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评修持各法   │ 文章推荐
○ 持名:即事即理,即修即性,即凡心又佛心

原文:

145.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也。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囧琺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1]、曾鲁公[2]、陈忠肃[3]、王十朋[4]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以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文钞正编)复吴希真书

白话译文:

145.观想这个方法,如果不是那种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速成之心,有镇定不移之志的人,修它则损多益少。至于实相念佛,乃是一代时教、一切法门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都是实相念佛,即所谓念自性天真之佛。这个念实相佛,说起来容易,要修行有证,实在是难中之难。如果不是再来的大士,谁能即生亲证?持名这个方法,是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又佛心的一个大囧琺门。于持名念佛的修行认识到自己的当体实相,则利益宏深。外面持名念佛而实际上是专修实相的,一万个人中也难得一、二个实证的。能得到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的果报,已经是属于上等的了。了生脱死的大事,难道光志大言大就可以成办了吗?

注释:

1、苏东坡:苏东坡的事见前面“广赞净土法门”致广慧和尚书注。见《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法照遇文殊》文注释。

2、曾鲁公:相传僧人青草堂后身是曾鲁公,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曾经向青草堂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就说:“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此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了。所生子,即曾鲁公。因为前世为僧,常修福修慧,所以这一世少年登高科,其后作宰相。

3、陈忠肃:姓陈名瓘,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宋徽宗时,为司谏。初习华严,次依明智法师,问天台宗旨,深有契入。后专修念佛三昧,作《天台十疑论后序》,阐扬净土法门。宋徽宗宣和六年卒,年六十五。高宗赐谥曰“忠肃”。印光大师在“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说:“唯忠肃悟入甚深。以前世皆为高僧,故虽处富贵,犹能不昧本因耳。”

4、王十朋:南宋温州乐清人,字龟龄,号梅溪。初在梅溪乡间讲学。秦桧死后应试,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任秘书郎、侍御史等职。屡建议整顿朝政,力图恢复。孝宗立,力陈恢复大计,历官国史院编修、起居舍人、侍御史等。著有《梅溪集》。

→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修最难观想,不自量力,观经以持名为要行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