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评修持各法   │ 文章推荐
○ 至诚常念现生得利,戏玩随缘后世善根

原文:

166.念佛一事,约现生得利益,必须要至诚恳切常念。若种善根,虽戏玩而念一句,亦于后世定有因此善根,而发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庙,欲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识[1]田中,永久不灭。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为彼说,彼听得佛号,亦种善根。听久则亦有大功德。(文钞三编)复张朝觉书

白话译文:

166.念佛一事,要现生得利益,就必须至诚恳切常念。若种善根,即使是游戏或玩笑中念一句,也一定会在后世因为这个善根,发起修持。所以古人大建塔庙,想要一切人见之而种善根。这一句佛号,在八识田中,永久不灭。因此要知道肯念佛当然好,不肯念,为他说,他听到佛号,也种善根,听得久了也有大功德。

注释:

1、八识:唯识宗所立五位百法中的第一位法。即八识心王,略称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其中眼等六识随所依根而立名;末那识即为意,依其自性立名;阿赖耶识依摄持诸法因果之义,亦即从自性立名。或称眼等五识为前五识,意识为第六识,末那识为第七识,阿赖耶识为第八识。又眼识至末那识系由阿赖耶所生起,总称为转识或七转识;对此,阿赖耶为七转识之因,故称为根本识、种子识。在《唯识三十颂》中,分八识为三能变,阿赖耶识为初能变,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前六识为第三能变。若就其性而言,眼等前六识以了别为其性,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境,通善、恶、无记三性;末那识以恒审思量为其性,乃有覆无记性,唯缘阿赖耶识之见分为自之内我;阿赖耶识为无覆无记性,以微细之行相缘自所变现的器界、种子、及有根身。

凡夫被五欲(色声香味触)所障,五欲即由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生,五根产生欲望又来自第六意识的分别。此分别又来自第七意识(末那识)之“执我”,向内执着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为“我”,向外执取万法为实,故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有触。为满足五欲,生贪嗔痴三毒,造杀盗淫妄等大罪业。所造善恶种子,都存入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即藏识。凡夫以为作恶,别人不知,实则自己第八识已种下种子,正如摄像机一样全部录下了恶的信息,此生或来生机缘成熟时,会合诸缘而衍生恶果。《大宝积经》:“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涅槃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法句经》:“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修道的目的就是解脱轮回。要解脱轮回,先当看破五欲,五欲不住,我执即断,心则无染,不见轮回。淡泊知足,不为世俗名利富贵所左右。如此即能入道。即得第六识不分别,第七识不执我,第八识不落种子,最终转识成智,成就佛果。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识成智的妙用是:成所作智能现种种化身说法;妙观察智能契机说法,恰到好处,使听者不退转;平等性智则已证自他平等,无我法二执,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没有亲疏内外之分;大圆镜智为观照一切事理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满,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按:“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说的正是后世利益。唐朝前,净土三经逐渐传入汉地,已有广泛的影响。但当时净宗教理并未整理完善(佛经虽翻译,仍须祖师注解并归纳教理,方可避免后学误读偏解),以致他宗及自宗一些法师,将《阿弥陀经》临终往生,判为他世利益,并非今生往生。所以,修学佛法必须依止被世人公认最具权威的祖师大德,方可避免发生偏差,形成错误知见。

→ 其他相关文章
· 下页:十念法随气摄心功德胜,不宜多用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