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论存心立品   │ 文章推荐
○ 善人念佛决定往生,心与佛背便难往生

原文:

129.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1],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文钞续编)一函遍复

白话译文:

129.念佛的人,必须孝养父母,侍奉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种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职守,尽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计较别人是否对我尽分,我总要尽到我的本分。能对家庭对社会,尽义尽分,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临终时即得往生。因为他的心与佛相应,所以感动佛的慈悲接引。如果虽然经常念佛,但心却不皈依正道,或者对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就会心与佛相背,就难以往生了。因为自心发生障碍,佛也无法慈悲来接引了。

注释:

1、党: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乡党,指乡里、家乡;乡族朋友。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而称乡党。

按:念佛、忏悔、功德、灭罪、菩提心之间的关系

很多学佛人往往看轻“善人”这个概念,能念几句佛号,便以善人自居。恶人若能念佛,便成了善人,哪里有这么简单。净宗法门是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教理来论判。虽不能论判,但并非善恶不分,颠倒是非。印祖在批评王龙舒汇集本时说,“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本愿法门正是此类观点,提倡“恶人当机说”,念佛随天性而念,恶人念佛不必断恶。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只接引善人,并非要摄尽一切众生。《观经》下品全是五逆十恶之人,为何能往生?智者等大师开示得清清楚楚,下三品皆属忏悔往生。经中也明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下品人明明是恶人,为何佛却称他为“善男子”?因为他回心改过了,他至诚念佛忏悔了。

“诸罪消灭”一词不要一带而过,这正是“经眼”,最为关键之处。念佛就能诸罪消灭吗?显然不能,演员念佛号台词,是根本不生功德的,无功德自然不能灭罪。念佛之所以能灭罪,全赖以念佛号为缘,思维弥陀种种功德,皈依、依止弥陀,见贤思齐,做个像阿弥陀佛那样的人。这才算是真正念佛,如是念佛者方可称为真正学佛人。之前虽是恶人,今能以念佛心,随顺菩提正道而转,虽不明言发菩提心,但已暗合菩提。印祖在文钞中曾释言“下下品人……实具足菩提心矣”。忏悔全在转心,心转方生功德,有功德方能灭罪,而这能生功德并灭除诸罪的转心,正是随顺菩提正道而转,反之则不生功德。所以,念佛、忏悔、转心、功德、灭罪、菩提心,都是环环相扣,不可割裂的。虽言诸事,实则只当下一句念佛心中圆摄,非念佛心外别有忏悔,别有发菩提心。有人提倡念佛人不必发菩提心,不必修忏悔,不必断恶,不必持戒……。不忏悔、不断恶是罪心不动,不持戒是逆菩提正道,如是念佛又如何生出真实功德?无功德又如何“诸罪消灭”?莲池大师《弥陀疏钞》中说:“始恶何妨终善,恶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能往生的都是善人,已非是恶人。依照《妙宗钞》判九品念佛阶位可知,中品下生属于世间善人,其阶位在观行位初品,即十六观第三观地观的水平,世尊授记此人临终决定往生,也是自在往生。五戒十善圆满之人,临终皆是决定往生,且可以站着坐着自在往生。

善导时代,由于净宗教理并未整理完善,所以《四帖疏》中,并不能对十六观、九品对应念佛功夫作出详细的阶位判定。传到日本后,更是被断章取义,衍生出“决定信则决定生”、“念佛即往生”、“十念平生业成”等等极端的言论。《观经》中世尊明明在十六观第三观地观成时,授记此念佛人临终决定往生,在第一观日观及第二观水观成时,并未有此说,这也是“经眼”。地观成时,《妙宗钞》判其阶位在观行位初随喜品,可入伏惑事一心不乱,可摄心入定。定心念佛可生定善,能忏净三恶道性罪,可灭定业,不再受天灾人祸突然横死等定业恶报。由于能够伏惑,不再起惑造业,不造三恶道新业。地观成时,世尊曾言,此人已得三昧,故而可凭见佛三力而定中观见化佛。简单归纳,一者能灭定业,之前横死定业可除;二者不再造横死新业,临终必得善终;三者伏惑不造新恶,善人身份决定不失;四者虽初具三昧,但可随意见佛,临终首日即可见佛往生,临终正念决定不失,如是之人才可称得上决定往生。对于第一二观,《妙宗钞》判其在名字位,此位念佛人所修都是散善,难灭定业,再加不能伏惑,难免又新造横死等业。若定业现前,如遭遇火难,临终痛苦不堪,又如何念佛往生?所以世尊并未对第一二观成之念佛人,授记其往生决定与否,此中道理是显然的。

心与佛背,即逆菩提正道而修,心向下堕,菩提心伪,虽能念佛不生功德,诸罪未忏又添新罪,如何往生?善人念佛决定往生,至于净宗善人的标准,与通途教理并无二致,不存在圣道门与净土门对善的定义差别。《妙宗钞》判中品下生世间善人对应的阶位为观行位初品。也就是说,观行位初品及以上者,五戒十善圆满,才算真正善男子善女人,临终决定往生。至于名字位初心,散心位人,只算名字位善,五戒十善或修未修,不能圆满。散心念佛只修散善,不能忏净往昔破戒造恶所结的性罪,难以转灭重罪定业。三恶道诸罪若未忏净,就不是真实善人,就不符合弥陀接引的最低标准。散善难灭定业,若有宿世或今生横死定业未灭,是否提前成熟不一定,念佛人能否善终不一定,能否入最后临终特殊定境不一定,临终能否念佛忏悔而诸罪消灭不一定……。总而言之名字位善人,虽能念佛却不定往生,以善不真实故,仍有罪心夹杂故,诸罪难以忏净故,或遇恶缘可退转故。

→ 其他相关文章
·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
· 五逆能否往生,何以无量寿经与观经不一致?
· 悔过得生愿;有罪不忏不改悔,还能否往生?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念佛具体方法;释决定往生阶位
· 何言念佛人不发菩提心?
· 何谓功德?如何识别有无真实功德?
· 火烧功德林 和 念佛功德如食金刚 矛盾?
· 伪菩提心: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多为名利
· 菩提心八相 何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
· 假善人虽得助念亦难往生之真实案例
· 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三种忏悔修法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