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72.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宗绝无此事。来山尚不如看书之有益。古人云:“见面不如闻名。”即来,与座下说者,仍是《文钞》中话,岂另有特别奥妙之秘法乎?十馀年前,与吴璧华书,末云:“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文钞三编)复明性师书
白话译文:
72.净土法门绝对没有什么口传心授的事情,任凭人们在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益。在唐、宋时,还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是一种历代源流罢了,称它为法,也太可怜。净土宗绝对没有这种事。你来山看我,还不如在家看书更有益。古人说:“见面不如闻名。”即使你来了,我能与你说的,也仍然是《文钞》中的话,难道另外还有什么特别奥妙的秘法吗?十多年前,我曾在给吴璧华的信中末后说:“有一秘诀,恳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就不必再问人了。
附录:
持诵经咒,贵在至诚。纵绝不知义,若能竭诚尽敬,虔恳受持。久而久之,自然业消智朗,障尽心明。
于持诵时,仍复不生分别。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了无一念之可得。则其利益,殆非笔舌所能形容,此持诵之秘诀也。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装,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印大师示寂之晚,语真达师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见《永思集》),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
能够竭诚受持的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一超直入,顿获胜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