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明对治习气   │ 文章推荐
○ 杀心一动,恶鬼相随;转为善念,善神拥护

《感应篇汇编》(印光大师鉴定)

【原文】昔元自实,恨缪姓者负恩,五更欲往杀之,道过一庵,庵主轩辕翁,早起诵经,见有奇形异状之鬼数百,随元而往,各持刀斧,势甚凶恶。少顷复回,则相随之人,金冠玉佩,百十为群,香花幡幢,和颜悦色矣。翁召问之,自实遂言:缪负我恩,欲往杀之,及至其门,思缪虽负我,妻子何辜?且有老母,杀彼一人,实杀彼一家也,于心何忍?遂转念而归耳。翁遂以所见告之,且贺曰:子之行事,神明已知,必有厚禄矣。自实遂勇猛向善,有加无已,后果登第,位至卿相。老子曰,善之与恶,相去何苦,窃尝三复此言。大抵善恶二途,初不相远,特在日用一念起处,有是有不是耳。能知此理,恒切修省,则自然全体是善,福德无有不增,祸患无有不退矣。观元公一念之善,转祸为福,其速如此。所谓心起善恶,吉凶神已随之,证明于此,不亦更灼信乎!

【白话】往昔有个叫元自实的人,痛恨姓缪的背恩负义,想在五更天的时侯,到他家把他杀死。途中经过一个寺庵,庵的主人叫轩辕翁,十分有道,早起诵经时,忽然见到有奇形异状之恶鬼数百,跟着元自实身边走,各持刀斧,气势甚为凶恶。不一会又见到元自实回来了,然而他身边跟随的却不是那些恶鬼凶神了,全是金冠玉佩,百十为群,香花幡幢,和颜悦色矣。

庵主轩辕翁很奇怪,就把元自实找进来问问。元自实回答说:姓缪的负我深恩,我想去他们家把他杀了,到了他家门口,忽然想到姓缪虽然辜负我,他的妻子儿女可是无辜的,况且他还有高堂老母,杀了他一人,实在是杀了他一家呀,如此想来,于心不忍,所以才转念而归。轩辕翁就把刚才看到的——他去的时侯是恶鬼凶神跟附,他回来时是善神相随的事情告诉给他,并且向他庆贺说:你能如此行事,神明已经知道,你以后必有厚禄矣。元自实听后遂勇猛向善,后来果然考取功名,官位当到了卿相。我们看到,元自实一念之善,即转大祸为大福,因果的转变竟然如此快速,所谓心念起于善、恶,吉、凶之神已各自相随了,事实证明在此,不得不令人警醒信服。

附文:宣化上人:自杀之人都有个鬼在起作用

自杀的人,多数都有个魔鬼,在那儿叫他去,他才死的。 中国有这么一句话,那个要死的人就这么说:“死了好!死了好!又省裤子又省袄。”这个人大约也就是这个思想,说死了好!死了好!讲到这儿,我再给你们讲,自尽的人都有个鬼,那个鬼怎么样呢?就向这个人叩头。他叩头怎么说呢?他就念这个咒,不过这个要死的人,他听不见。这个咒也就是说:“你死了好,死了好,你快死了,死得越早越好,啊!你快一点死了就好了。”那么要自杀的这个人呢,他耳朵虽然听不见,但是他心灵上通着的。因为鬼有他心通,可以用那一种鬼的魔气,到你心里,令你心里就想:“哦!是死了好。”就相信鬼讲的话,心里能听到,就相信了。于是就或者吃毒药,或者去悬梁,或者去跳海,跳金门桥了。哦!就死了!金门桥那儿也有很多鬼,来回的人,谁若是阳气盛,他不敢见你的。阳气衰的那个人——就是精气神都没有了——没有阳气了,你一从那地方过,他就说:“你死了好,死了好。”拿(接?)着,就把你拖下去,拖到(着?)你跳金门桥去了。所以这自杀的人,多数都有个魔鬼,在那儿叫他去,他才死的。

按:以上两例,都不属于附体,只算是附念。元自实先起杀念,恶神恶鬼便可附念持之;后来杀心熄灭,悲悯当心,恶神自离,善神嘉佑。对于自杀之人,并非是鬼神先咒其自杀,而是人先有自杀之念,恶神恶鬼便可附念持之,令其自杀心愈加增胜。这类鬼神附念,只是增上缘,并非主因,不可过分夸大鬼神作用。元自实念起念灭,皆由自心。并非善神附念令其心转,否则世间不当再有恶念,善神可皆一一转之,这与事实并不相符。自杀之人也并非决定都由恶鬼在起作用,但自杀之心能招感恶鬼,这肯定是有的。自杀之人应转换环境,逛逛寺院,与智者交心,心念转了,恶鬼便会离开。当然,人若七情剧烈,鬼神冤亲亦能明窍附体暗窍附体,明窍附体多不被人所觉察,但其暗示作用会显著增强。若暗窍附体,神识被压制,身体被操控,也可能发生自杀意外。但这属于它杀,鬼神犯杀业,造极重罪业。虽然天魔鬼神完全可以神力杀人,却多是巧用各种魔境诱骗迷惑世人,令其堕落或破戒造罪,毕竟鬼神比人更知因果报应,会取舍轻重,所以它们只做从犯,不做主犯,除非彼此有极重宿世杀业等罪要讨。阴间有阴间的制度,阳间有阳间的法规,所以不可过分渲染鬼神造恶,也不必过分担心魔类随意害人。修行人只有严持五戒,忏悔宿世罪业,化解冤亲仇业,方可真正“敬鬼神而远之”。否则,恣意破戒造恶与众生结下恶缘,将来因缘具足时,鬼不近人人自近,如是因如是果。

→ 其他相关文章
· 常欲见好境界,易招怨家附体
· 附:附体分类见佛辨别真伪
· 哪种念佛人能得诸佛护念?何谓狭义广义
· 心魔与外魔常是相互呼应的吗?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