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评修持各法   │ 文章推荐
○ 未得一心不期见佛,心无正见易生魔障

原文:

149.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固结胸襟,便成修行大病。久之,则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现作佛身,企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体是魔气分,一见便生欢喜。从兹魔入心腑,着魔发狂。虽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但能一心,何须预计见佛与否。一心之后,自知臧否。不见固能工夫上进,即见更加息心专修。断无误会之咎,唯有胜进之益。世间不明理人,稍有修持,便怀越分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决定光明呈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但望发光。全体垢秽,若有光生,乃属妖光,非镜光也。光恐汝不善用心,或致自失善利,退人信心,是以补书所以耳。永明云:“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例其词曰:“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此当能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矣。(文钞正编)复周群铮书

白话译文:

149.没有做到一心不乱之前,千万不能萌发见佛的想法。能做到一心不乱,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想要见佛即刻可见,不见也完全没有妨碍。倘若急着想要见佛,心念纷飞,要见佛的念头,牢固结于心中,便成修行大病。久而久之,则多生怨家债主,趁你有这个急躁妄念,现作佛身,企图以报宿怨。自己心无正见,全身都是魔气,一见便生欢喜。从此魔入心腑,着魔发狂。即使有活佛来,也无可奈何了。只要能够一心不乱,何必就要预先想着见佛?一心不乱以后,自然知道善恶好坏。不见佛固然能够工夫上进,即使见了也能更加息心专修,一定不会有误会的事情发生,只有更加精进的好处。世间不明理的人,稍有一点修持,便怀越分的期望。譬如磨镜,尘垢若尽,一定会光明显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于磨,而只希望发光。本来是一块浑身垢秽的镜子,若有光产生,也属于妖光,不是镜子本身的光。我恐怕你不善于用心,以致不但自己失去利益,并且还退人信心,因此补寄一信告诉你如何做。永明大师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今依照他的话这么说:“但期心不乱,不计见不见。”知道了这个,就应当能够致力于心与佛合之道了。

按:印祖在《文钞》中,屡屡言及“着魔发狂”。当今念佛人多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言过其词危言耸听。一者,末法时期少有念佛人念至一心,即功夫成片以上。对于定中诸事知之甚少,不知定中魔事隐患。二者,念佛人对《楞严经·五十阴魔》研究不深,文字学问与实际体验迥然不同,阅读过常心存侥幸。三者,诸经中对邪魔外道附体等事虽有概说,若不深入研究祖师大德疏钞,难知深层义理。现实中的附体种类及因缘更为复杂。四者,念佛人多在家自修,或少有依止师,亲身指导,不同禅宗修行,必有师父次第而教。佛门有言,“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不着魔则已,若着魔事,有些很难化解,甚至余生皆精神失常等。李炳南大德曾组织精进佛七,亲临指导,结果还是有几人发生了魔障,调养了几个月,精神才慢慢好转。要知道,念佛法门相对于其他自力法门而言,是最不易着魔的,但还是会发生。对于普通念佛人而言,大多不能念至观行位初品,不能念佛入定,定中诸多魔事自然不会发生,魔障种类相对少些。念佛人中几乎都是名字位散心念佛者,对于散心位修行人来说,一者,魔扰乱散心位人比定中扰乱相对较难;二者,真正的天魔懒得扰乱庸碌之辈,多是各自累世冤亲债主障碍修道,其方式会有不同。就算念佛法门相对其他自力法门不易着魔,念佛人仍须增长正见,善用其心,避免魔事隐患。

→ 其他相关文章
· 急求感通,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 常欲见好境界,易招怨家附体
· 既然有护法神,为何还会着魔
· 善用其心集(魔事对治之法语汇旨数篇)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