,即一切功名利禄的心都要放下,这样才是有真学问的人。
2、李净通居士注:“即制心不令外驰之谓。”
3、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不滞住善恶、是非、空有、断常、迷悟等等对待的两边,连中道亦不住。而生其心者,即是生其空寂灵知妙明真如的心。
4、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假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念所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大庄严经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