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佛学文集 - 印光大师文集 - 印祖文钞菁华录白话译注 - 示念佛方法   │ 文章推荐
○ 回向者,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原文:

80.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馀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文钞三编)复愚僧居士书

白话译文:

80.什么是回向呢?因为自己所修念诵等种种功德,若任其所作,不做回向,就会随其功德得到各种人天福报。所谓回向,就是现在将所作得人天福报的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乃至将来最后成佛的果,而不是使它仅仅只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个“回”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个“向”字,便可见修行人有决定希望出世之方。这就是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功德,人天的因,要回向涅槃的果;所作功德,生灭的事,要回向不生不灭的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个人行为,要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回向”即发愿、立誓、决定所向的意思。“回向”有三种意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的意义很大啊!回向之法虽不统一,但是必须以回向西方净土为唯一不二的最妙法。因为其他大愿,不生净土,常常难以成就;若生净土,则无愿不成。因为这个缘故,凡是所作一切功德,即使另外有所期盼,也必须再回向净土。

附录:最常用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按:何言念佛人不发菩提心

随着本愿法门及分支在国内广泛传播,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其提倡纯他力救度,拈去自力修持,就连净宗修持之根本——菩提心,也要舍去。更有甚者,受其影响的很多国内法师,也鼓吹念佛人不必发菩提心,与净宗历代祖师唱反调。拿善导《四帖疏》,批驳近代祖师发菩提心等言论。这里再次强调,只有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才是中国净宗历史上《观经》注疏中最具权威的代表作。善导《四帖疏》虽有功于净宗,但很多遗留问题悬而未决。依照善导某些言论的字面意思,的确可以得出下中品念佛往生,皆是未发菩提心之人。印祖曾赞善导是弥陀再来,而后人又赞印祖为大势至再来。既然如此,印祖为何又在《文钞》中解释观经下品下生罪人往生,实则已经具足菩提心?此中利害关系何等重要,不明就里的学人,只知站排。《观经》明言,下品生必须灭罪,“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试问,念佛就灭罪?演员念佛也有功德?若想灭罪,必须修出功德,修福德不能灭罪。念佛若不转心,根本修不出功德。若与贪嗔痴慢相应,与人我是非相应,与五欲六尘相应,与名闻利养相应,念佛所修皆是堕落三恶道之因。慈云灌顶大师在《念佛人的一百种果报》文中开头,就例举了念佛的前三种果报,就是地狱恶鬼旁生。下三品罪人之所以能往生,全在念佛时能转心,心转方能境转,转地狱境为往生之境。而此转心,即是忏悔,即是随顺菩提之意。所以,印祖释之曰“实则已具足菩提心”。发菩提心分事理,亦分阶位,有随事发心,顺理发心,亦有名字位发心,观行位发心,相似位分证位发心。愚夫愚妇虽不知何谓胜义菩提心,但能随事发心,名字位发心,或暗合菩提心。附录中最常用回向偈,哪位念佛人没念过,这正是菩提心的一种发法。南无阿弥陀佛,哪位念佛人没念过,若知“南无(归趣、归命、归敬、依止、皈依信顺)”及“佛(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觉行圆满之觉者)”之意,此人已发菩提心竟。若知上述“回向”之理,此人亦已发菩提心竟。何言念佛人不发菩提心?

→ 其他相关文章
· 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依文发愿
· 念佛人必须持戒、发菩提心、具真信愿
· 如何正确理解《观经》往生后发菩提心?
· 为何说智者大师解二乘种不生,为最善说?
· 弥陀只摄善类,不及恶类;三辈往生皆发菩提心?(印祖)
· 何谓功德?如何识别有无真实功德?
· 念佛、忏悔、功德、灭罪、菩提心之间的关系?
· 虽也念佛,但因发心不等,道业功德天壤之别
· 见佛决定,往生决定;名字位如何见佛?
· 返回目录